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给铁岭莲花湖湿地生态建设中水生植物的选择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该区域主要大型水生植物群落、种类及其在污水净化和湿地景观构建中的作用进行相关研究.铁岭莲花湖湿地的水生植物现已形成多个相对稳定的水生植物群落,植物种类和群落结构已接近天然水生植物群落特征.人工湿地水生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吸附和富集污染物质,间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微生物水质净化功能.人工湿地系统要选择应用适合本地环境、耐污去污能力强、景观效果好、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  相似文献   

2.
通过2013年6月末、10月末2次调查,在大凌河、小凌河的上、中、下游共采集到水生高等植物有15种,沿岸湿生植物34种。水生植物主要以单子叶植物纲眼子菜科的沉水植物为主。小凌河高等植物种类明显少于于大凌河。大凌河的高等植物种类呈现从上游到下游越来越少的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大凌河从上游到下游环境质量下降的特点。河流沿岸的湿生高等植物物种丰富度低,且绝大多数为一年生植物,没有明显的优势种,说明凌河高等植物群落处于受干扰后恢复的演替初期。由于凌河受多种因素干扰的历史较长,群落结构亟待恢复。建议通过进一步的环境管理和工程措施促进水生、湿生植被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周丛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营养循环和食物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周丛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受营养、光、大型水生植物、牧食者、沉积物、水力扰动和水位、pH和碱度的影响.其中,营养、光照、牧食者强烈地影响周丛生物的数量和生产.沉积物除直接供给附泥周丛生物营养外,还通过大型水生植物间接影响附植周丛群落.水力扰动和水位可以影响周丛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局域密度和种类结构.pH和碱度变化主要造成周丛群落优势种的变化.展望了周丛生物的应用和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4.
通过2013年6月末、10月末2次调查,在大凌河、小凌河的上、中、下游共采集到水生高等植物有15种,沿岸湿生植物34种。水生植物主要以单子叶植物纲眼子菜科的沉水植物为主。小凌河高等植物种类明显少于于大凌河。大凌河的高等植物种类呈现从上游到下游越来越少的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大凌河从上游到下游环境质量下降的特点。河流沿岸的湿生高等植物物种丰富度低,且绝大多数为一年生植物,没有明显的优势种,说明凌河高等植物群落处于受干扰后恢复的演替初期。由于凌河受多种因素干扰的历史较长,群落结构亟待恢复。建议通过进一步的环境管理和工程措施促进水生、湿生植被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很多城市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型湖泊透明度低,抑制鱼类和其他生物的生长,并严重污染环境。湖泊中的水生植被和陆生植被一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因此,保护水生植被成为了湖泊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生态措施。文章在对莫愁湖水生植物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恢复技术和管理策略建议,为类似地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具有相对完整的水陆相生态系统.鄱阳湖湖控工程实施后,湖区水位将常年维持在16.0~18.0m之间,对鄱阳湖区水生态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就实施湖控工程对湖区水生生态系统、鱼类、水生植物、水生哺乳动物等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分析认为:实施湖控工程后湖区水体初级生产力将得到提高,水生生物资源量会有所增加,但生物多样性会降低;苔草类植物的减少将影响鲤科鱼类卵的附着孵化;建闸将季节性阻隔鱼类和江豚的洄游通道.  相似文献   

7.
生物操纵方法调控湖泊富营养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流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的持续加剧,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已呈现出日益严重趋势,由此引起湖泊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文中简要概述了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发生机理及其危害,详细论述了利用生物方法调控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进展.具体包括种植水生维管束植物、生物浮床技术、微生物净化技术、生物链调控技术等,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性、经济性、限制条件进行评价.着重介绍了通过构建具有削盐、控藻、碎屑功能的复合生物链,来调控湖泊富营养化水平,分析了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浮游动物、鱼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维持湖泊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另外,对目前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在植物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功能.初始陆地植物是一种半水生的原始藻类和水生真菌的共生产物,氮沉降会使植物共生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和功能发生改变,减少植物和功能微生物之间的潜在联系,引起可预测的功能特征变化,进而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植物共生微生物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生态功能,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交互作用一直是生态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系统研究氮沉降对于植物微生物群落功能团的影响以及植物与其共生微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对于揭示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共生微生物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及其调控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升金湖的水生植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生植物是一类生长于水域环境中的植物,它不仅与鱼类养殖关系密切,而且其中不少种类分别具有食用、药用、饲料、绿肥、监测与净化污水等价值,而与人民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联系,是不可忽视的植物资源。我省水域辽阔,仅大、中型湖泊即十余个,小型湖泊、池塘不计其数,又地处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润,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水生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笔者于1974年5月曾配合六省一市长江水产资源调查,对长江中下游安徽段附属湖泊之一的升金湖,进行了水生(包括部分湿生)维管束植物(以下简称水生植  相似文献   

