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利用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对珠江广州-东莞河段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发现,Cu、Pb、Zn、Cr、As在水溶液中的浓度分别为(括号中为平均值):9.1~16.3μg·L~(-1)(11.3μg·L~(-1))、3.7~11.1μg·L~(-1)(6.8μg·L~(-1))、141~79.7μg·L~(-1)(116μg·L~(-1))、3.0~17.4μg·L~(-1)(6.8μg·L~(-1))、2.3~4.0μg·L~(-1)(3.3μg·L~(-1));在悬浮颗粒物中的含量分别为:1.7~31.2μg·L~(-1)(10.2μg·L~(-1))、6.5~27.1μg·L~(-1)(15μg·L~(-1))、6.6~114μg·L~(-1)(37.6μg·L~(-1))、0.8~22.9μg·L~(-1)(7.2μg·L~(-1))、0.3~3.0μg·L~(-1)(1.2μg·L~(-1)).污染水平高低顺序为ZnCuPbCrAs,广州河段污染较东莞河段严重,且污染指数均呈现上游高下游低的分布特征.Cu、Pb、Zn、Cr、As的颗粒物-水分配系数对数值(log Kp)分别为:4.16±0.16、4.79±0.27、3.73±0.21、4.33±0.67、3.93±0.15,表明河水中的重金属易于富集到悬浮颗粒物中.  相似文献   

2.
实验研究了雨生红球藻FACHB-712藻株对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以及这4种抗生素对FACHB-712藻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的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对FACHB-712藻液中的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链霉素和卡那霉素的质量浓度为10μg·m L~(-1)时,雨生红球藻FACHB-712藻株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庆大霉素的质量浓度低于10μg·m L~(-1)时,对FACHB-712藻株的生长无明显影响.氨苄青霉素质量浓度为10~200μg·m L~(-1)时,对FACHB-712藻株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质量浓度为500μg·m L~(-1)时,则对FACHB-712藻株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6种方法添加抗生素,除了A(300μg·m L~(-1)的氨苄青霉素和5μg·m L~(-1)庆大霉素连续处理6 d)和B(300μg·m L~(-1)的氨苄青霉素和5μg·m L~(-1)卡那霉素连续处理6 d)两种处理方法外,其他处理方法均能获得无菌藻株.无菌藻株与有菌藻株相比较,无菌藻株不易老化,游动营养细胞较多,厚壁孢子数量较少,但无菌藻株与有菌藻株在潜在最大光合效率、潜在最大光合速率、耐受强光的能力以及对光强的利用能力等光合能力方面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干旱区春油菜水肥高效利用的新途径,在青海省海西州进行滴灌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春油菜产量、水分利用率、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N2P2K1处理下,株高、单株角果数和单株籽粒重明显提高;在N2P2K1处理下春油菜产量达到最高,为5 215kg/hm2;N,P,K肥在春油菜上的增产效果为NPK;施N量186.3 kg/hm2(N2P2K2),N肥利用率最高为36.58%;施P量158.7 kg/hm2(N2P2K2),P肥利用率最高为15.32%;施K量18.75 kg/hm2(N2P2K1),K肥利用率最高为55.97%。N2P2K1处理下水分利用率明显提高,达到了8.75 kg/(hm2·mm);最佳施肥(N2P2K1)较推荐施肥(N2P2K2)处理下的土地生产率、水分生产率、净收益和单方水效益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肥对稻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年在国家紫色土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上长期定位试验小区(西南农业大学校本部农场)内,进行的不同施肥处理对稻麦养分吸收利用影响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N肥能提高稻麦子粒含N量,施用P肥能提高稻麦植株各部位P含量,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比单施化肥处理水稻含P量高。