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郭莹 《科技信息》2010,(27):I0068-I0069
本文阐述了大豆磷脂中磷脂酰肌醇的分离纯化方法,主要有有机溶剂法、柱层析法、酶法等。并介绍了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核磁共振等方法在磷脂酰肌醇分离和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利用纸层析来检测大豆磷脂中的基团,运用薄层层析法对大豆磷脂的各个成分进行分析,并用红外光谱技术对磷脂样品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纸层析分析表明大豆磷脂水解后,内部含有胆碱、乙醇胺、肌醇和丝氨酸这4种基团,薄层层析检测和红外光谱均表明大豆磷脂中有溶血磷脂酰胆碱、鞘磷脂、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等。  相似文献   

3.
大豆磷脂对小鼠学习记忆及脑内SOD和脂褐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大豆磷脂对小鼠学习记忆及脑内S0D活性和脂褐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磷脂能提高小鼠在新环境中的镇静能力,显著增强小鼠的学习能力,但对其记忆保持能力无明显的影响;能显著提高小鼠脑中S0D活性,极显著地降低小鼠脑中丙二醛的含量,但对小鼠脑中脂褐素的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说明大豆磷脂具有抗衰益智的作用,作为食品添加剂和保健食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大豆磷脂的生产、功能和用途,讨论了大豆磷脂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5.
溶剂法分离制备大豆肌醇磷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乙醇为溶剂对大豆磷脂中肌醇磷脂进行分离。建立了乙醇一正己烷体系分离肌醇磷脂的分离度的概念。研究了可以用不同浓度的乙醇对大豆磷脂中的肌醇磷脂进行分离。得出当乙醇浓度为55%时,乙醇一正己烷体系有一个较佳的分离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磷酸-乙醇法对大豆混合磷脂进行了分离。制备出卵磷脂含量增加的大豆磷脂。对分离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较佳的工艺条件。并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原料和产品进行了分析。在乙醇百分含量为92%,磷脂,乙醇为1g/30ml,温度为30℃,磷酸-乙醇溶液的用量为1ml的条件下,大豆磷脂中的卵磷脂含量可以从原料中的42.8%提高到64.0%。  相似文献   

7.
大豆改性磷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丽玢 《甘肃科技》2000,16(3):24-24
1前言磷脂既是一种天然的表面活性剂,又是生物体中不可缺少的营养与生理活性物质。我们研制的大豆改性磷脂,旨在为功能食品提供一种新基料。2原料含有磷脂的原料有玉米、棉子、花生、向日葵、蛋黄、大豆,其中含量最丰富的为大豆,约0.5%,蛋黄中的磷脂含量也很高,而大豆磷脂中的脂肪酸含量比蛋黄磷脂高3倍左右,特别是我们用于试制大豆磷脂的原料———浓缩大豆磷脂,是来自于大豆毛油水化脱胶的副产物———大豆油脚,原料来源广,价格低廉,而且对于大豆的综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都有积极的意义。本试验所用浓缩大豆磷脂理化指标为:丙酮不溶…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 目前,在我国磁带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分散剂是大豆磷脂。大豆磷脂的主要成份是卵磷脂,其结构式为: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小鼠灌胃大豆磷脂乳液(剂量为w(大豆磷脂/体质量)=2.5、5.0、10.0 g/kg)30 d对小鼠红细胞膜和脑组织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w(大豆磷脂/体质量)=10.0 g/kg剂量组小鼠红细胞膜和脑组织中亚油酸、亚麻酸的含量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总脂肪酸(TFA)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红细胞膜中油酸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2)w(大豆磷脂/体质量)=5.0 g/kg剂量组小鼠红细胞膜中亚油酸、亚麻酸的含量和w(PUFA/TFA),以及脑组织中亚油酸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3)w(大豆磷脂/体质量)=2.5 g/kg剂量组小鼠红细胞膜和脑组织中各所测脂肪酸的含量无显著差异.说明大豆磷脂可增加小鼠红细胞膜和脑组织中亚油酸、亚麻酸等的含量,改善两者的脂肪酸组成,但两者的变化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当代地方科技》2007,(4):54-55
磷脂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类脂化合物,通常磷脂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富含磷脂的产品包括蛋黄、大豆、动物脑组织等等。高纯度磷脂在医药、化妆品、食品行业应用前景广阔。在西方发达国家,磷脂及其保健品的总销量仅次于复合维生素和维生素E而名列第三。目前国内保健品市场大豆磷脂也占有重要地位,蛋黄中卵磷脂含量很高,并且对人体有益的磷脂酞胆碱含量远远高于大豆磷脂,但由于蛋黄中同时含有大量胆固醇和甘油三醋而未得到很好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对从大豆毛油中提取卵磷脂的工艺进行了研究。以大豆毛油为原料,通过水化脱胶、丙酮去油和乙醇萃取等过程,能提取制得纯度较高的卵磷脂。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实验室内提取卵磷脂的工艺条件,为日后的工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化学溶剂法从大豆磷脂中提取得到了粉状精磷脂 ,研究了萃取溶剂用量 ,萃取次数 ,萃取温度对粉状精磷脂萃取率的影响 ,得到了最佳工艺参数 .  相似文献   

