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最近几年来,由于碳酸氢铵等氮素化肥用量大幅度增加,肥害不断发生,肥料利用率不高,怎样使用好氮素化肥已成为当前肥料工作上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我们在学习外地氮肥深施经验的基础上,于去年早、晚稻生产中进行了氮肥一次全层基施法试验,收到较好的增产效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农业生产中化肥的施用量不断增加。但由于施用方法不当,有大约50%以上的肥效得不到充分发挥。据测定,表施碳铵的肥效利用率只有28%,尿素的表施肥效利用率也只有40.1%。为此,笔者根据外地经验,在三行畜力播种机上安装施肥开沟器,将播种机改制成施肥深施器,在全区的冬小麦上进行多点试验。目的在于通过不同土壤条件范围,对该机进行性能测试,评定其作业质量是否符合农艺要求,分析其增产效果,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机械深施化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青海化肥工业的发展概况及现状,结合国内外化肥工业的发展趋势,分析青海化肥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及制约因素,提出了青海化肥工业的发展方向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施肥试验示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马铃薯施肥试验示范表明:单施农家肥比单施化肥增产36.5%;2/3农家肥搭配1/3化肥,比单施化肥增产29.1%,而单施化肥产量较低,且烂薯率高,晚疫病重。施肥技术是重施农家肥,合理搭配化肥,深施、集中施底肥,马铃薯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化肥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化肥市场的分析,指出了化肥工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1993—2020年河南省耕地面积和化肥施用相关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河南省化肥施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对化肥施用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993—2020年河南省化肥施用量和施用强度均呈先升后降趋势,2015年后开始波动下降,阶段性特征明显;28年来河南省氮、磷、钾肥施用比例由1∶0.44∶0.15逐步调整为2020年的1∶0.67∶0.55,氮肥比例递减,磷肥和钾肥比例稳步增长;2020年河南省化肥施用强度为862.36 kg/hm2,属于高度过量水平,河南省不同地区化肥施用强度差异相对较大,豫北化肥施用强度最高,豫南最低;2020年河南省总肥的环境风险指数值为0.77,属于重度风险等级,豫北的风险指数最高,豫南风险指数最小.2015年后河南省化肥施用开始下降,化肥增长趋势得到扭转,但河南省化肥风险指数仍属重度风险等级,未来仍需采取措施以实现减施增效.  相似文献   

7.
我国化肥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是农业中最有效的增产措施之一。我国大量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表明,施用每公斤化肥可增产粮食5~10公斤。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世界化肥肥效试验的统计与我国的结果一致。化肥是农民生产投资中最大的物质投资,化肥支出约占其全部生产性支出的50%。1995年  相似文献   

8.
杨昌敏 《遵义科技》2003,31(4):13-13,25
笔者根据我县长期以来由于化肥的施用,土壤扳结较为严重,耕作层又浅,使相当一部分十壤瘠薄,广大农民众说纷云,有“没有化肥,就种不出粮食”,“现在的农业,是化肥的农业”等等说法,对此参阅有关资料特作本文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蔬菜废弃物沼液的资源化利用途径,推进化肥减量,按照等氮量原则进行盆栽施肥实验.采用沼液部分替代化肥以及单独施用不同体积的沼液,对白菜品质和土壤性质的变化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当沼液部分替代化肥时,75%沼液+25%化肥结果最优,白菜产量与仅浇水和仅施化肥的处理组相比分别提高了112.54%和44.86%;当单施沼液时,沼液用量为1.5倍氮的结果最好,白菜产量与单独使用化肥相比产量提高了33.21%;(2)沼液在改善土壤质量方面具有潜力,可有效提高土壤pH、增加土壤总氮和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0.
不同肥料对烤烟根系发育及其生理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单施化肥、饼肥+化肥、腐植酸+化肥三种处理条件下烤烟根系发育和根系活力。结果表明;(1)饼肥和腐植酸与化肥配合施用能促进烤烟根系的生长发育,增大根系体积和干物质积累,增强根系活力,扩大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2)根系体积生长率和根系干重生长率呈现旺长期和园顶期两次生长高峰的趋势;(3)从根系发育的整个过程看,饼肥和腐植酸与化肥配合施用符合烤烟生长的需肥规律。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45年化肥工业在世界上进入极盛时期以张。世界各地大量施用化肥,由于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乳所以科学施肥显得愈加重要。1987年我国化肥施用量已达1.999万吨(折纯量)平均每亩耕地施化肥13.9公斤(我省为23.9公斤)。超过世界每亩平均6.3公斤的1倍多.据近33年测算.化肥已从施肥量的0.27%增加到44%;有机肥从99.7%下降到53%.平均6~7年有机肥下降10%.70年代末与60年代相比,化肥年产量增加了近10倍,而粮食仅仅增产30~40%.  相似文献   