10.
淀山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1991年8月~1992年12月对淀山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生物量的调查研究揭示:(1)群落单位面积生物量大小顺序为:挺水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漂浮植物群落;若以全湖总生物量计,沉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漂浮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2)不同生活型的水生植物,其生物量占群落比例随水深、群落类型而改变。(3)群落生物量随生长季推移逐渐增加,只是不同群落的生物量及其最大值的出现期各不相同。(4)沉水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可分为三种类型。(5)沉水植物根的生长依赖于底质和其生活史,大多数沉水植物的根仅占其总生物量的8%以下。  相似文献   

11.
Engelhardt KA  Ritchie ME 《Nature》2001,411(6838):687-689
Wetlands provide many important ecosystem services to human society, which may depend on how plant diversity influences biomass production and nutrient retention. Vascular aquatic plant diversity may not necessarily enhance wetl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however, because competition among these plant species can be strong, often resulting in the local dominance of a single species. Here we have manipulated the species richness of rooted, submerged aquatic plant (macrophyte) communities in experimental wetland mesocosms. We found higher algal and total plant (algal plus macrophyte) biomass, as well as lower loss of total phosphorus, in mesocosms with a greater richness of macrophyte species. Greater plant biomass resulted from a sampling effect; that is, the increased chance in species mixtures that algal production would be facilitated by the presence of a less competitive species-in this case, crisped pondweed. Lower losses of total phosphorus resulted from the greater chance in species mixtures of a high algal biomass and the presence of sago pondweed, which physically filter particulate phosphorus from the water. These indirect and direct effects of macrophyte species richness on algal production, total plant biomass and phosphorus loss suggest that management practices that maintain macrophyte diversity may enhance the functioning and associated services of wetland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12.
Mechanism and control of lake eutrophication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China is rich in lakes. The total lake area is 91000 km2 in which approximately one third, namely 27000 km2, is the fresh water lake[1]. In these fresh water lakes, about 16558 km2 (accounting for 60% of total fresh water lake area) is located in the midd…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青藏高原湖区可鲁克湖水生态系统的基本情况,弥补青藏高原湖区水生态系统特征数据不足的现状,并为今后青藏高原湖区湖泊生态系统对比研究奠定基础.本文利用2013年7月在可鲁克湖的调查数据,对该湖区的浮游动、植物进行了初步的统计研究,分析了浮游动、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生物量等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在所有的样点中,蓝藻和绿藻的密度所占的比例较大.可见可鲁克湖的大型浮游动物无论种类上,还是生物量上都在减少.底栖动物在本次调查中,以羽摇蚊占优势,密度和生物量比历史数据都偏低.  相似文献   

14.
巢湖十五里河河口湿地植被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口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也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讨河口湿地植被在不同时期内种类和组成的变化,以及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文章以巢湖十五里河河口湿地为对象,在巢湖处于枯水期和丰水期时,分别对其植物群落进行了野外调研,研究发现:枯水期河口湿地分布植物有21种,隶属于18属,11科;丰水期河口湿地分布植物11种,隶属于10属,7科;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枯水期时河口湿地植物组合类型有8种,丰水期时河口湿地植物组合类型为4种;枯水期时河口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比丰水期时高,但其均匀度比丰水期时低;湖泊水位、河口水质和人类活动是河口湿地植物种类和组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5.
以湖泊底泥作为肥料使用的可行性为研究目的,以沙湖底泥为研究对象,以上海青为栽培对象,设计均匀混合和分层覆盖2种栽培方式,在室外和温室条件下分别进行盆栽实验.定期观察植株生长情况,测定植株的生物量,分析比较各种处理的结果,得出湖泊底泥作为肥料的利用的最佳使用方式和比例.经过实验得出结论:泥沙均匀混合和泥沙分层覆盖相比,前者更适合于盆栽.沙湖底泥与沙土均匀混合时,底泥占60%时效果最好;当下层铺沙土上层覆盖底泥情况下,底泥与沙土比例在3∶7时最佳.  相似文献   

