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西方知识论的一个特点乃是"信念优先",主张以信念为核心去说明知识;蒂莫西·威廉姆森颠覆了这种看法,创造性地提出"知识优先"的观点,认为应以知识为核心去说明信念。首先,在威廉姆森看来,知道是最一般的事实性心理状态,批判了心理透明性的观点,说明信念并不比知识更基本。其次,通过比较信念、真信念和知识,得出真信念不是心理状态,进而表明信念无法说明知识。再次,通过对传统知识定义的分析指出,就算信念可以说明知识也必将陷入循环论证。不过,威廉姆森的这一系列主张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在简要介绍威廉姆森反透明性系列论证的基础上,对其论证的过程进行细致的剖析,发现他的反透明性论证和反KK原则论证统一于他的"容错边界"理论。然后通过"廓清认知途径"的方法来否证他的反KK论证,通过对"容错边界"的质疑来质疑他的反透明性论证,最后指出:无论在威廉姆森的知识概念上,还是他的反透明性系列论证的过程中,都存在双重标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蒂摩西·威廉姆森提出了著名的E=K(证据等同于知识)论题,它涉及三个前提:证据以命题为实体,所有证据都是知识,所有知识都是证据。尽管存在关于E=K论题的诸多异议,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威廉姆森E=K论题的实质:认知主体之证据集合和知识集合是共外延的,以命题为基本的共同元素;并且证据型命题和知识型命题都可借助于that从句来表达。任何关于E=K的合理评价都应当关注证据型命题和知识型命题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蒂莫西·威廉姆森在《知识及其限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反KK论证,并应用这一论证解决意外考试悖论。该论证基于很多隐含的假设,其中主要是"容错边界"规则,该规则体现了威廉姆森的核心知识观:知识具有不确定性。本文试图在厘清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反驳这一知识观,以意外考试悖论的分析为例,论证了我们的大多数知识所具有的确定性,由此证明威廉姆森的反KK论证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先天综合命题思想是哲学上的重要创举。然而,囿于时代之限,康德对算术命题先天综合性质的阐述暴露其数学上理解的偏差。基于现代数学尤其是皮亚诺算术公理的视角,借鉴彭加勒对数学归纳法先天综合性质的论述,可以发现,算术命题是先天综合的。对算术命题先天综合性质的系统论证由最小数原理的先天综合性质始,经由数学归纳法的先天综合性质而至皮亚诺算术公理的先天综合性质,最后到达算术命题的先天综合性质。其中对综合性的论证,涉及非概念包含关系、无限性、数学公理的不可化约性、自然数的两种定义、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数字和运算的不可化约性,等等。  相似文献   

6.
模糊性是当代英美哲学的一个热门话题,模糊问题主要表现为连锁悖论。在以往对模糊问题的研究中,语义方案是主要的解决途径,它试图通过修改经典语义来消除悖论。威廉姆森在批评语义方案的基础上,为认知主义提供了有力辩护,使其在模糊问题的研究中得到复兴。认知主义主张,模糊性源自于人类对事物本身存在状况的无知。相比而言,认知主义存在一些优点,比如:捍卫了经典逻辑和语义,将模糊性产生的根源归结于人类自身而不是语言,以及对KK原则强有力的批判。但是,在详细考察了威廉姆森的认知主义之后,可以发现,他的论证也存在一些值得质疑之处,比如,对高阶模糊问题的处理,对K公理的彻底接受,以及对模糊性来源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论威廉姆森的必然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廉姆森在他的新著《作为形而上学的模态逻辑》中论证了必然主义,即必然地任何东西都必然地是某个东西,或者说,任何对象都存在于任何可能世界中。首先重构他支持必然主义的三个论证:诉诸于巴肯公式的论证、诉诸于存在限制的论证以及诉诸于模态概括公理的论证。其次阐释他通过逻辑原则得出形而上学结论的方法论启示。威廉姆森的工作对于推动当代分析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可设想性论证在当代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之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的可设想性论证有:(1)克里普克(S.Kripke)的模态论证;(2)查莫斯(D.Chalmers)的僵尸论证;(3)法兰克西(K.Frankish)的反僵尸论证。这三个论证都以查莫斯版本的CP论题?——"可设想性蕴涵可能性"原则——为工作前提。本文考察了查莫斯的可设想性理论并推导出它的两个理论后果:一、所有的必然命题都是先天命题。在命题的维度,后天必然性不再是融贯的概念。再者,所有的物理主义承诺都是必然命题,因此,它们全都是先天命题。这样一来,后天物理主义无法成立;二、我们无法利用可设想性论证判断一个先天命题是否可能为真。由于这个局限性,我们无法利用可设想性论证判断先天物理主义正确或失败。  相似文献   

9.
奎因、普特南等人以数学在自然科学的不可或缺性应用为基础,为数学实在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辩护。他们的辩护引发了数学实在论与唯名论对此问题的争论,由此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并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的哲学问题,这对数学与科学的关系的探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在权基于随附性/排除论证排除了自主的心理性质。对随附性/排除论证的3种批评意见——该论证存在不自洽性、否定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是不合理的、该论证的普遍化将导致一切宏观性质失去因果效力——或者曲解了金在权的本意,或者超出了物理主义的框架,从而超出了论证的前提。随附性/排除论证能够在物理主义内部形成对自主心理性质的消解,但不能形成对突现论的反驳。  相似文献   

