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正近日,美国宇航员尤金·塞尔南去世,享年82岁。1972年12月,作为阿波罗17号飞船的指令长,塞尔南成为“最后一个在月球上留下脚印的人”。自1969年7月起,美国共将12名宇航员送上太空,带回大量月岩标本,加深了人类对宇宙的了解。然而,当年美国不惜巨资,实行登月计划,首要目的却并非科研,而是同苏联进行“太空争霸”。  相似文献   

2.
金钟 《科学大观园》2011,(21):38-39
二战结束后,人类很快进入了美苏核对抗的时代。美国政府为了取得对苏核优势,试验甚至装备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武器系统。这些与核有关的疯狂设想完全没有将人类安全考虑在内,所思所想皆为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原子能的毁灭功能……月球核爆1957年10月,苏联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两年后又发射了月球探测器。此后数年,不甘落后的  相似文献   

3.
正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太空政策指令,宣布美国宇航员将重返月球,并最终前往火星。但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能否最终实现,美国媒体打出了问号,其中的最大挑战是:资金从何处来。2017年12月1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1号太空政策指令",宣布美国宇航员将重返月球并最终前往火星。特朗普当天在白宫举行的签署仪式上表示,美国不仅要在月球上插旗并留下脚印,还要为将来的载人火星任务奠定基础,也许  相似文献   

4.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宣告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到来.从1958年开始,美、苏超级大国为了争夺空间霸权和开展冷战对抗的需要,在月球探测与载人登月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赛.1958年,美国先后发射了“先驱者”号系列的4个月球探测器,苏联发射了“月球”号系列的3个探测器,但全部失败了.  相似文献   

5.
<正>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充分地展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实际上,美国人在登月10年前就曾将月球当作展示实力的广告平台,只是他们当时盘算的是在月球上搞核爆。苏联技术领先美国拟在月球上搞核爆冷战期间,美苏争霸是两国在各领域进行的全方位竞争,这种竞争在军事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美国先是在原子弹研制方面取得领先,但苏联在1949年迎头赶上。此后,苏联在航天领域一直力压美国,让华盛顿的战略决策者饱受压力。  相似文献   

6.
台文 《科学大观园》2010,(17):62-63
科学家梦想打造“太空电梯”,乘电梯遨游太空 对于普通人来说,上太空旅游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自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个登上太空后,50年来,到太空“旅游”过的人类不超过1000人.而在月球上行走过的人类不超过20人。  相似文献   

7.
李荫  李伟 《科学大观园》2006,(15):38-39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美国航天局正在制定一个“雄心勃勃”的登月计划,在2005年左右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背面,到2020年以前在月球上建立太空站。据美国媒体披露,五角大楼40多年前就制定过类似的计划,要在月球背面建立永久性的军事基地。登月大战一开始就带着火药味人类登月是在美苏的军事政治竞争中拉开序幕的。1959年9月12日苏联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飞抵月球之后,美国惊呼为“第二珍珠港”!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上发誓,要“把苏联人摔倒在月球上”。美国人耗费巨资,终于抢在苏联之前实现了“阿波罗”登月计划。“阿波罗”8号载人绕…  相似文献   

8.
李奇 《科学大观园》2010,(20):68-68
<正>丹麦太空迷达纳斯·彼得·马德森和克里斯蒂安·梵·本格特森自制了一枚山寨版火箭,一时之间招来大量媒体和公众关注目光。可惜的是因保险丝熔断,他们第一次将火箭送入太空的尝试最后以失败告终。按照计划这枚9.14米长的火箭在波罗的海博恩荷姆岛附近的一艘驳船上发射。但这枚耗资3.5万英镑的山寨版火箭在发射时因保险丝熔断导致发射未能取得成功。不过马  相似文献   

9.
在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于新太空探索计划的阐述是:截至2025年,希望能制造出承担深层次太空探索任务的新型航天器——即月球以外的太空;而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希望能将人类送上火星运行轨道并安全返回地球;之后,再实现人类登陆火星的伟大梦想。为支撑这项新太空计划,当时决定将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注入60亿美元的资金。尽管奥巴马放弃月球剑指火星的太空计划承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但NASA的技术研发倾向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在他们  相似文献   

10.
据美国《探索》杂志网站报道,纵观我们的历史,我们对于月球似乎总是怀有一种"敌意",我们不断朝着月球"胡乱放枪",我们究竟为何要那么做?摧毁月球整个故事应该从电影特效的先驱者乔治·梅里爱说起。在他1902年的经典科幻影片《月球旅行记》中就设想了用炮弹将一群天文学家发射到月球上去的情景;然后是在1916年,火箭先驱罗伯特·戈达德提出将一枚装载6.8公斤摄影用闪光粉的火箭发射到月球上去,  相似文献   

