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6年时间对有机食品花生生产基地建设与配套技术进行的系统研究,明确了基地建设的原则要求、最佳生产条件和环境卫生标准。从种子的选择与处理、改进耕作方式、筛选应用有机肥与生物肥、生物药剂、物理保护剂等新技术,改变了传统栽培技术,创新了有机食品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在自建有机食品花生基地的基础上,将成套技术用来指导出口企业的有机基地建设,累计已被认证的有机食品花生基地面积1000余公顷,另有一批基地正处在有机转换期,发展前景良好,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从2007年开始,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承担“阜花10号、11号花生新品种示范与推广”项目,在配套实施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过程中,发现外引的花生覆膜播种机不适宜辽宁等风沙半干旱地区应用,当地又苦于没有更好的花生覆膜播种机,因此结合项目的实施,组织专家组开始研制适宜风沙半干旱地区的花生覆膜打孔播种机。  相似文献   

3.
花生芽是一种新兴的芽苗菜,是富含营养的优质、保健、高档蔬菜,整个培养过程不需任何农药和肥料,清洁无污染,因易于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而深受消费者欢迎。花生芽夏季生产可在遮荫棚或通风凉爽的室内进行,也可在温室或有供暖设备的室内进行。栽培架可用角铁、钢筋或竹木制成,规格尺寸可根据生产场地空间大小而定,栽培架一般高3~6层,层间距不得少于40厘米,以保证下层芽苗所需光照,栽培用60×25×5厘米的塑料育苗盘,基质可用细砂,也可用珍珠岩、蛭石等。花生芽栽培技术如下。1.选种。生产花生芽的花生种仁应选当年产花生。在种子剥壳时将病粒、…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3,(20):83-84
我国用于榨油的花生占花生总量的60%左右,出油率、单位面积产油孱是大豆的4倍或油菜的2倍,花生油年消费量256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生油消费国。传统高温压榨工艺压榨前需经反复蒸炒、烘烤,造成油的色泽深,  相似文献   

5.
花生是重要的油脂和蛋白质来源,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具有多种保健功能。本文对花生油、花生蛋白、花生种皮和花生壳的开发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可为合理有效地综合利用花生资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06,(19):16-17
花生是中国人喜欢的传统食品。花生的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比肉、蛋还高。所以有人把花生叫做“素中之荤”或称“植物肉”。花生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被古人称之“长生果”,民谚道:“常吃花生能养生”。多年来,对于花生及花生制品的营养问题,很多国内外的专家都在潜心研究。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试验,食用橄榄油可降低25%,食用花生油及花生制品可降低21%。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营养科学系pennykris-Etherton博士通过最新的临床试验,总结出花生制品、花生油对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能发挥有效作用。在penny kris-Etherton…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3,(19):23-23
1主要研究成果 (1)研究建立了花生室内高渗溶液萌发抗旱鉴定技术,完善了生育期内抗旱性综合评价技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花生抗旱评价体系;明确了花生耐旱的生理适应机制;发现了利用pH计鉴定花生发芽期耐涝性技术;  相似文献   

8.
生物固氮作用是分子态氮在生物体内被还原成氨的过程。豆科植物包括大豆、花生和苜蓿等能够与根瘤菌共生固氮,且固氮效率较高,是传统农业用地中氮素的主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主要技术内容 棉花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其栽培技术性较强,物化投入较多,劳动力投入较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传统的棉花精耕细作栽培方式已经影响到棉花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简化棉花栽培技术势在必行.该项目的创新点有:1.通过试验研究,探讨了棉花"稀、壮、高"增产原理及棉花留叶枝增产机理,提出了棉花"1+2"稀植高产简化栽培技术体系,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2.提出了选用脱绒包衣棉种防病,单粒健籽播种,苗床化学除草,短苗床高弓架双膜覆盖育苗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1999,(18):50-51
一、主要技术内容 该项目研究开发了以决明子和花生为原料制造咖啡风味花生蛋白饮料的产品配方和制备工艺方法.采用该工艺技术制造的咖啡花生饮料,既具有咖啡的浓郁香气与口感,又具有决明子特有的清热、明目、润肠功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花生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40%以上,是世界花生生产和消费大国.近年来花生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超标现象日益严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项目针对花生中抑制黄曲霉毒素产生和消除机理不清、有效防控及去除技术落后、检测技术及装备缺乏等突出问题,开展植物精油抑制黄曲霉毒素产生机理研究,建立花生黄曲霉毒素高效防控贮藏技术及去除技术...  相似文献   