16.
水文脉冲影响着湖泊水生态系统,人工调水工程引起的水文脉冲使这种影响更加复杂. 本研究分别调研了南四湖在非调水期和调水期内的浮游植物和大型底栖动物以及相应的水质和底泥中的重金属,分析了调水引起的水文脉冲影响下浮游植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特征. 结果显示:在一个脉冲周期内,调水期的浮游植物总密度减小,群落中蓝藻门占比下降,而绿藻门和硅藻门占比增加,优势种更替剧烈,这些变化更多的是由脉冲式调水引起的水质改变和季节变化引起的温度差异共同导致的. 南四湖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主要包括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类和水生寡毛类,且由软体动物主导. 一个脉冲周期内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稳定,优势种更替较弱,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较小. 对比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之前的结果,南四湖中浮游植物群落年内变化更明显,且物种多样性整体下降.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随着水质的优化和底泥中重金属分布的改变,逐渐由小体型的水生昆虫主导变为由大体型的软体动物主导. 这些结果表明调水引起的水文脉冲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在短期和长期均有明显体现,对大型底栖动物更多的体现在长期累积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Sequential samples of a 7.82-m sediment core from Genggahai Lake in the central Gonghe Basin,controlled with 12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AMS) 14 C dates,have been analysed for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nd total nitrogen (TN) contents,carbon isotope of bulk organic matter (δ 13 C org),and carbonate content.Plant macrofossils and stem encrustations,derived mainly from the species of P.pectinatus,M.spicatum and Chara spp.,were identified,and they dominated the aquatic plant community of the lake.Alternations of plant macrofossils of Chara spp.and the vascular species reflect the changing productivity of the lake over time.In such a shallow lake,the carbonate content is highly related to photosynthesis of aquatic macrophytes and thus indirectly indicates variations in productivity,consistent with a quantitative estimate of palaeoproductivity.Based on these results,the palaeoproductivity history was reconstructed over the past ca.16 ka.The lake was formed or recharged at 15.3 cal ka BP,as indicated by aeolian sand deposits at the core base.A marked increase in palaeoproductivity occurred from 15.3 to 11.6 cal ka BP.Between 11.6 and 9.2 cal ka BP,a sharply increased water-level,modulated probably by the enhanced Asian summer monsoon,might have exceeded the optimum water depth for macrophyte vegetation,causing a marked decline in coverage of aquatic macrophytes and low palaeoproductivity.The palaeoproductivity appeared to be high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period from 9.2 to 7.4 cal ka BP,and then decreased at approximately 8.6 cal ka BP.The palaeoproductivity sustained an overall high level between 7.4 and 2.1 cal ka BP,and decreased gradually since 2.1 cal ka BP.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variability of Genggahai Lake palaeoproductivity may be associated with fluctuations of the lake level controlled by the strength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probably indicating changes i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相似文献   

18.
浅水湖泊生态系统存在以大型水生植物(草型)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清水稳态和以浮游藻类(藻型)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浊水稳态. 如何保证湖泊维持草型清水稳态,是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关键. 本研究以白洋淀为案例区,将水体中的沉水植物覆盖度与总磷质量浓度作为湖泊稳态类型的评价指标,建立湖泊草藻转换驱动机制模型,探究影响湖泊稳态转化进程的关键驱动因素. 结果表明:进水磷质量浓度和换水周期是影响湖泊草藻转换过程的重要参数。 进水磷质量浓度长期保持在0.19 g·m?3以上时,湖泊将最终演化为藻型稳态。降低进水磷质量浓度,能有效提高湖泊稳态沉水植被覆盖度,降低稳态总磷质量浓度;湖泊换水周期对稳态沉水植物覆盖度影响较大,减小换水周期,将有利于湖泊向草型演化; 同时,从水文管理角度出发,设定以沉水植被覆盖度为指标的不同草型稳态目标,依据换水周期法,计算得到各个稳态目标下,不同进水磷质量浓度下对应的最大换水周期. 可通过合理控制湖泊进水磷质量浓度,并依据不同进水磷质量浓度调整换水周期,控制湖泊平均出湖流量等水质水量调控措施,实现湖泊长期保持草型清水稳态,从而为白洋淀水利工程生态调度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受水区生态系统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工程的运行将引起受水区河流水生维管束植物的数量减少、东线洪泽湖的水质复杂化、受水区降水增多和温度降低以及受水区植被面积增加,从而改变流域的生态结构.因此,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同时,应保持河流形态的异质性和生境的多样性,充分认识生态系统过程的非线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并实施相应的环境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受水区生态在自主性基础上进行恢复,努力使南水北调工程对受水区的生态起最大积极作用,使南水北调工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南水北调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