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数据技术持续变革必然导致透明社会的形成。透明社会的形成必将产生诸如隐私威胁、犯过错误的人难以返回正常的社会生活、全面监控而不自由、大限制和被设计被选择等伦理困境。从根本上说,透明社会的伦理困境是由于人类滥用大数据技术所致。为了实现大数据时代的顺利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大数据时代的透明社会伦理困境进行必要的治理,要求树立正确的功利观、积极弘扬人文精神、不断建立健全相关伦理制度规范和弘扬社会美德。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引发了不同于以往的隐私伦理挑战,这种新挑战表现在数据挖掘、数据预测和更全面的监控等方面。导致隐私伦理问题的技术原因是海量数据的共享与挖掘,其社会性后果是主体身份的数据化。问题的现实性根源在于数据共享平台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多样性,以及个体观念与相关行为的转变。通过提高数据用途透明度、调整个人隐私观念、搭建共同价值平台、寻求合理的伦理决策点等对策,提高价值与行为的一致性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3.
在数据库话语体系下,数据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构成了信息域的本体结构。基于这一基本事实,大数据时代下个体身份的建构实际上就是数据挖掘到信息拓展的过程。但由于在这一过程中,智能计算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推断性难题,所以就信息隐私而言,在一种人工环境的完全包围中,则必然要面临人类自我反思能力丧失所带来的伦理风险,即"超级全景监狱"之下的个体自由问题。立足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回到信息域本体结构的论证之上,并且将信息隐私作为一项基本权利重新审视其内涵,才能为这一伦理难题的解决寻求一种可能性途径。  相似文献   

4.
现代技术遮蔽了生活世界中其他维度的生存空间,塑造着伦理情景的格局。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生存的时空秩序;数字技术颠覆了信息传播模式。伦理情景的确定性消解,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成为其新的重要特征。主体是确定的,与之相对的客体是匿名的、未知的。技术所造成的这种伦理情景是现代主体无法逃避的。随着伦理客体的隐匿未知,主体的义务、责任、权利甚至自由的基本内涵变得不确定。大数据为伦理世界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确定性的终结。  相似文献   

5.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生命医学的核心要素,在生命组学、临床医学及生物样本库等领域应用广泛,给生命伦理研究带来了全新机遇与严峻挑战.大数据时代生命伦理研究的机遇表现为将生命伦理论域由“个体善”向“公共善”拓展,促进生命伦理研究方法由质性与量性研究向多学科融合集成化研究转向,推动生命伦理治理由“一元化”向“多无论”变迁;但...  相似文献   

6.
随着云计算、智能传感器和数据存储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健康医疗大数据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健康医疗数据的共享和利用在医疗资源配置优化、临床决策辅助、医疗质量监控、精准医疗和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引发了数据安全、隐私窥视、数据独裁、数据主体自主权不足和社会不公平加剧等伦理风险和社会问题。建立健全人本原则、数据主体自主原则、公开透明原则、责任原则和安全保护原则,是有效规避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伦理风险,以及推动和规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异化加速蔓延、个人数据权利边界消失、信息隐私被肆意侵害和数字鸿沟不断扩大等伦理问题。网络信息伦理缺失主要源于主体虚拟人格异变、大数据技术的负效应和社会规约机制匮乏。从伦理治理的角度来看,要重构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信息伦理,应加快完善数据安全法律,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并不断创新安全防护技术,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数据维权意识。  相似文献   

8.
近年,随着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的迅猛发展,其引发的伦理问题也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阐述了大数据技术伦理问题的表现形态、产生原因和治理对策。梳理国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存在明显不足,因而未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以进一步正确认识和化解大数据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风险。  相似文献   

