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回顾了类域论的早期发展,尤其是希尔伯特的研究;以谢瓦莱引入的伊代尔概念为核心,深刻挖掘伊代尔概念的重要性,重新评价了谢瓦莱类域论工作的历史价值。指出正是借助伊代尔的概念,谢瓦莱摒弃了解析工具,完成了类域论的算术化过程,也建立了伊代尔叙述的整体类域论,更重要的是,将拓扑、泛函与类域论结合起来,促进了类域论的发展。这些研究对我们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谢瓦莱的工作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浙江畜疫频发,给农民造成惨重损失。浙江省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防疫,如设立防疫实验区,在疫区指导防疫,培养防疫人才,加强防疫宣传等。防治畜疫是政府改良畜种、提倡农村副业进而复兴农村经济若干措施中的一种,在实施过程中既有阻力也有成效,其依靠科技改进畜牧、复兴农村经济的举措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科学化运动是科学家们自觉地实践科教兴国的一次尝试.他们不但从事自己的科学研究事业,还做民众的科普工作,把科学与国家工业化结合起来.他们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但反对只把科学技术当成满足某种实际需要的工具,他们将以培养科学精神作为科学教育的使命.这个时代的科学家直接受现代科学的洗礼,但不失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具有传统的人文修养和气质. 相似文献
4.
5.
20世纪,一些学者和科学家试图用已有的科学理论和哲学分析将西方占星术(astrology)①排除在科学之外,但真正让西方占星术目前仍没能走入主流科学里的,却是近30年来的几百个对占星术有效性的科学检验.今天从哲学上看,无论是证伪主义所表述的科学是理性的,还是历史主义所表述的科学是非理性的都一致地把占星术拒斥在科学之外.占星术之所以又会在大众中盛行起来,是缘于在20世纪初人们开始对科学万能发生质疑,同时对主要是涉及精神领域的占星术,至今仍没有能很好替代它的科学学科,正如化学、核物理学可以很好地替代炼金术那样. 相似文献
6.
7.
8.
本文以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科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将1949年以后发生在中国科学界的事件,整体地当作科学的改造与社会重建现象来把所握,探讨这一过程发生的深刻文化与社会原因,以及这一过程带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10.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泰罗“:曹云祥生平与事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华学校第5任校长曹云祥,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MBA学位获得者之一,他在该校任职期间颇有作为。1930年起作为中国工商管理协会的总干事,继任理事长,充当了在中国宣传入介绍和推行科学管理的领军人物,理论上也有一定的贡献。本文以直接发掘的第一手材料叙述有关史实,认为在中国教育史和中国管理思想史上,应给予这位几乎已被湮没的人物以恰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前50年中国物理学研究经历了起步和发展阶段.中国物理学者通过各种努力,包括译书、教育改革、留学、合作研究等,广泛开展与国际之间的学术交流.中国物理学研究的过程也反映了中国与国际学术学习与交流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中国各学科领域组织名词工作的方式各有特点。科学技术领域通过健全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协调关系与开展合作、选聘专家、制定致酬办法等方式组织开展名词规范化工作,且在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结束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组织名词工作;医药卫生领域主要通过聘请专家和组织集中审查及协调开展名词规范化工作;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聘任专家担任工作委员,并为推进名词工作做了一些部署,但收效甚微。了解各学科领域组织工作特点,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20世纪30年代,各学科专门人才一定程度的聚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南京国民政府对科学事业的大力资助为专门科学团体的成立创造了适宜的条件.以1932年中国化学会的成立为发端,全国性的专门科学团体相继成立,从而开创了科学团体在中国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化学会在创建时期,设立并完善了各种领导机关,制订并修订了会章,在国内外设立了分会并大幅度扩充会员,创办了3种期刊并形成了年会制度,从而凝聚了中国化学家群体,并使中国的化学研究开始得到国际化学共同体的认可.同时,会员齐心协力共度经费难关.专门科学团体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20世纪科学史的三次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科学史的“英雄年代”,科学史研究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这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回顾科学史所走过的路程,我们可以看到,在其他同样规模的学科中,还不曾有别的学科像科学史那样有着如此广泛的发现和如此多的真知灼见,其发展的基本进程经历了三次转向。第一、从学科史到通史的转向。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写出第一部医学史到19世纪惠威尔写出第一部“科学通史”的漫长年代里,科学史几乎是“清一色”的学科史,写学科史的人几乎全是科学家而非历史学家,这样写出的科学史自然重人物和事件而缺…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