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十年来,国内PX(p-xylene,对二甲苯)项目屡屡遭到公众抵制,各地引发了一系列的群体性事件,关于PX风险的争议持续不断。公众对PX风险的认知究竟如何?公众的风险话语又是如何影响争议和塑造这PX风险形象的?本研究从社交媒体微博和知乎社区的公众话语文本入手,尝试采用詹姆斯·保罗·吉(James Paul Gee)的话语分析综合法来考察公众的风险认知和态度,分析公众是如何实现话语构建任务的,指出公众话语对PX"高风险"形象的建构作用,以及新媒体对公众构建反PX话语和行动的促进作用,揭示了公众建构反PX话语和行动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对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电视公开辩论进行话语分析的过程中,一方面深描了"挺转"科学家利用科学话语的符号操控功能,动员盟友来反身建构事实的实践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并置"挺转"科学家与"反转"人士的话语建构实践,进一步呈现不同话语背后网络同盟之间的较量过程,揭示科学话语存在的解释弹性空间。鉴于此,作为动员盟友的资本化铭写,科学话语同时具有局部可说明性、索引性以及反身性的特征。这样,缺少"社会强健性"的科学话语呈现出来的"过度客观性",只不过是一种修辞意义上的"弱客观性",其实质是试图在经验主义言辞的掩饰之下,利用权宜性言辞来为自身的认知和价值偏好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3.
《科学哲学导论》一书是罗姆·哈瑞科学哲学思想的开端,此书论述的内容已经显现出他的实在论倾向,其科学实在论的核心观点是科学理论以模型的建构为基础,科学理论的似真性依赖于模型的操作。但在思想的后期,哈瑞转向话语领域,他认为社会-文化通过话语的形式来影响心灵的动态生成和变化。他试图通过话语分析这一研究方法来达到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在2015年年底,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成功召开,标志着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中外媒体对本次会议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运用话语—历史方法,对中国报纸关于巴黎会议的报道进行研究,考察话语生产者通过运用何种话语策略对社会事件和社会行动者实施建构。研究结果表明,新闻记者通过五种话语策略构建了CBDR原则的不可动摇性、减排行动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的领导者身份。从意识形态立场、价值观和国际政治背景等方面,对报纸关于"巴黎会议"的话语建构进行解释。巴黎会议标志着国际政治语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巴黎协定》的落实成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领导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迈克尔·马尔凯(Michael Mulkay)创立的话语分析研究纲领,是科学知识社会学领域中与宏观利益学派、实验室学派并列的三大流派之一。与传统话语分析模式(如默顿结构功能功能主义话语分析模式、普赖斯科学计量学模式)及其它一些SSK学者(如科林斯的论坛分析范式、谢廷娜网络分析模式)将特定性质的科学话语(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作为可靠的信息源不同,话语分析研究纲领将科学话语视为一种分析的议题。以"解释的扩展难题"为引子,话语分析研究纲领从主体维度、文本维度、规范维度、史学维度四个层面构建了科学话语与科学世界之间的修辞关联模型,表明了科学话语作为科学文化与实践的"行动者"特质,并解构了科学话语与科学实在之间的同一性观点,成为再审视传统社会学及前期科学知识社会学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2):108-113
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可以在师生之间构建以问题为契机,聚焦人的现实境遇,并在思辨与研判中共同寻求答案的平等对话。"对话式"教学的实现路径有四:积极创新课程导入的方式;选择贴近研究生日常生活的话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及时准确地反馈。实践表明,主导对话的教师应该是有个性的,从时间、空间与内向反思性三个纬度来构建话语体系。教学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并自觉使用"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工具分析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自然辩证法概论”作为思政课,具有阐释和传播系统观念的重要功能。当前该课程讲授系统观念存在着两方面的不足:系统观念理论基础的理解错位和系统观念与课程其他内容的脱节。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教学中通过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演绎出系统观念的方式来融合系统观念的哲学基础和科学基础,需要将系统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相贯通。另外,通过“以系统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系统观念的理解,同时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有机"的内涵自诞生至今历经演变且存在诸多质疑。本研究通过对典型媒体关于有机产业和食品的新闻报道分析,探索有机话语在中国的话语框架与意义建构。研究发现:"有机"话语存在四个主要框架,并呈现一定的竞夺规律;四大框架相互冲突彼此隔离模糊了"有机"在中国的意涵且降低了其公众认同度;专家对转基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有机食品的态度;现代性的视角下有机话语框架的竞夺体现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胜利。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9):124-128
不同于语言工具论,语言建构论促使认知科学重新审视语言的地位和意义的认知功能,其结果是推动语言哲学的研究重点转向话语分析,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开始关注话语分析,并把其看作是对意义研究的对象和手段。量子认知理论在技术上为语言建构社会实在提供可行的逻辑路径。量子认知方法把概念看作是语境、状态和属性的三位一体,心灵哲学的本体论与此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话语建构用语言的特性解释认知心理现象;反过来,隐喻、心智、身体等认知因素也影响甚至决定着语言对社会实在的建构,以求从多元视角揭示语言意义的哲学本质。  相似文献   

