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名企图自杀的老人利用从网上下载的设计图,制造了一个远程遥控佩枪机器人,在这个机器人的帮助下,他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据悉,在这名81岁的老人启动机器人之后,这个怪异的自杀机器扣动了一支.22口径的自动手枪的扳机,几颗子弹当场击中老人头部。  相似文献   

2.
作为传统性玩偶与AI的结合体,伴侣机器人能够在“身”“心”维度满足人类需要,但这并不能构成其充当人类伴侣的充分道德理由。为此,伴侣机器人需要得到严肃的伦理审视。考察从小到大的三大伦理场域:“个体-家庭-社会”,伴侣机器人可能会对当前人类的“身份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造成强烈冲击。原因有三:一、伴侣机器人并不具有专属于“人”的性别,但它因具类人化的外形,故可获得虚幻的“第三性别”。二、伴侣机器人具备一定的性能力,故可成为家庭生活中想象的“第三者”,对夫妻的情感及性关系造成威胁。三、伴侣机器人不是道德主体,但人们又易将道德期待附加在它身上,使其处于尴尬的“道德盲区”。综上,伴侣机器人只能停留在伴侣的功能性维度,而无法上升至伦理性维度。故,机器人不能成为人类的伴侣。  相似文献   

3.
我,机器人     
剧情简介:公元2035年,智能型机器人已被人类广泛利用。作为最好的生产工具和人类伙伴,机器人在各个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由于众所周知的机器人“三大安全法则”的限制,人类对这些能够胜任各种工作且毫无怨言的伙伴充满信任,它们中的很多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庭的组成成员。总部位于芝加哥的USR公司开发出更先进的NS-5型超能机器人,并计划达到平均每5人便可拥有1个。然而就在新产品上市前夕,机器人的创造者阿尔弗莱德·朗宁博士却在公司内离奇自杀。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09,(5):49-49
国外一项研究证实,造成成功男人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紧张、压力和孤独感。男性因心脏病发作或自杀而死亡的时间常见于周一的上午9时左右,这正好是他们经历了周末的孤独之后.又要面对另一周生活的紧张、压抑和孤独的时刻。那么.成功男人应如何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尽快摆脱“心”累呢?  相似文献   

5.
少年心事     
《科学大观园》2023,(5):12-13
<正>“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这是少年胡鑫宇写下的留言。2月2日,胡鑫宇事件调查情况发布。警方认定胡鑫宇系自缢身亡,其生前录音笔中的音频表达了自杀意愿。据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本应是热血活力、充满希望的年纪,是什么样的痛苦,让他们把轻生当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学校以及青少年本人该如何识别心理问题,不再让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6.
<正>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自杀已经成为15岁至24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青少年自杀者中,中学生约占51%,主因也是“抑郁症”。正月初八,正值春节后复工之际,“江西省、市、县公安机关联合工作专班”一则“警情通报”震动互联网:“1月28日12时25分许,铅山县公安局接到群众电话报警称,在河口镇金鸡山区域树林中发现一具缢吊尸体”“经对死者生物检材进行DNA检验,确定死者系胡某宇”。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孝道要求“善事父母”,这种“善事”具体体现在“养亲、敬亲、顺亲”三个方面。机器人护理可以划分为浅层护理(shallow care)、深层护理(deep care)、良好护理(good care)三个层次,与孝道要求的三个方面相呼应。目前机器人护理能力的发展能够基本契合“养亲”“敬亲”以及“顺亲”要求,因此从理论上说,护理机器人能够作为子女践行孝道的协助者,从而帮助子女更好地行孝。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着责任模糊、虚假交往以及关系变化等实践难题,为此就需要正视机器人护理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韩国的麻浦大桥曾经恶名昭著.因为自从大桥建成后,先后有几百个人从栏杆边飞身而下,命丧桥底。大家因此称这座桥为“自杀大桥”:认为它是不吉利的化身,附近的居民甚至宁愿绕远路,也不愿从这座大桥上经过。  相似文献   

