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八八八年四月,恩格斯在给英国女作家玛·哈克纳斯的一封信中,谈及《城市姑娘》小说的创作问题时,对巴尔扎克及其创作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他尊称巴尔扎克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盛赞作家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虽然作为政治上保皇党的巴尔扎克,他的同情是在注定要灭亡的封建贵族方面,但他却同时辛辣地嘲讽了他们,并歌颂了当时代表人民群众的共和党英雄。这看来是矛盾的,却正是巴尔扎克伟大之所在,也正是恩格斯所指出的巴尔扎克所取得的“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在恩格斯关于巴尔扎克的整段论述中,贯穿着一个精神,那就是高度赞许巴尔扎克对现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学巨匠的茅盾,是以他反映时代的广阔与深刻显示其作品的独特性而蹻入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作家之列的。他在检讨自己的创作时说:“未尝为要创作而创作——换言之,未尝敢忘记了文学的社会意义”。他认为“站在时代的阵头,吹起前进的号角”,这样才能使文艺“克尽了它的使命”。 茅盾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是和时代共着脉搏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如果我们认真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茅盾的散文在表现时代性上是有自己的特色的。这就是:表现时代的多样性;揭示历史生活的连贯性;反映特定时期历史面貌的完整性。下面,就这几方面,分别加以论列。  相似文献   

3.
在闽西文艺界,赖丹是一位有成就的作家和评论家。40多年来,他创作的散文,诗词和文艺随笔,文艺评论有500多篇,共100余万字。他的创作和评论,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博得人们的赞扬。50年代初,当时任福建文艺行政领导的马宁同志审阅了他的著作剪报后,曾作过“文中有丹,不赖”的幽默评语。  相似文献   

4.
茅盾是我国“五四”以来,蜚声中外文坛的文学巨将,在中国新文学上的贡献卓著。他不只是以一个伟大作家的辛勤劳作,“刻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辛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水平,而且以一个杰出的文学评论家的独到精深的文艺评论,指导作家的创作,提高读者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新文学事业的长足进步。我们认为:茅盾的文艺评论的确代表了  相似文献   

5.
张天翼先生逝世了。作为一位讽刺文学大师、著名儿童文学家,他一生不仅创作了数百万言的品种多样、风格独具的文学作品,还为我们留下了为数可观、鞭辟入里的文艺评论。他把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熔注到理论阐述之中,对很多文艺问题,都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而创作要写真实,就是他始终坚持、反复阐发过的一个文艺主张。真实,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前提,也是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的必备条件。张天翼继承了“五四”以后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在走上左翼文坛前夕,他的文艺思想已倾向于现实主义,主张“为人生而写作”。加入“左联”以后,他在自己的创作经验谈与文学研究论文中,又反复强调文学创作要写“真实的人生”,认为:有意义而使人感到亲切的作品,“就在于它是具体地表现真实的人生,展露真实的灵魂的”。而要做到这一点,作家“就不得不忍痛  相似文献   

6.
“他开始写作不是按照艺术家的方式,而是按照科学家的方式。”如果我们将泰纳这一评论巴尔扎克的话移用到中国现代作家茅盾身上,那也将是极为妥贴的。茅盾就是以“科学家”的冷静、理智、客观、严谨的态度来解剖社会,描绘历史的。他的独具特色的创作心态,使他终于有可能创作出史诗般规模的社会历史画卷,成为继鲁迅之后中国现代文坛的又一巨匠。茅盾极强调文学的“真”的品格,并将“真”置于压倒一切的首要地位,而这“真”又不是如创造社作家所谓的“忠于内部的根本要求”,不是指“生之颤动,灵的喊叫”,主要地是指用科学的精神、客观的手段来真实地反映现实。茅盾认为,创作“总先得有了客  相似文献   

7.
文学创作主体(指作者)具有怎样的主观情感,才最有利于创作呢?这些情感品质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确实是一个饶有兴趣的创作心理学问题。作家高尔基说:“感情丰富是达到顺利写作的最好手段”文艺理论家杜勃罗波夫说:创作时,“思考一直是和感情结合的。”剧作家曹禺在谈《雷雨》创作体会时说:“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着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对于创作主体应具有哪些情感品质,古今中外有许多作家、文艺理论家作了精到的论述,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家总是与时代息息相关,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状态密不可分,作家只有沉潜到生活的最深处,感受到时代的强有力的脉动,才有可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作家张廷竹和他的“大时代三部曲”(《大路朝天》、《盛世危情》、《清平世界》)以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深刻介入社会问题,展现社会众生相,揭示人本性中的善与恶在非常状态下的激变,着力于对人的灵魂的探索与改造,探索未来发展之路,不失为一个时代的“醒世恒言”,也为改革文学提供了新的范本。  相似文献   

9.
一八八八年,恩格斯在给女作家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对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创作给予了精辟的论述:“不错,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  相似文献   

10.
对于日本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评价,一直争议颇多,其中争议较大的是他创作中的唯美主义倾向问题。有人认定他是日本“唯美派作家”,甚至是“日本唯美主义代表作家”;有人则只认为他是有个人特色的“新感觉派作家”,或是思想艺术倾向都“相当复杂”的“著名小说家”,并不认为他应当属于唯美主义作家之列。那么究竞该如何认识川端创作的总体倾向呢?他的创作同唯美主义的关系究竟如何呢》本文拟就上述基本问题试作探究。  相似文献   