12.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配套物化产品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成果简介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配套物化产品应用是以物化栽培为核心的水稻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与物化技术产品的配套应用.在"中国农业科技导报"和"湖南科技报"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13.
牡丹,本为中国特有花卉,唐代时方著称于世,后传播至世界多地。尽管牡丹栽培技术是中外科技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对栽培牡丹的出现时间及中国古代牡丹的栽培技术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厘清。唐代以前,未见有关牡丹栽培技术的记载;唐代以降,牡丹栽培技术不断发展进步;至宋代,牡丹栽培技术已经形成一套完整体系。唐宋时期,野生牡丹与栽培牡丹的药用价值也明确区别开来。唐代是栽培牡丹发展的关键时期,宋代是牡丹栽培技术体系发展的完备阶段。由唐到宋,牡丹栽培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反映着花卉园艺学的进步历程,而且昭示着唐宋时代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14,(11):29-30
1集成了旱地燕麦栽培技术 1.1选用适宜当地生态的燕麦品种 品种选择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生育期适中的品种,课题育成“晋燕12号”、“晋燕13号”、“品燕1号”、“白燕9号”、“白燕10号”、“冀张莜11号”、“新燕麦3号”、“坝莜6号”、“冀张燕1号”、“冀张燕2号”、“蒙燕1号”11个新品种是适宜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5.
番薯原产于热带美洲地区,明代中后期经东南亚传入中国。作为一种无性繁殖的块根作物,其种植技术与中国传统以“五谷”为代表的谷类种植法有所不同。在传入初期,农学家围绕其“栽种法则”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现了种植技术的本土化;嗣后在其北传的过程中,闽浙的越冬留种法并不适用于寒冷的北方地区,当地人们逐渐摸索出窖藏的技术来保存薯种。明清时期形成的番薯栽培与留种技术并不是全然的“新知”,中国传统薯蓣作物种植法、储谷法、冬季窖菜法与块茎作物留种法等“旧学”皆为番薯新知识的生成提供了有益借鉴。藉由此,本文提出应以动态的观念审视新作物种植技术的生成过程,为考察外来作物的栽培技术史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该项目受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2011GB23260004)、浙江科技重大专项“水稻秧苗机插技术研发应用及病虫害数字化监测研究(2010C12026)”等资助,针对我国稻作技术转型,及传统毯苗机插技术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水稻生产特点,发明了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新方法,创新了水稻机插新技术,建立了机插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项目主要创新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7.
设施蔬菜已成为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区设施蔬菜生产还存在科技含量比较低、效益差等问题,因此,发展蔬菜现代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进行优质、高效、可持续现代化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已是迫在眉睫。研究我区设施环境综合调控及蔬菜高效模式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按照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规程,于麦田、玉米田、花生田和果园采集土壤样品9859个,基本摸清了招远市的土壤养分状况。2009~2012年在招远市四个乡镇进行了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小麦平均亩产400.5kg,亩增产25.6kg;玉米亩产562kg,亩增产26.9kg;花生亩产565.3kg,亩增产17.4kg;果树亩产2200kg,亩增产193kg。四年来,共增产小麦28343.5吨、玉米27294吨、花生13996吨、果品145600吨,增产增收效果相当显著,同时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36-36
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华晶7号”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提高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技术研究;完成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熟化集成,“华晶7号”具备了一套成熟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创造了一套全新的高产优质制种技术,项目执行期间推广优质高效栽培面积18.16万亩,创造产值26.74亿元,比种植普通西瓜品种净增经济收入14.82亿元。高产优质制种技术示范推广241亩,平均每亩生产优质种子2.79公斤,比传统制种田的0.66公斤增产322%,种子千粒重增加19.5%,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4):59-59
“野生蔬菜沙葱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是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依托甘肃省科学事业费项目“干旱沙区野生沙葱人工栽培技术试验研究与示范”(QS022-C31-066)所取得的研究成果(2007年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并被列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项目主要针对甘肃省河西走廊人口多、耕地少、环境恶劣、水资源和自然植物资源匮乏,社会经济尚不发达等特点,以合理开发利用野生优质植物资源,促进和保护沙区脆弱的生态系统为目的,旨在为沙区地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建设多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