9.
微操作机器人与宏微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机器人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门纯技术的科学,机器人一词首先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它的发展与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紧密相连。本文从作者“微操作机器显微视觉的研究”中引出了宏观与微观的辩证思考;进而将宏微观引入一般的系统分析和经济生活中,联系宏-微操作,用宏微观的分析方法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宏微”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据美国媒体、英国《观察家报》近目报道,纳粹元首阿道夫·希特勒1945年4月30日在柏林地堡内饮弹自杀,长期以来一直是希特勒死亡原因的官方说法。虽然一些历史学家对希特勒死于饮弹自杀表示了怀疑,但前苏情报机构一直保存着一块带有子弹孔的“希特勒头骨”碎片,证明希特勒的确是自杀身亡。可是令人做梦也没想到的是。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谷歌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引发的人工智能热潮,冲击了人们的想象力:机器人来抢人类的饭碗怎么办?许多媒体更是引用某些预测一一未来20年内,美国约47%的工作岗位有被机器人取代的风险,而“世界工厂”中国则面临自动化“高度风险”的工作岗位比例为77%。这会不会意味着中国将迎失业狂潮?没那么简单。因为没人千机器人才有机会世界车间的模板——富士康近两年引入6万机器人替代工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10,(23):F0003-F0003
据国外媒体报道,所谓半机器人是一种“电子控制的有机体”,也就是说,一种一半是人,一半足机器的生物。美国五角大楼希望未来的美军部队将会更快、更强、更具战斗力。囚此,美军一直致力于未来半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在所谓的机器人部队中,机器人拥有更加警觉而灵活的眼睛、  相似文献   

13.
在探究机器人道德意义的进程中,机器人伦理学内部发展出了两条不同的方法论进路: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和机器人伦理的关系论进路。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将机器人的道德意义建立在机器人的客观本质和特征之基础上,这既使它陷入了巨大的理论困境,又使它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实践悖论。通过将机器人的道德意义与机器人在具体的人-机器人关系中呈现于人类意识面前的表观特征相关联,机器人伦理的关系论进路表现出了极大的战略优势:它不仅避免了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所遭遇的理论困境和实践悖论,而且还对人类幸福和美好的生活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就确证了从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走向机器人伦理的关系论进路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1.精工和Epson公司共同开发的新型机器人直升机——重量仪有8.9g。2.日本Tmsuk机器人制造商推出的名叫“罗伯丽娅”的机器人。工程师为该款机器人配备了数码相机、红外线感麻器和视频电话,使之成为主人的忠实“看家人”。3.日本的颇具明星相的“演员型”机器人。这款酷似真人的机器美女,无论外形、神态、动作还是声音,都几乎与真人无异。据介绍,这款颇具表演能力的机器人可用于司仪、会展模特和接待人员等多项工作领域。4.日本教育型机器人“卡菲太太(KARFE)”。形形色色的机器人@安然  相似文献   

15.
30年前,比尔·盖茨毅然弃学,创立微软,成为个人电脑普及革命的领军人物;30年后的今天,他预言,机器人即将重复个人电脑崛起的道路。点燃机器人普及的“导火索”,这场革命必将与个人电脑一样,彻底改变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不久的将来,一款新型的3D打印“仿生皮肤”将使机器人用触觉感知到周围的世界。研究人员还表示,这一成果向在人类身体上直接“打印”电子设备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这项技术中使用的多层“墨水”可以在室温下设置,因此使用其打印出来的电子织物具有几乎“无穷无尽”的应用可能,包括用在外科手术机器人上,或者用于探测爆炸物的可穿戴设备。  相似文献   

17.
元宇宙概念已被扩展现实概念覆盖,而扩展现实就是网络化的虚拟现实加物联网,以主从机器人为中介。这就引出了一个人体替的新概念,人体替就是主从机器人的从方。如此看来,我们就可以在扩展现实中生活和发展,可以选择不离开虚拟世界而欢度一生。这里,有一系列的哲学预设,本文就这些预设做出基本的澄清。同时,也会有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应运而生,这包括造世伦理学和其他一些基本的伦理问题,我们有责任建立起这一全新的学术领域并探索其中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相似文献   

18.
苗苗 《科学大观园》2013,(24):74-74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科学家研制出名为“M—Block”的立方体机器人。这种机器人不需要任何外部运动机件,而是利用内部的飞轮装置来弹跳和攀爬。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科学家们制造出各种类型和功能的机器人,在实践中机器人也广泛应用于火星科学探测、工业生产以及家庭生活等领域。但现有的大多数步行机器人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双腿僵硬的金属怪物,距离人们的理想还有很大差距。不过美国佛蒙特大学科学家约什?邦加尔德对现有的多款著名步行机器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开发出一款计算机模拟系统,系统显示机器人也可以像动物进化一样逐渐学会更好地步行。  相似文献   

20.
我,机器人     
剧情简介: 公元2035年,智能型机器人已被人类广泛利用.作为最好的生产工具和人类伙伴,机器人在各个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由于众所周知的机器人"三大安全法则"的限制,人类对这些能够胜任各种工作且毫无怨言的伙伴充满信任,它们中的很多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庭的组成成员.总部位于芝加哥的USR公司开发出更先进的NS-5型超能机器人,并计划达到平均每5人便可拥有1个.然而就在新产品上市前夕,机器人的创造者阿尔弗莱德·朗宁博士却在公司内离奇自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