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运用气候代替指标粒度对临汾盆地滨河东剖面S1以来的古气候进行了重建,在末次间冰期-冰期气候旋回中,临汾盆地的古气候经历了暖湿—冷干—暖湿的变化过程.结果发现临汾盆地滨河东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沉积物既有与大区气候变化的一致性,也有本地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冰期天文理论是运用地球轨道偏心率、地轴倾角和地转轴进动的3种参数的变化幅度与周期来解释上新世—第四纪期间冰期—间冰期交替变化的一种理论.该理论1842年由Adhemar提出,经过Croll发展到Milankovitch最终完成,经历了整100年的时间.上世纪60年代开始,深海、黄土、冰芯等大量的地质记录都揭示出3种周期变化,证实冰期天文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对冰期天文理论带来了一些概念上的修正.但是,Berger计算的天文曲线至少从6 Ma以来展示同一规律的变化,然而地质记录却显示清晰的分段响应模式:41 kyr的地轴倾角周期在5.3~1.4 Ma期间一直是记录曲线的主要特征;北半球冰川作用只是在2.7 Ma BP才开始大规模出现;0.8 Ma开始100 ka周期转变为主要周期,称之为中更新世转型(MPT).还有:11阶段和全新世是2个偏心率很低的时期,但记录中却是冰期—间冰期振幅最大的时期,即大的间冰期为何出现于低偏心时期;由间冰期进入冰期比由冰期进入间冰期时来得迅速,意味大冰盖建造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消融则比较迅速.这些都是冰期天文理论本身不能解释的问题,正在由地球响应系统的研究来探索答案.  相似文献   

3.
<正>·我校汪永进教授团队获2013年度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成果(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地理科学学院汪永进教授团队"晚第四纪东亚季风演化历史与驱动机制"获奖项目以中国洞穴石笋为主要载体,研究不同时间尺度季风气候历史、突变过程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晚第四纪中国洞穴同位素气候地层学研究体系。获奖项目主要科学贡献有:发现亚洲夏季风强度变化在最后两个冰期/间冰期旋回具有显著的岁差旋回特征,完善了来自海洋沉积和中国黄土等研究对亚洲季风  相似文献   

4.
对130ka以来陕西洛川黑木沟剖面的黄土和古土壤碳酸盐中银同位素进行的系统测定显示.在末次间冰期期间87Sr/86Sr平均值为0.71136,末次冰期期间87Sr/86Sr平均值为0.71079.古土壤碳酸盐的87Sr/86Sr比值明显高于黄土碳酸盐的87Sr/86Sr比值.导致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风化强度的变化.研究表明,黄土和古土壤碳酸盐87Sr/86Sr比值的变化是现出一个由本次间冰期到未次冰期的约10万年的周期,在这个周期变化的总趋势之上又覆盖了一种波动周期约在2.5ka~2.7ka的高频波动变化.它与小冰期年龄(LittleIceAge)大致吻合.黄土碳酸盐87Sr/86Sr比值的这种高振幅和周期的变化.表明它可能是一种反映东亚夏季风变化的高灵敏度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过去2.4Ma地质和气候事件的演化历史,总结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重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陕西黄土高原黄土记录的分辩率较高,S1古土壤厚达8.5m,主要由两个古土壤组和其间黄土层组成。临夏塬堡剖面上可分为5个古土壤层,主要黄土层记录了末次间冰期内的较干冷高粉尘堆积时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SA08-34柱状沉积物样品的硅藻分析,共鉴定出硅藻165种和变种,隶属45个属.根据硅藻组合特征,结合14C测年和CaCO2分析结果,进行了柱样地层的划分,讨论了该海域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硅藻组合带与间冰期和冰期相对应,硅藻丰度变化反映出南海南部气候的不稳定性特征,暖期也出现了突然降温的冷事件.硅藻丰度值的变化与间冰期和冰期有关,间冰期对应高的丰度值,冰期则相反,由此推测该海域间冰期发育较强的上升流,而上升流的发育又受季凤的强弱影响,进而揭示了末次冰期以来东亚古季风在该海区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SA08~34柱状沉积物样品的硅藻分析,共鉴定出硅藻165种和变种,隶属45个属.根据硅藻组合特征,结合^14C测年和CaCO3分析结果,进行了柱样地层的划分,讨论了该海域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硅藻组合带与间冰期和冰期相对应,硅藻丰度变化反映出南海南部气候的不稳定性特征,暖期也出现了突然降温的冷事件.硅藻丰度值的变化与间冰期和冰期有关,间冰期对应高的丰度值,冰期则相反,由此推测该海域间冰期发育较强的上升流,而上升流的发育又受季凤的强弱影响,进而揭示了末次冰期以来东亚古季风在该海区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在山西襄汾赵店采砂场,黄土下部砂层中发现了哺乳动物群化石,并对化石出土层位的时代和古环境进行了分析.在赵店的动物群化石中除最后鬣狗和虎外,基本上与丁村动物群相同,出土层位也与丁村组相似.从化石出土层位上覆黄土古土壤序列分析,化石层与S1古土壤发育时代相当,其时代上限为距今7.5万年,当属末次间冰期,气候相对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10.
从各区域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距离粉尘源区的远近、不同的物源区以及不同的气候控制系统等动力机制因素出发,认为中国北方粉尘通量在空间上与北太平洋V21-146孔深海沉积物、日本Biwa湖湖相记录、全球冰量δ18O曲线所反映的古气候记录在万年时间尺度上一致,自西向东通量减少,显示出与源区的距离成反比的趋势;在时间尺度上,冰期时的粉尘通量明显高于间冰期的通量,冰期通量的变化具有高频波动的特征;现代尘暴粉尘的通量与黄土堆积期的通量相似,表明在末次冰期时大量的粉尘搬运大多是在尘暴状况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情绪劳动对中国文化情境下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理,通过多时间点的调研方式,获得312名服务员工数据,并运用AMOS和SPSS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表层表演负向影响个体指向、群体指向、组织指向和社会指向组织公民行为;深层表演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四个维度均具有正向影响,即个体指向、群体指向、组织指向和社会指向组织公民行为;服务氛围在表层表演与群体指向、社会指向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Climate credits     
《Nature》2006,444(7122):976-977
  相似文献   

13.
Climate change     
《Nature》2011,479(7373):267-268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与气候灾害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中国政府非常重视防灾减灾,但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灾害的法律防治却存在诸多不足.文章认为首先需要把气候灾害防治与应对气候变化结合起来,一方面,把防治气候灾害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将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因素纳入气候灾害防治的政策法律行动中;另一方面,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防治气候灾害的战略行动,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主动性.其次从综合性的防灾减灾法到气候灾害防治单行法和地方性气候灾害防治法规规章,构建气候灾害防治法律规范完整体系.最后应坚持属地管理为主,完善气候灾害防治管理体制,加强地方气候灾害防治的行动.  相似文献   

15.
认知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前,美国<科学>周刊(Science)将气候变化研究评选为21世纪前10年的十大科学事件之一.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试想,有哪个自然事件能比气候问题更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件不与气候变化相关联?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我们的"衣食"主要借助于自然的力量,作物产量主要靠天收获;我们的"住行"更是受冷暖干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Tollefson J 《Nature》2008,454(7205):673
  相似文献   

17.
《Nature》2005,436(7047):1
  相似文献   

18.
Climate in court     
Marris E 《Nature》2006,443(7111):486-487
  相似文献   

19.
《Nature》2003,421(6920):195
  相似文献   

20.
Hopkin M 《Nature》2007,446(7137):706-7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