11.
怀疑主义者往往会通过知识的闭合原则来论证知识自身的不可能.闭合原则须假定这样的前提,即感知命题与怀疑论假说的否定之间存在着严格逻辑意义上的蕴涵关系.而本文作者试图表明:这种蕴涵关系恰恰不是纯粹逻辑的,它被赋予了语义内容.笔者试图进一步提出“琐碎的蕴涵关系”这个概念,按照这个概念,任何在感知上无法辨明差异的命题都相互蕴涵.最后笔者表明,从这个意义上看,怀疑论者借助知识闭合原则的论证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2.
术语翻译是概念的跨文化对应所衍生的术语跨文化对应。术语翻译的困难通常存在于两个环节:(1)跨文化系统的形式对象客体/概念之间的对等,(2)(重)新定义的概念与(新造)术语之间的对应。基于术语翻译的三类情况(对原有概念所对应术语的翻译、对衍生概念所对应术语的翻译、对新生概念所对应术语的翻译),以家族相似概念为支点,分析梳理了其中“形象理据性”的困难,然后以术语翻译的两种型式(“概念对等+术语对应”和“概念引介+术语定名”)为框架,探讨了相应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
关于直觉在哲学讨论中的论证效用的争论近年来开始进入到分析哲学学界的视野中。为此,嘉比林提出了"中心性论点",将这一争论作为一个严格的"元哲学"或方法论问题引入到哲学论域中。许多学者认为,在哲学讨论中作为证据的乃是直觉性命题,而非直觉状态本身,但克莱门哈贾则坚持认为直觉状态本身就已作为证据。尽管他的解释思路有力地拓展了中心性问题的理论空间,并为中心性问题的回答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解释可能,但其论证并不成功,他终究无法在此问题中弥合命题态度与命题之间的范畴类型间隙,故而也无法成功地为中心性论点做出辩护。  相似文献   

14.
不可或缺性论证在强调数学与科学之整体性的基础上,试图借助数学在科学中的不可或缺性证实数学实体的存在性,成为求解数学真理困境的巧妙方案。然而,不可或缺性不能等同于经验确证,数学实在与否并不在于数学在科学中是否或缺,二者分属于不同的问题域。本文在阐明不可或缺性论证的基本形式及其对数学真理困境的求解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该论证的缺陷、得出了其对求解数学真理困境的有益启示,即要想突破数学真理困境,就需要洞察数学与科学的之间的关联性,揭示二者一致的实在本性,使数学能真正地具有与科学同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地位。  相似文献   

15.
对于支持可设想性论证的哲学家而言,他们希望以"命题p是可设想的"为前提得到p是可能的。但是,在本文中,笔者将论证,存在某些类型的命题,如果我们还未确定其真值,我们就不知道其是可设想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贸然构造一个可设想性论证,否则其可靠性就得不到保证。进一步,笔者将论证,哲学家们在寻找什么是可设想性方面的工作可能也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不可或缺性论证是数学实在论者用来支持数学实体存在的一个重要论证,数学非实在论者通常也把不可或缺性论证作为反驳数学实在论者的一个重点。本文站在数学非实在论者的立场对数学实在论者的观点进行回应,通过论证物理理论和数学理论在科学理论中发挥了不同的解释作用来说明不可或缺性论证是不成功的。因此,本篇文章最终说明了不可或缺性论证无法按照数学实在论者认为的那样得出数学实体存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自康德以来,先验-后验之分就在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威廉姆森在最近的著作中对其认识论价值提出挑战。他的论证可以区分成两个不同的挑战:一是某些基于想象的知识案例并不能恰当的归类为先验或后验;二是此类反例可以扩展到先验或后验的范例,前者包括逻辑和数学知识,后者包括科学知识。尽管他的第一个挑战可以得到合理的辩护,第二个挑战却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即使威廉姆森成功地给出了不能适当地归类为先验或后验的例子,他将其反例推广到先验和后验之范例的尝试也并未成功。因此,那些试图坚持认为先验-后验之分具有重要价值的人仍然可以通过接受第三类知识来避免威廉姆森的一般性批评。  相似文献   

18.
枢轴命题是维特根斯坦在《论确定性》中提出的一类起基础作用、具有特殊特征的命题,其特征有:不可怀疑性、不可知性、不可确证性和语境性。枢轴命题理论明显地挑战传统知识论的智慧,其挑战表现在信念论、确证观和知道观上,并对当代知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研究枢轴命题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及其贡献。  相似文献   

19.
似真性不是物体的性质,是我们心中的观念.证据的似真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验分析带来的结果.在获得似真性证据和进行似真推理中,信念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将获得似真性证据和进行似真推理的过程,看作是人的一种动态的认知过程,并通过三角测量模式体现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有助于我们区分"真"和"似真",又能为经验主义在当代...  相似文献   

20.
高阶表征理论认为一个有意识的心理状态需要被另一个高阶心理表征。简单性论证和现象学论证是它的两个主要论证,它们的策略是先把意识看作高阶心理对低阶心理的觉知,然后用表征来定义觉知,最后把意识状态解释为高阶心理以低阶心理为表征对象的再表征。简单性论证的问题是没有进一步澄清表征的过程,现象学论证则没有充分说明自我表征命题如何从经验判断过渡到必然性判断。高阶表征对意识解释的实质是把意识状态看作不同心理状态之间的表征关系,但对其中的表征机制这一核心问题缺乏详尽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