9.
数字身份是网络时代人的一种新的身份类型,它建构于网络空间中,具有虚拟性、隐匿性、多重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数字身份的异化问题是主体在使用数字身份过程中产生的自我异化现象,主体沉溺于虚拟实践的体验或对多重的数字身份过分关注,具体表现为将数字身份塑造成虚拟自我以满足虚荣心或获取尊重,以数字身份倾吐隐私、过度宣泄情绪,以及以数字身份在网络上放纵个人行为、伤害他人或造成恶劣影响。数字身份的异化问题反映了主体在身份转换过程中的伦理困惑,直接影响了主体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0.
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化"的大数据"总体性"思维有助于科学实在论关于"可观察"与"不可观察"难题的本体论层面求解;大数据"非精确性"思维有益于维护科学理论的认识论意义与价值,并且拓宽了科学理论的真理问题解决路径,进而丰富了科学实在论的认识论内涵;大数据"相关性"思维对于科学理论构造的因果机制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从...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观园》2014,(24):36-37
大数据只是基于电子商务的精准营销?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大数据将广泛地存在于物理世界和实体经济,其催生的产业革命才刚刚开始.最新的案例是无人机,即无人驾驶的飞行器.具有中央飞控系统的它能够实现超视距的自主飞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海湾战争以来,无人机技术一直是各国军事竞争的一个焦点,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却极为有限.但近年来,这种情况正在改观,无人机在民用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非常值得关注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技术作为一项综合性技术,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化。大数据技术异化从根本上说就是我们不能完全控制和规定大数据技术而导致的非人道、非人性和非自由。由于大数据技术自身的独特性,大数据技术异化的表现及其根源不仅具有技术异化的一般性,还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需要进行必要的伦理治理以规避之,从而促进大数据时代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为思想传播与思想影响提供了平台,任何一种思想要想获得普遍性认同,都要实现情感基础、理论基础与生活基础的有机结合。大数据时代的思想认同具有客观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实现思想的可持续性认同,需要秉承问题导向,不断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需要推进话语创新,通过话语凝聚共识;需要坚持人民为中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心理绘像技术在隐私、数字身份、安全和公平方面存在伦理风险.对大数据心理绘像技术进行伦理评估需要建立以评估主体、客体和对象为主线的评估框架,确定评估结果要基于大数据心理绘像技术是否存在违背特定伦理原则、技术应用人员是否遵守相关职业道德、技术应用过程中是否切实保护用户权利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大数据心理绘像技术应以群体...  相似文献   

15.
伦理意识形成于人际交往过程中。大数据环境下,由于人际网络广度的拓展、人际身份的虚实交错等,逐步淡化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关系;就在大数据这种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下,"道义论"和"后果论"为代表的社会道德评判策略也处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下;大数据环境基于此造成了一个道德规范容易放松道德约束的行为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道德失范行为提供了更便捷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当代精准诈骗问题的多发和难以解决的特点,与大数据背景下客观环境的改变和个体防范意识的缺失息息相关。一方面,"数据化"带来了本体论层面的新假设,社会中个人身份的建构被还原为"数据挖掘"和"数据解释"的过程,这一过程固有的偶然性容易产生隐私泄露问题。另一方面,大数据话语体系的加强导致了个体行为的被动态势,个人批判性思考能力的缺失,则进一步加深了个人在面对这一问题时的判断能力和反思意识不足。为了防范精准诈骗问题所带来的诸多危害,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完善数据和信息立法,重新确立组织对个人数据访问或挖掘的技术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应当反思社会教育中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培养,增强个体行为和反思能力的适应性。惟有综合技术防范和社会教育两方面的考察和研究,才能为防范精准诈骗寻求一种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主体的人在运用大数据进行网络舆情治理实践中,肩负着重要的伦理责任。然而,责任伦理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公正困境、主体消解、隐私泄露、自由受限等伦理问题。传统信念伦理由于其内在的局限性,在网络舆情治理中表现出明显不足。责任伦理克服了传统信念伦理的缺陷,契合了大数据语境下网络舆情治理的伦理诉求。因此,应在实践中通过重塑责任伦理,以实现大数据语境下网络舆情治理。具体而言,主体层面,强化主体的责任伦理意识;行为层面,构建多元责任主体协同共治格局;制度层面,建立健全责任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时代浅阅读的盛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当代社会文化和心理高度契合的产物,深刻影响着人的生活乃至生存方式,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异化形式:知识结构的碎化,思维方式的异化;精神成人之阻碍,主体意识之迷失;真实在场的缺失,文化传承的失落等。从技术文化哲学的视角反思当代阅读问题,有助于探寻消解浅阅读带来的新异化:提高素养,胜任时代阅读;伦理建构,强调以人为本;加强自律,提高主体意识;社会助力,营造理性氛围。  相似文献   

19.
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下,技术治理成为了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更是催生了技术治理的全面扩张.大数据技术治理带来治理效率提升等积极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控制人,偏离服务于人本身等方面的异化,致使技术治理的情感缺位.情感是技术治理的必要内涵,是技术治理的出发点和价值合理性的来源.通过强化以道德伦理为基础的情感支...  相似文献   

20.
以人工智能为主要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引发了诸多道德判断困境及其伦理思考。智能化时代的人类社会将走向何方?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指导,重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革命性力量,警惕科学技术异化力量的负向作用,反对目的论和义务论的伦理错误倾向,在主体设计、制度管理、公众环境三个层面探讨伦理重塑策略,以期人类社会与人工智能和谐共处、"向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