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NHK电视台9月17日报道称,鉴于日本防卫省首次确认有中国军方无人机在“日本周边空域”飞行,目前正就中国无人机靠近“日本领空”时的应对方法进行磋商。日防卫省认为,如果中国军方无人机“侵犯日本领空”,造成威胁日本国民安全的事态,日方将考虑对中方无人机进行打击。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日本和韩国有些人提出了所谓的“去中国影响化”。即要把中国的影响去掉,企图否认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所发生的影响。比如,日本有学者说,日本的文化跟中国没关系,日本是“海洋文化”,中国是“大陆文化”,甚至有的学者为了证明日本的历史古老而不惜弄虚作假。韩国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黄河文明的祖先实际上是韩民族”等观点。  相似文献   

3.
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中国与日本长期发生语汇互动。近代以来,日本创制的译介西方术语的“新汉语”大量传入中国,构成中国汲纳西方文化的语文工具。日制“新汉语”主要借用并引申汉字古典词对译西洋术语,也借助汉字词构词法创制新词对译西洋术语。不少日制“新汉语”已经成为汉语词库的通用成员。  相似文献   

4.
后藤艮山是日本江户时期的著名医学,因提出万病源于“一气留滞”的疾病观和对中国医学的反思,对日本汉方医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称为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的真正创始人。文章从以儒学的“仁”为基础的医学伦理观和以儒学的“一元气”为核心的医疗理论两个方面介绍了后开脱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07,(13):59-59
中梨1号(别名:绿宝石)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于1982年用日本梨“新世纪”作母本,中国梨“早酥”作父本,通过人工远缘杂交方法,经历20多年的努力所培育的成熟早、外观美、品质优、适应性强、可白花结实、耐贮运、综合性状超过日本“水晶”梨和我国广泛栽培的“早酥”梨的新品种。它改变了我国现有早熟梨品种单一、  相似文献   

6.
在人人争做“精英”的日本社会,学习塾培养出了一批小“填鸭”,也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产业。 学而优的“精英” 日本在教育领域可以算是发达国家,最起码在日本很少有文盲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就很注意教育,在1890年的明治中期,日本就已经实行了四年义务教育制,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初小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治维新是一次教育维新也不为过。如今日本更是进入了全民上大学的年代,大学的招生能力已经超过高中毕业生的总人数。所以,大学生也没有什么精英味道,干粗活、打杂的大学生很常见。  相似文献   

7.
战略学是研究全局和未来的科学。中国革命的战略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的胜利。抗日战争中,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我们的战略是“持久战”、“游击战”,最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相似文献   

8.
宋人在《清波杂志》记载:“倭国(日本)一舟飘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日本)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中国)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这是记载日本妇女来到宋代中国,遇到宋朝美男子就要而主动献身,日的是生下后代,来给日本改良人种。  相似文献   

9.
本介绍了国外“殖民地科学”研究的情况,对“殖民地科学”的特殊、方法、演变进行了探讨,论述了日本“殖民地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指出了“殖民地科学”研究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09,(3):66-67
公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乘船泛海东渡寻找长生不老之药。那么,徐福东渡是否到了日本?有人认为,徐福东渡确实到了日本,甚至有人提出,徐福到日本后建立了日本王朝,徐福就是神武天皇。但是,也有很多学者对徐福到过日本一说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1.
我在研究日本企业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日本企业在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主要关注的是两个人及其杰作。一个是孔子的《论语》,另一个就是王阳明的“良知”体系。  相似文献   

12.
唐朝的时候,中国同日本的友好往来盛况空前.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先后派遣了13次“遣唐使”,还有6次迎送唐朝的使者.每次所派遣唐使团规模都很大,最多的时候达到了600人.留学生和留学僧都是跟随使团到达中国,使团回日本时,留学生(僧)们则仍留下来学习中国文化.7世纪以前,日本学习中国文化主要靠中国移民的传播.至推古天皇在位(593~629)、圣德太子摄政期间,日本开始直接向中国派遣“遣隋使”、“遣唐使”以及大批留学生和留学僧,主动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最早派人到中国留学的国家,隋朝也是中国开始大批接收外国留学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杨宁 《科学大观园》2011,(16):15-15
如果你看过日本古装剧《大奥》,一定会记得剧中身着和服的日本女子穿著分脚趾的白袜,迈着小碎步行走的模样。分趾鞋和分趾袜子在日本被称为“足袋”:以前多是武士、旅人等使用。现代日本人不仅延续了穿足袋的传统,还将其发扬光大,创造出新的样式及用途。如今连邻国——中国和韩国,甚至不少西方人也受其影响开始尝试穿分趾鞋袜了。  相似文献   

14.
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中国与日本长期发生语汇互动。近代以来,日本创制的译介西方术语的“新汉语”大量传入中国,构成中国汲纳西方文化的语文工具。日制“新汉语”主要借用并引申汉字古典词对译西洋术语,也借助汉字词构词法创制新词对译西洋术语。不少日制“新汉语”已经成为汉语词库的通用成员。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对技术的伦理责任:三则案例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通过对“原子科学家反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斗争”的失败,美国科学家对日本在中国使用细菌战的态度以有(罗素-爱因斯坦宣言)遭受的挫折三个案例的分析,具体探讨了影响科学家对技术的伦理责任发挥的七大因素。  相似文献   

16.
日本“8·15”投降纪念日来临之际,两名东京学者推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解密文件,令美国人想起来后怕:日本宣布投降后,从中国东北撤回国内的日本731部队长石井四郎手书密令,要所属官兵用鼠疫等生化武器突袭即将大规模进驻日本列岛的美军作战部队,炮制“细菌战珍珠港”事件。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现代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三次大转变。按照日本京都史学派的奠基人宫崎市定的研究,中国的“唐宋之变”,是人类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也揭开了现代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变和大转型的序幕(第二次和第三次大转型分别为西方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现代的国家,中国由中古向现代的转化,发生在公元10世纪的唐宋之间,这就是所谓的“唐宋之变”。  相似文献   

18.
“避雷针”一词最早见于日本。1872年,在日本的一本德日词典中,该词用来对译德语的Blitzableiter(避雷针),此后逐渐流行。20世纪初,“避雷针”进入中国,如在《世界通史》(1903)和《日本法规解字》(1907)中,均能找到例证。不过有人认为,“避雷针”这个名称不是很适合,于是出现了“接闪杆”。理由是这个名称比较科学,符合这种装置的原理。但实际情况是,用“接闪杆”的人少,用“避雷针”的人多。  相似文献   

19.
2001年,日本制定了轰动一时的“诺贝尔奖计划”。这是日本在谋求21世纪发展中,日益认识到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对保持其强国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后的具体体现。从日本重视教育的传统、雄厚的经济实力、对科技的强力投入等方面看,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实现绝非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20.
刘莹 《科学大观园》2010,(10):34-34
日本老人渡边明次是个中国文化爱好者,他历时数年探访中国民间传说“梁祝”的故事,考证出梁山伯是公元4世纪的一位清官,20岁当上县令,一年以后在治理河道的过程中积劳而亡。渡边回到日本后将梁祝的故事翻译成日语付印出版,根据该故事改编而成的话剧也计划于明年在东京附近的古都镰仓上演,这是第一个日语版的话剧《梁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