11.
旺旺 《科学大观园》2013,(19):41-41
《星期日邮报》5月5日惊爆秘闻:1960年12月22日——就在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升空成为“太空第一人”的4个月前,两只名叫“彗星”和“舒特卡”的流浪狗乘坐苏联一艘“东方”号太空飞船被送上了太空。然而,由于突发故障,火箭坠毁到地球表面,两只“太空狗”却奇迹生还。日前,俄罗斯媒体《西伯利亚时报》对这一鲜为人知的故事进行了首次曝光。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07,(7):66-67
1957年8月26日,塔斯社宣布苏联洲际弹道导弹试验成功。同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的动作急坏了美国政府。为了与苏联进行太空争霸,艾森豪威尔制订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载人航天计划——“水星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就是抢在苏联前把美国人送上太空,因为在艾森豪威尔看来,送人上太空比在地面上部署区区几枚导弹更能制造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13.
我们都看到过这样的画面,在太空中的宇航员在微重力影响下,打闹嬉戏,似乎非常好玩。尽管有许多日常事务要做,而且日程安排得非常紧,但宇航员总能够在地球轨道上找到个人的娱乐时间,抽时间玩一玩,以助于缓解沉重的工作压力。1971年的“阿波罗14号”月球漫步者就是这样。埃德加·米切尔在月球表面上投掷“标枪”,而艾伦·谢泼德则在遍布陨石坑的月球表面玩高尔夫球。随着太空旅行日益向大众走来,太空运动也将成为可能。果真如此,轨道体育场还会远吗?美国佛罗里达州达尼亚滩的太空娱乐与旅游公司——零重力公司(Zero-Gravity Corp.)正在研究…  相似文献   

14.
军事卫星推陈出新在可预见的将来,卫星肯定是空间作战系统中的主力。目前,太空中共有约700颗人造卫星,而美国占了几乎一半。在美国的三百多颗卫星中,用于侦察、通信、导航、预警等目的的各种军用卫星达110多颗。即使具备如此优势,美国人还认为这些传统卫星难以满足未来太空战争的要求,各种新概念军用卫星的开发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正1972年12月11日,美国的"阿波罗17号"在月球着陆,这是我们人类最后一次载人登月,40多年过去了,为何没人再登陆月球?1969年,"阿波罗11号"载着3位美国宇航员首次成功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之后,美国还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发射,其中5次成功,1次失败(失败的是"阿波罗13号",但3名宇航员成功返回地球)前后一共有12名美国宇航员登上过月球。但随着"阿波罗17号"的归来,"阿波罗计划"也随之宣布终止(原  相似文献   

16.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月球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它是人类涉足登陆的唯一星球,虽然我们已掌握了许多至关重要、显著的月球事实,但月球仍有许多谜团有待于揭晓.目前,在近期召开的欧洲行星科学大会上,德国吉森大学的乔普·霍特库珀指出,月球许多陨坑能够很好地保存来自地球的生命样本,甚至还包括火星的未知生命体.  相似文献   

17.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引发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早在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就制订了详尽的太空殖民计划,企图实现雅利安人对世界及宇宙的统治。近来,德国国家电视台揭开了那段尘封的往事。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宇航员多次成功登陆月球,并将国旗插在月球表面的土壤中。对此,科学家们猜想:现在这些国旗是否还存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月球探测器发回的照片显示,尽管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部分美国国旗仍然屹立在月球上。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的6次登月之旅中,每一次宇航员都会在月球表面插上一面美国国旗作为美国成功登月标志。月球探测器发回的最新高分辨率图像显示,随着月球围绕自己的轨道运行,这些美国国旗产生了阴影,据此科学家得出了它们还处于直立状态的结论。月球卫星项目的研究者马克·罗宾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从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19.
在"好奇"号已开始在火星表面展开考察之时,月球也将在不久后迎来一辆执行冰水勘探任务的"北极星"月球车。这种月球车有望于2015年10月搭乘SpaceX公司的火箭登上月球。美国宇航机器人技术公司不久前揭开了"北极星"月球车的神秘面纱。该"北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21,(2):70-73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历经10多天的太空工作,嫦娥五号携带来自风暴洋吕姆克山的2千克月壤返回地面.这是1976年苏联月球24号带回100多克月球样本以来,人类再一次得到来自月球的" 土". 嫦娥五号采回的相对年轻的地体样本,有望帮助科学家推进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揭开月球的身世之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