施用K肥能提高小麦茎叶含K量,但子粒中K含量变化较小,K主要保留在茎叶中;Cl能促进小麦对K的吸收。小麦对N、P、K肥的利用率分别为27.8%、38.9%和22.9%;水稻对N、P、K肥的利用率分别为35.8%、26.8%和41.8%。水稻对N肥和K肥的利用率高于小麦,而小麦对P肥的利用率则高于水稻。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9年春(3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个季节瓯江干流丽水段(28°16′47.03″-28°24′42.66″N、119°42′31.41″-119°57′13.03″E)的浮游生物调查资料,对瓯江干流丽水段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群落的种类、数量、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结构特征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瓯江干流丽水段共发现浮游植物55种,隶属于8门55种(属),调查区域内浮游植物以绿藻和硅藻为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2×104~4.88×104 cells·L~(-1)之间,平均为1.16×104 cells·L~(-1),生物量介于0.005 1~0.104 mg·L~(-1)之间,平均为0.043 mg·L~(-1),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生物量最高点出现在夏季的9#采样点,四季变化趋势为夏季(1.63×104 cells·L~(-1)和0.078 mg·L~(-1))春季(1.09×104 cells·L~(-1)和0.034 mg·L~(-1))秋季(1.05×104 cells·L~(-1)和0.027 mg·L~(-1))冬季(0.92×104 cells·L~(-1)和0.023 mg·L~(-1));生物多样性指数中Margalef指数(D)介于2.20~3.71之间,ShannonWiener指数(H′)介于1.39~2.52之间,Pielou均匀度指数(J′)介于0.27~0.46之间,Simpson指数(d)介于0.68~0.80之间,其中H′、J′和d最高值均出现春季,而D最高值均出现夏季。浮游动物共发现4大类22种,优势种为砂壳虫;浮游动物细胞丰度介于8.25~246 ind·L~(-1)之间,平均密度为73.53 ind·L~(-1),生物量介于0.01~3.10 mg·L~(-1)之间,平均为0.49 mg·L~(-1);浮游动植物细胞丰度和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夏季的9#,细胞丰度四季变化趋势为夏季(19.26 ind·L~(-1))秋季(5.54 ind·L~(-1))春季(3.14 ind·L~(-1))冬季(0.58 ind·L~(-1)),生物量四季变化趋势为冬季(0.98 mg·L~(-1))夏季(0.81 mg·L~(-1))秋季(0.13 mg·L~(-1))春季(0.05 mg·L~(-1));生物多样性指数中Margalef指数(D)介于2.20~6.26之间,Shannon-Wiener指数(H′)介于1.40~1.92之间,Pielou均匀度指数(J′)介于0.29~0.38之间,Simpson指数(d)介于0.61~0.83之间,其中四种多样性指数的最高值均出现春季。浮游动植物数量及群落多样性指数显示,瓯江干流丽水段水质已受到中度污染,处于贫-中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肥对稻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在国家紫色土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上长期定位试验小区(西南农业大学校本部农场)内,进行的不同施肥处理对稻麦养分吸收利用影响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N肥能提高稻麦子粒含N量,施用P肥能提高稻麦植株各部位P含量,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比单施化肥处理水稻含P量高。施用K肥能提高小麦茎叶含K量,但子粒中K含量变化较小,K主要保留在茎叶中;C1能促进小麦对K的吸收。小麦对N、P、K肥的利用率分别为27.8%、38.9%和22.9%;水稻对N、P、K肥的利用率分别为35.8%、26.8%和41.8%。水稻对H肥和K肥的利用率高于小差.而小麦对P肥的利用率则高于水稻。  相似文献   

7.