10.
“法治中国”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确立为法治建设的目标,成为中国法治话语的统领性概念。“法治中国”是一个完全、独特的中国表达,其英译应由中国人自主创立,以把握国际话语传播的先机和主动权。英译应规范、恰当、简洁有力,突出“治”这一理想形式,不译出“法”不影响信息的传递。文章尝试提出“法治中国”的新译,力求符合社会主义法治话语结构的逻辑关系,展现其目标内涵和表达气质。  相似文献   

11.
话语心智     
语言建构论把关注的重心从心灵与世界的关系转移到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的作用不是表达心理,而是规制心理。话语本身就是社会行动,注重话语分析的心理学家放弃了将“环境”中行为的个人当作研究对象,转而研究在不同语境中普遍存在的语言实践和话语。话语不仅成为心理学对意义进行追问的对象和手段,而且话语的观念更是被当作心理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相似文献   

12.
2009年的H1N1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风险极高的流感大流行,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与处置措施。然而事后证明,在很大程度上这是虚惊一场,世卫组织的做法因此招致众多批评。从话语分析的视角看,世卫组织的决策失误源于在科学界内部,跨专业科学家的书面话语与交流话语的非统一性。而在大众空间的非正式话语中,科学家则体现出超越学科框架的一致性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处置重大突发性危机的时候,决策者应该提高对这类非正式话语的关注,打破学术壁垒、消除不确定性,以更好地进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3.
2014年底,美国辩论组织"智能平方"邀请了四位生物领域的科学家作为正反方代表,在纽约举办了一场"是否应该支持转基因食品"的辩论。本文以该场辩论中双方的言论为语料,以詹姆斯·吉的话语建构任务为分析框架,以四位科学家在这场辩论中的话语为分析对象,探讨了辩论双方在转基因议题的实践视域中科学话语的表达特点。研究发现,通过构建身份、合理性和"中立性"的话语,辩论的正反双方试图构建出一种权威性的科学话语来获得信任;具体采用了互文性、预设、提出主张和批评等方式来争夺其话语的主导地位,并使用了一系列的语言和修辞策略,以强化其话语的力量或者解构对方的话语。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国内"PX"项目频频见诸于报端,成为饱受争议的对象,甚至引发了多起群体性事件。在一些普通民众心目中,"PX"不再是对二甲苯这个化工名词,而是"剧毒"和"危险"的代名词。究竟"PX"项目暗藏巨大风险,还是安全可靠?专家对此发表怎样的见解?有何判断?从报纸中的专家话语文本入手,尝试采用詹姆斯·保罗·吉(James Paul Gee)的综合话语分析法来考察"反PX派"和"挺PX派"专家是如何实现话语建构任务的,指出"专家共同体"内部的话语之争对PX形象的建构作用,并通过分析、对比专家话语"修辞建构"的实践逻辑,结合文本产生的具体情景,探索话语背后的社会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创新型教学在"自然辩证法"课程中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辩证法课程对促进和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触发和诱导作用.但只有通过创造性地实施具体的教学环节,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然辩证法的创新教育功能.在教学实践中,将切近教学、影视教学、灵感教学、点滴创造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摆脱惯性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实现本课程的整体性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尽管从20世纪70年代后就有社会学家倡导反思性观点,但只是到了近一二十年,它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代表了理论思维的一个新转向。这一发展跟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特别是话语分析密切相关。本文考察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是中国政治话语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其英译应从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高度来认识。文章梳理了从十五大到十九大五次党代会报告中对“依法治国”这一术语的英译,发现了“依法治国”英译在这20年间的嬗变途径和趋势,在“政治等效”视野下,从“政治性”“动态性”和“平衡性”三个标准对“依法治国”的英译嬗变进行探讨,辨其途径,析其原因,并得出结论,以期对中国特色政治术语的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从霍克海默到凯尔纳的"技术资本主义"再到"技术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研究起点与脉络梳理,认为针对凯尔纳的"技术资本主义"理论,描绘出"技术社会主义"的概念图式和"社会图绘",并构建出"技术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对于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方式架构来解决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至关重要。在解析了"技术资本主义"理论及其理论图绘的基础上与"技术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中的认知-解释、价值-信仰和目标-策略三个层面进行对照,构建出一个超越"技术资本主义"的"技术社会主义"的分析框架,同时,通过在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中的认知-解释、价值-信仰和目标-策略三个层面对"技术资本主义"的价值进行批判和"技术社会主义"价值的回归,寻找价值导向上"技术资本主义"的劣势和"技术社会主义"的优势。进而从主体性、表达性、技术性等要素与"谁在说-说什么-怎么说"体系的角度构建出"技术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语言学家发现一些与语言相关的因素正促使生态不可持续。探讨语言与生态之间的联系和辨证关系,从语言学的角度审视生态问题,能为应对当前的生态危机提供新的思路:保护语言多样性和拯救濒危语言或将成为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进行生态话语分析和语言规划可以防止生态不利话语的传播;建立以生态为中心的生态哲学观,从思想意识和世界观层面保障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宋芝业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1):45-48,126,127
关于明末清初中西会通中西学对中国科学和文化影响的评价,肯定与否定两种观点争论非常激烈。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中西会通之后,西学以何种形式在中国存在?其实,明末清初的中西会通过程中存在两种话语空间,即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皇帝、士大夫、民众和传教士在两种话语空间中的言语表现并不一致,话语权力也不一样。建构话语空间的力量根源在于社会形势、国家政策和传统文化。西方科学更完整真实地保存在私人话语空间。科学话语空间有很强的修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