12.
在生产上,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土壤中所含氮、磷等元素的丰缺情况,确定合理的氮磷施肥比例,再按所用各种化肥中含氮磷成分的数量来计算各种化肥合理的配合比例,因土、因作物合理施肥,避免盲目施肥,是提高施肥增产效果的有效途径。当前,市面上化肥的种类比较多,各种养分的含量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根据合理的氮磷施肥比例和所用化肥中各种养分的含量来正确计算出各种化肥合理的配合比例,做到合理施肥,提高肥效。现根据我们几年来的实践,介绍~种简单便捷的计算方法,供应用参考。现以小麦田施肥为例,说明如下。小麦施肥合理的氮磷…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了氨基酸有机肥适用于广西沃柑(Orah)种植的最佳施用配比,以实现沃柑的增产提质,保证沃柑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为研究区氨基酸有机肥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应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3个施肥处理:单施化肥、化肥+15%氨基酸有机肥、化肥+30%氨基酸有机肥,以单施化肥为对照,研究不同比例氨基酸有机肥配施化肥条件下沃柑生长及品质、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施化肥,氨基酸有机肥配施化肥可显著提高沃柑单株产量(提高15.95%-45.5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8.89%-31.60%)、维生素C含量(提高29.04%)、糖酸比(提高2.75%)和果实营养元素含量(提高2.12%-53.84%);同时可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11.99%-41.07%)、速效钾含量(提高13.14%-17.58%)、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96.17%-2 803.06%)和沃柑单株收益(提高13.54%-43.19%)。其中,以化肥+30%氨基酸有机肥处理效果最好;其单株产量,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果实P、K、Ca、Mg含量均为最高;其土壤速效钾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总量最多;同时单株收益和产投比最优。综合考虑沃柑增产提质以及土壤改良效果等要求,建议采用化肥配施30%氨基酸有机肥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国内外长期肥料试验研究的主要成果。长期施用化肥、有机肥、化肥与适量有机肥配施,既能提高作物产量,又能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15.
国外撷英     
含硼化肥可增进树根生长密苏里一歌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他们研制出的一种含硼化肥能以  相似文献   

16.
何新鸿  王琦 《汉中科技》2010,(2):43-43,50
论述了几种主要化肥的性质及使用方法,并就果树生产上化肥的使用原则、方法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马会宣 《河东学刊》1998,16(5):47-50
本文基于无机盐溶液度不同,将两种化肥硫酸铵与氯化钾进行复分解反应,转化成两种新化肥硫酸钾和氯化铵,使不适于忌氯作物的化肥氯化钾变成适于各种作物的硫酸钾。  相似文献   

18.
施化肥,在高产,这本应是顺理成章之事。然而,由于施肥方法不当,则往往事与愿违,难以取得人们预期的效果。施肥讲科学,很关键就是要做到酌情掌量,适时有效,以尽可能地减少损失,以期实现既有利于增产,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免受污染,达到高效低耗之目的。化肥深施技术的应运而生,必将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增收与降耗,收到一举数得之功效。化肥深施是一项农业工程技术,其意在于通过简单的农业机械将肥料施于土壤6-gcm的深度。化肥的深施与表施虽仅几厘米之别,但其效果却相差甚大。科学试验证明:人们常用的碳酸氢铰在农田表层撒施,其利…  相似文献   

19.
试验采取大区简比试验方法,探讨研究了杂交水稻沼液浸种、清水浸种以及大田配套的施肥方法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沼液浸种和大田施沼液肥配少量化肥的处理A产量最高,亩产为687.5kg。其次为清水浸种和大田施沼液肥配少量化肥的处理B,亩产为653.7kg,最低是清水浸种和大田只施化肥的处理C,亩产为598.4kg。沼液浸种A比清水浸种B亩增产33.8kg,增产5.2%,沼液浸种A比大田施化肥C亩增产89.1kg,增产14.9%.清水浸种B比清水浸种大田施化肥C亩增产55.3kg,增产9.2%,由此看来,采用沼液浸种,能提高水稻的秧苗素质,增加水稻的产量,水稻大田施肥采用沼液肥施用,效果好。可作为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突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两型社会”对于安徽铜陵这类资源型城市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首先,资源衰减,城市转型进入关键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铜陵的资源自给率不断下降,目前铜冶炼的资源自有量仅占产能的8%,80%的铜精矿需从国外采购,化肥工业所需的磷矿原料也主要靠外地购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