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的“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逐渐成为推进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针对当下高校社团思政教育现实困境,着眼文化育人的时代要求,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团思政教育实践路径所进行的研究探索,旨在通过联动“四个课堂”,实现社团思政教育专业化、精品化、长效化、时代化,持续深化文化育人内涵,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让高校社团思政教育有学校本色、文化特色和中国底色。  相似文献   

2.
区域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分支,在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区域传统文化的智力支持与精神支撑。将区域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发展中,不仅有利于区域独特文化的发展与传扬,也有利于高校学生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塑造良好道德风尚。区域特色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二者相互融合,促进社会和高校联动。探析二者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为二者相互融合发展提出新思路,旨在将区域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促进区域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实践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班级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群体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塑造班内学生形成共有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复合体,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信仰缺失,人文素质内涵匮乏的现象。而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学生班级,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人文知识,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来提高素质,通过研读经典文化来增长智慧。文章主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综述,并围绕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显性班级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隐性班级文化建设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同是民族向心力和国家凝聚力的力量之源,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前者是历久弥新的精神血脉,后者是矢志不渝的政治追求。在坚定中国式道路的过程中,在新时代国家政治安全建设中,二者的相融相济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要在历史回望与经验总结中秉持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在二者的辩证融合中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实际难题,探索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高校德育工作是中国教育界一直提倡的做法,但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采用的方式、方法需作深入的探讨,以便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是新课程理观,让门门课程都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德育功能。地方高校的思政教育应该与城市人文精神相契合,要加强校际、校内协同,深入挖掘、弘扬、创新区域传统优秀文化独特的内涵和德育功效,共建区域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加强优质思政内容供给,形成合力育人的局面。本文以宁波帮精神为例,阐释了宁波帮精神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构建了课程思政赓续宁波帮精神的实施路径,帮助青年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城市未来建设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有促进作用.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体育课程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但也存在思想认识、融入途径和教师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通过政策学习,明确融入内容,教师文化素质提升,精品课程建设等措施,着实提高大学体育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  相似文献   

9.
中学地理教材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地理学科教学的必要性,探索中学地理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素养,挖掘素材,在教学环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地理核心素养开展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更新教学理念,将思政课程与高校外语教学有机结合。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豪感。教师将日语教学与茶文化讲解相结合,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将来进行跨文化交流时用外语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研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茶文化入手,探讨课程思政与外语教学结合的具体实现方法,期待实现外语教学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1.
沂蒙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越发绽放出红色教育魅力。将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既是高校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必然趋势。沂蒙精神需要世代相传,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熠熠发光,使沂蒙精神能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源动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不断创新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将沂蒙精神有机地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中,通过打造沂蒙精神为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建立沂蒙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融合的实践平台、建构沂蒙精神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转化的机制等,使沂蒙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得到更有效地发挥。  相似文献   

12.
民族高校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民族人才的有效途径.打造一流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提升研究生导师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专业功底、个人魅力;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标杆,梳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探索和实践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将思政教育高水准地融入研究生课堂教学,是实现研究生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我党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本方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必须明确新时代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理解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把握"转化"与"发展"的条件和实施步骤。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框架内有机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4.
和谐校园的构建必须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前提。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等4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这是五千多年积淀形成的,是历史的内涵和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及民族自豪感、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指导大学生的人生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我国教育体制、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网络文化、西方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需要遵循批判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和互补性与互容性原则,而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及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是二者结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9,(4):108-112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这既体现二者共有的思想理论来源上,也体现在以人的内在发展为根本目的中。新时代以来,国家进一步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依然普遍存在教育方式教条、枯燥和单向、被动等不足,需进一步加强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研究,发挥美育活动所具有的主体性意识、参与式体验、具象性思维和非功利性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大庆精神是我省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它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正确的价值导向,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为此,在探索大庆精神融入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适当性、整体性和合理性原则,构建大庆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保障机制,营造大庆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软性环境,改革大庆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建立大庆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