11.
美国现代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文学生涯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其创作风格受到当时以艾略特、乔伊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派文艺思潮的深刻影响。作为一位扎根于美国大地的南方作家,福克纳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文从福克纳的创作所处的特定时代和地域两方面出发,对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对文艺的功利观念在表达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他反对创作动机上的艺术功利论 ,却积极肯定文艺所具有的客观社会价值。他虽主张创作过程是一个特定人格的真诚流露 ,但他对作家人格的要求以及他自己的人生理想却是博施济众、关切现实、积极进取等这些中国传统精神。如果忽视甚至忘记了郭沫若文学价值观的特定语境 ,就不可能对郭沫若文学价值观作出恰当的审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在更新的文艺科学观念的启示下去观察中国现代文学时,我们的注意力首先被老舍所吸引。老舍,属于这样一种作家,他的作品不无表现时代主调的时候,但其创作个性所在却显然是倾向于对一个民族性的历史主题的执着表现。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创作不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但问题的实质却在于,其作品的魅力恰恰是来自时代色彩中所透出来的沉静的历史反思,是一种基于强烈的生活质感之上的历史深度与理性远见。老舍创作个性的实质,应当透过幽默的感象表层去寻找,应当通过对其创作历程所体现出的贯穿性主题的宏观剖析  相似文献   

14.
兼具作家与评论家风范的刘忠诚被誉为文学奇士。他在戏剧、小说创作和文艺评论度理论研究等诸多领域都有突出成果,并产生过轰动效应。他的作品深埋思想的炸弹,他的小说是关于小说的小说。他的突出建树、艺术特质和“创风格、创流派、创体系”的创新意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一) 秦牧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他是一位热爱劳动、辛勤发奋的人,从四十年代他登上中国文坛到八十年代的今天,几十年来,他挥动那支饱含激情的、象魔术师的指挥捧似的笔、创作了许多独具风格的受人欢迎的文艺作品;杂文、散文、戏剧、小说、儿童文学、文艺评论、美学理论、教育理论、历史人物研究等等领域,都留下他的笔迹。  相似文献   

16.
贺拉斯《诗艺》文艺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拉斯《诗艺》中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他继承了传统的模仿说,又流露出表现说的信息,同时还受到灵感说的影响;关于文艺创作问题——这是主要的方面,他试图为当时文艺创作确立古典主义原则、“合式”原则、理性化原则、道德原则;关于作家修养问题,他要求作家要有德性和知识,要天才和勤奋兼备,要端正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17.
一 在广西当代文坛上已形成创作特色的青年作家中,潘大林是引人注目的一个。翻开潘大林近十年来的创作,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作家描绘生活的画面,对生活作出的美学判断,抑或是人物刻划、结构艺术以及语言特色,都渗透着作为艺术家个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他的作品,总是带着时代的民族的地方的色彩,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蕴涵着严肃的理性思索,凝聚着潘大林的人生观和美学观。他的作品,总是在“思想和形式的密切融汇中按下自己的个性和精神独特的印记。”(别林斯基语)“论”潘大林的创作特色用不着拐弯抹角,直径就在眼前。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收入了中学语文课本,为大家所熟悉。有些学者认为,《故乡》之所以被选为教材,是便于教课,因为闰土的形象容易理解。特别是用一种类似于自叙小说的阅读方式,将小说《故乡》的内容和现实中鲁迅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直接联系起来,似乎可以快捷地接近和了解鲁迅。真是这样的吗?在数次拜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后,对此产生了疑问。成功的作家往往跟他童年的记忆和早期的经历有着深刻的联系,这已为现代心理学,特别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所证实。鲁迅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强烈地流露了他的“怀旧”情绪。创作是一种理想的追忆和愿望的升华,理想是创作的逻辑起点,人们常称之为乌托邦,鲁迅自己称之为“梦”。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在年轻时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梦”与现实有效地联系成为作家创作的原初动力。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创作或“梦”是对现实的不满与超越。这“梦”或乌托邦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家的“世界”,这作家的“世界”才是一个作家创作的本质,尽管它已在现实中失落了,可是却在创作中不断回归与呈现。这是一个作家真正的“故乡”,灵魂的“故乡”。它也许仅仅存在于作家的...  相似文献   

19.
《新余高专学报》2007,12(2):F0004-F0004
李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新余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他于1948年生于江西永新,1967年从吉安师范毕业后,“干过教育、宣传、文博、文秘、文艺、党史研究、外事接待、下乡蹲点等各种各样的事儿”,1993年担任《新余日报》业务副总编,2001年起任新余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前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作家,虽然没有大学文凭,却长期坚持笔耕,成果甚丰。他素以写作路子宽广、创作态度严谨而著称。自1978年开始业余创作,迄今己在《人民日报》、《文学报》、《羊城晚报》、《江西日报》、《中华散文》、《…  相似文献   

20.
王朔是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涉猎文学创作、影视创作与文艺批评,在 20 世纪末的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也成为文艺界近年来关注的一个焦点,从而形成一种有趣的“王朔现象”。王朔现象是和一个时代联系在一起的,是我们进入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叙述无法绕开的主要文学、文化现象。针对王朔及其创作评论界可谓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