以一株黄色短杆菌MDVR2-21为研究对象,利用响应面法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提高L-缬氨酸产量.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无机氮源为硫酸铵,最佳有机氮源为黄豆饼粉和玉米浆.然后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进行优化设计,筛选出影响L-缬氨酸生成的3个重要因素分别为葡萄糖、黄豆饼粉和硫酸铵.最后通过最陡爬坡实验及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获得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03.37 g·L~(-1)、黄豆饼粉23.96 g·L~(-1)、硫酸铵30.93 g·L~(-1)、玉米浆6 g·L~(-1)、酵母膏2.4 g·L~(-1)、Mg SO4·7H_2O 0.6 g·L~(-1)、KH_2PO40.4 g·L~(-1)、Fe SO4·7H_2O 0.01 g·L~(-1)、Mn SO4·3H_2O 0.01 g·L~(-1)、Ca CO_335 g·L~(-1)、VB1100μg·L~(-1)、VH 100μg·L~(-1),p H 7.0.在优化培养基条件下摇瓶发酵48 h,L-缬氨酸产量达到33.2 g·L~(-1),较优化前L-缬氨酸产量提高了10.32%.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干旱区青稞水肥高效利用的新途径,在青海省海西州利用滴灌技术,采用"3414"肥料设计,进行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青稞产量、水分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N2P3K2处理下,穗粒数、单株籽粒重和千粒重显著提高;在N2P3K2处理下青稞产量达到最高,为10 905 kg/hm2;N,P,K肥在青稞上的增产效果大小为NPK;施N(N2P2K2)量138kg/hm2处理下,N肥利用率最高为39.06%;施P(N2P2K2)量137.7 kg/hm2处理下,P肥利用率最高为15.13%;施K(N2P2K1)量37.5 kg/hm2处理下,K肥利用率最高为56.19%。N2P3K2处理下水分利用率明显提高,达到了18.19 kg/(hm2·mm)。滴灌条件下合适的N,P,K配比,可提高青稞对水分和肥料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不同肥料组合对甘蓝产量品质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肥料组合处理对甘蓝产量、品质和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肥和减素施肥的甘蓝产量仅为最佳施肥(OPT)的54.2%~79.2%,以无肥处理最低,减氮处理次之.在OPT基础上增施菜籽粕(M1)和泥炭(M2)显著提高甘蓝产量,并以施用菜籽粕的增产作用最大.OPT及其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可使甘蓝商品率提高4~5个百分点.各减素和无肥处理均提高甘蓝硝酸盐含量,各增肥处理则为降低,以+Zn处理的作用最大,其次为+M2处理.各施肥处理中以+B和+M1处理降低甘蓝氨基酸含量的作用最大,以+M1处理降低甘蓝维生素C含量的作用最大,对甘蓝还原糖含量的影响不大.各处理较OPT降低甘蓝全氮(+M2除外)、全磷(-P处理的降低幅度最大)和全钾含量.高产甘蓝叶片N/K大于低产处理,N/P和K/P较为协调.在减素处理中3种养分的利用率均<5%,氮磷钾养分平衡施用和增肥处理的N,P,K养分利用率分别为25.7%~33.3%,9.2%~17.3%和18.7%~29.4%.各处理以OPT的磷和钾素利用率最高,+B处理氮素利用率最高,+M1处理N,P,K养分利用率居中上水平,系较理想的肥料组合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滴灌条件下马铃薯的最佳N,K配比,在大通县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和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2P2K3处理下,株高、大(中)薯数、单株薯重明显提高,小薯数明显降低,块茎产量达到42 000 kg/hm~2。施N量120.00 kg/hm~2(N2P2K2)处理下,N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108.33 kg/kg;施K量67.50 kg/hm2(N2P2K3)处理下,K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111.11 kg/kg。N2P2K3处理下水分生产率明显提高,为5.59 kg/m~3;单产耗水量明显降低,为0.18 m~3/kg。滴灌条件下马铃薯增产和水肥利用最佳的N,K肥用量分别为N120.00 kg/hm2和K2O 67.50 kg/hm~2。  相似文献   

11.