13.
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优化氧化槐定碱脂质体的制备工艺.采用透射电镜、包封率、载药量、Zeta电位、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表征氧化槐定碱脂质体.氧化槐定碱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10:3.09、大豆卵磷脂与药物的质量比为10 ∶ 1.54、...  相似文献   

14.
采用正交试验法筛选阿昔洛韦固体脂质纳米粒最优处方。利用(W/O/W)复乳-超声法制备阿昔洛韦固体脂质纳米粒,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最优处方。单硬脂酸甘油酯用量1.5%、大豆卵磷脂用量0.4%、泊洛沙姆188浓度2%、油相与内水相体积比(Vo/V)i 6。正交试验优化阿昔洛韦固体纳米粒处方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制冷剂快速生成水合物,首先利用高剪切混合乳化机制备HCFC141b乳液来增大两相界面,考察了剪切乳化时间、环境浴温度、HCFC141b浓度、"记忆效应"和高浓度表面活性剂对HCFC141b乳液水合反应过程的诱导时间和过冷度的影响.以此为基础,由T20/卵磷脂复配表面活性剂和T80研制热力学稳定的HCFC141b微乳液来提高两相相容性,揭示了HCFC141b微乳液水合反应过程中的晶体生长特征.微乳液中HCFC141水合物晶体均匀快速生长,与乳液水合反应相比,其诱导时间和过冷度大大减小.该研究为有效促进水合物结晶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膜技术处理大豆乳清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运用膜分离技术回收大豆乳清液中的有用成分不仅可以减轻环境工作的压力,而且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国内外大豆蛋白生产废水-乳清液的膜技术回收研究进行了综述,着重讨论了超滤膜的应用研究,并结合实践提出了自己观点,为实现大豆乳清液膜技术回收在我国的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硼、锰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个大豆品种浙春3号和160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硼、锰营养水平下大豆的农艺性状在2个生育期(三叶期和盛花期)的变化以及硼、锰对大豆相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地施硼或锰,促进了大豆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比叶重的增长,增加了大豆的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提高了大豆的产量;而硼或锰的缺失或过量对大豆均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从总体上看,适量硼的作用大于适量锰;适量的硼锰同施对大豆生长最好.2个品种比较,浙春3号抗硼锰丰缺胁迫的能力大于1601.  相似文献   

18.
黑豆营养价值及功能特性应用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黑豆作为药食同源的物质,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许多功能特性。本文针对目前黑豆营养价值、功能特性研究现状及其应用领域进行了阐述。对黑豆的深入研究,将为以黑豆为原料的产品研制开发及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大豆多肽生产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雄辉  黄晓萍  赵萍 《江西科学》2004,22(4):311-316
大豆多肽是大豆蛋白质经酶解后的降解产物,它是由不同氨基酸排列的低分子肽混合物组成,其营养功能及应用领域均优于大豆蛋白质,是大豆蛋白质的最佳营养方式。本文着重介绍大豆多肽的生产及各种特性。以及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大豆食疗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起源于远古,发展于周、秦和唐、宋,特别是1949年以后,大豆食疗已趋于鼎盛。中国大豆食疗的特点,一是政府重视,二是内涵丰富,三是技术精化。大豆食疗具有充饥和治疗的双重性,方法的简廉性,应用的广泛性,地域的差异性。祖国医学认为,大豆性味甘、平,疗效特点能健脾利湿,益血补虚,润燥消水,清热解毒。适用于脾虚气弱,消瘦食少,贫血乏力,湿痹拘挛,水肿,小便不利,妊娠中毒,疮痈肿毒等症。黑大豆对于头晕目眩,视物昏暗,须发早白,泻痢腹痛,腹热药中毒,饮酒过多等症也有疗效。因而,在中国,大豆有“豆中之王”和“植物肉”的美誉。 在本文中,作者专门论述了利用大豆及其配料治疗或预防常见病的食疗方法,如补肝肾养血,利尿消肿,治疗关节炎,降血压,治疗糖尿病,防治单纯性甲状腺炎以及高血脂和癌症等疾病。讨论了治疗或防治上述疾病的药物配方,制作方法,食用方式,功能效应,主治疾病及辅治疾病,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