不同配方施肥对油茶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施肥是促进植物生长的一种重要措施之一。该试验通过N、P、K三种不同肥料类型、不同配方对三年生油茶幼林进行正交施肥,共9个处理和一个对照,并采用多重比较法,分析了不同处理对油茶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配方施肥对油茶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9个处理中,分别以Ⅴ、Ⅸ、Ⅲ、Ⅱ4个处理对油茶的地径、树高、冠幅和新梢影响最大。在Ⅵ、Ⅷ处理时,油茶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存在最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个有代表性的油茶林分,对其果实发育关键时期(果实膨大期和油脂转化期)的油茶叶片采用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进行矿质营养元素分析.研究表明:1)果实膨大期油茶叶片N、P、K、Fe、Zn、Cu、Mn的适宜含量分别为(14.013±2.612)g·kg、(0.782±0.131)g·kg、(5.511±1.086)g·kg、(195.350±90.536)mg·kg、(23.300±3.931)mg·kg、(10.000±3.496)mg·kg、(2 921.400±1 172.529)mg·kg,且该时期叶片中各矿质元素含量与处于油脂转化期的叶片中各对应矿质元素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2)相关分析发现果实膨大期、油脂转化期油茶叶片中各矿质元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其中Fe与K在2个时期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而Fe与Mn、Fe与Zn、K与Mn仅在果实膨大期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N与Fe、P与Mn仅在油脂转化期存在相关关系.3)在供试油茶林分中,丰产林植株对Mn、Fe等微量元素的需求最为强烈; 低产林植株对N、P、K等大量元素的需求较高.丰产林的养分不平衡指数(NII)均值均低于对应时期的低产林,表明低产林中油茶植株体内各矿质元素更为不平衡,是导致其低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河南玉米氮磷钾肥料应用效果及推荐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玉林 《河南科学》2012,30(5):580-583
利用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从2006—2009年在河南省68个县(市)安排的781个玉米"3414"试验分析表明,全省玉米无肥区(N0P0K0)、无氮区(N0P2K2)、无磷区(N2P0K2)、无钾区(N2P2K0)、全肥区(N2P2K2)产量平均为分别为5447,5994,6840,7094,7661 kg/hm2.在优化施肥条件下,N、P、K、NPK增产率平均分别为32.05%,13.53%,9.70%,53.83%;N、P、K、NPK贡献率平均分别为21.07%,10.29%,6.53%,29.10%;N、P、K农学效率平均分别为8.59,10.85,7.81 kg/hm2;N、P、K偏生产力平均分别为38.46,100.73,101.93 kg/hm2.通过一元二次函数拟合表明,全省玉米最高产量施氮量和经济最佳施氮量平均分别为263和211 kg/hm2,最高产量施磷量和经济最佳施磷量(P2O5)平均分别为77和68 kg/hm2,最高产量施钾量和经济最佳施钾量(K2O)平均分别为78和66 kg/hm2.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肥处理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本试验中,农艺性状及干物质积累量,N、P、K含量和吸收量均以A处理(NPK复合肥+牛粪)最高,其与CK(NPK复合肥)、B(NPK复合肥+秸秆)、C(NPK复合肥+低硼)、D(NPK复合肥+高硼)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烤烟生长发育最优,N、P、K含量与吸收量_达到稳定阈值,分别为1.96%,0.25%,4.82%与5.22,0.65,12.89 mg/plant.施加农家肥和硼肥均使烤烟各器官中硼的含量有所增加,尤以施加高硼的D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15.
长期不同施肥对青海小麦产量和土壤钾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连续实施20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对象,探讨长期增施钾肥和秸秆还田对青海东部农业区春小麦产量及农田土壤钾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小麦10年累计产量各处理从大到小排序为NPK+ 50% ST> NPK> NPK+100% ST> NP+100% ST> NP+ 50% ST> NP,长期施肥条件下春小麦产量有年际波动,增施钾肥和秸秆还田能够增加或维持春小麦产量;长期单施氮磷化肥,土壤速效钾含量有下降趋势,增施钾肥和或秸秆还田,能够明显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幅达到13.5%~260%,增加土壤钾素含量,提高土壤钾库贮量.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具有很好的补充土壤钾素的作用,在当地条件下秸秆还田可以作为替代无机钾肥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单因子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不同氮(N)、磷(P)、铁(Fe)和硅(Si)的营养盐及其质量浓度对直链藻生长速率的影响.氮元素的营养盐为:硫酸铵(NH4)2SO4、硝酸钠(NaNO3)和尿素(NH2)2CO,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10,20,30,40,50,60 mg·L-1;磷元素的营养盐为:磷酸二氢钾(KH2PO4)和磷酸二氢钠(NaH2PO4),磷质量浓度分别为0,0.5,1,2,3,4,5 mg·L-1;铁元素的营养盐为:硫酸亚铁(FeSO4)和柠檬酸铁(FeC6H5O7),铁质量浓度分别为0,0.02,0.05,0.1,0.2,0.3,0.4,0.5 mg·L-1;硅元素的营养盐为:硅酸钠(Na2SiO3),硅质量浓度分别为0,5,10,15,20,25,30,35,40 mg·L-1.单因子的实验结果表明:对直链藻生长速率(K值)影响最大的营养元素分别为:N,P,Fe,Si,其对应的最佳营养盐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20~40 mg·L-1;0.5~1 mg·L-1;0.02~0.05 mg·L-1;10~20 mg·L-1.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培养直链藻的最佳营养盐[(NH2)2CO,KH2PO4,FeC6H5O7,Na2SiO3]质量浓度配比为30∶0.5∶0.05∶10.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彰显中烟103品种在攀枝花生态条件下的清甜香型品种特性,以"3414"试验方案开展了中烟103品种在攀枝花市烟区的适宜N、P、K的施用量组合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试验,综合分析了N、P、K施用量对烟株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品质的影响,确定中烟103品种在攀枝花市供试土壤上适宜施肥量为:N=87.37 kg/hm~2、P=103.57 kg/hm~2、K=353.72 kg/hm~2,此时可获得最高经济产量为Y=3 528.4 kg/hm~2。  相似文献   

18.
以江苏东台林场5年生杨树人工林为对象,在2012年6月设置了不同施肥处理(N、P、K复合肥,T1; 有机肥,T2; 生物炭,T3; N、P、K复合肥+生物炭,T4; 有机肥+生物炭,T5; 对照,CK),并在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期间每2个月1次共进行6次重复土壤取样,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SMBC、SMBN、SMBP)的影响。结果显示:①5种施肥模式均显著提高了SMBC和SMBN,但对SMBP的影响较小,仅T1处理与对照间达到显著性差异; ②在0~10 cm土层仅T5处理显著降低了SMBC与SMBN的比值,在≥10~25 cm土层各处理SMBC与SMBN的比值均未显著下降,而在≥25~40 cm土层T1、T2、T4和T5处理的SMBC与SMBN的比值均显著下降,表明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N供应能力的改善作用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综合分析表明,T4处理最有利于提高杨树人工林SMBC、SMBN和SMBP的含量,同时有利于提高土壤对植物生长所需有效N的供给,因此T4处理即N、P、K复合肥+生物炭可作为该区域杨树人工林的最佳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和施用不同比例N、P肥对杉木中龄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方法】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9年生立地指数22的杉木人工林中设置9块标准地,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间伐和施肥的配套试验,间伐保留密度为1 200、1 500和2 250株/hm2,N肥施用量为0、100、200 g/株,P肥施用量为0、250、500 g/株,连续观测4 a。【结果】不同间伐密度和N、P肥施用量对杉木树高生长影响不显著,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对杉木林平均胸径增长有较大影响,最小密度与最大密度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N肥施用量和P肥施用量对杉木林平均胸径增长影响较小,不同N、P肥施用量间差异不显著。不同间伐保留密度间平均单株材积增量存在显著差异,N、P肥施用量对平均单株材积增量影响较小。不同密度林分间蓄积量增量并不显著,但较高水平N、P肥施用量能促进林分蓄积量增量显著提高。低间伐保留密度显著影响杉木大径材出材量,而1 200株/hm2保留密度下大径材出材量最高,1 500和2 250株/hm2保留密度下能够获得较高的中径材出材量。高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生物炭在林业生产中的科学应用,采用野外林地试验,设置不施肥(CK)、施用复合肥200 g (F)、稻壳生物炭300 g (RB)、木屑生物炭300 g (WB)、稻壳生物炭300 g+复合肥200 g (RBF)、木屑生物炭300 g+复合肥200 g (WBF)等6种施肥处理,探究不同处理对桢楠(Phoebe zhennan)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单施稻壳生物炭能显著增加桢楠的叶面积,促进叶对N的吸收;单施木屑生物炭能显著增加桢楠株高增长量、根生物量和叶面积,显著促进叶对N、P的吸收和根对K的吸收,但显著抑制茎对P的吸收。与单施复合肥处理相比,稻壳生物炭与复合肥配施能显著增加桢楠株高增长量、叶面积,促进叶对N的吸收;而木屑生物炭与复合肥配施能显著增加桢楠茎生物量、叶面积,促进根对K的吸收,但显著抑制茎对N的吸收。综上,单施木屑生物炭、木屑生物炭与复合肥配施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桢楠的生长和养分吸收,可作为桢楠造林的备选基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