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热带岩溶山区植被演替和夏季土壤CO2浓度动态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川市金佛山西坡相近的环境条件下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O2 浓度及其主要环境因子进行连续观测的基础上 ,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对植被演替对夏季土壤CO2 浓度的动态影响作了详细的研究 ,认为 :土壤CO2 随气温的变化有明显的日变化 ,降水对其浓度也有较大的影响 ,其变化过程及CO2 浓度剖面动态与植被类型有关 ;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CO2 浓度月动态受环境因素影响显示出的差异不大 ,但浓度值水平有很大差别 ;植被演替是岩溶和土壤吸收CO2 作用的重要促进因素 .  相似文献   

2.
根据碱溶液吸收法 ,对西安东南部地区 7月份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CO2 释放量进行了昼夜观测 .观测资料显示 ,西安东南部地区 7月份土壤CO2 释放量在一昼夜内具有明显变化 ,从当日 9时到次日 9时 ,CO2 释放量表现出由低变高再变低的规律 .土壤CO2 释放量变化与温度变化具有相同的特征 ,但释放量的变化具有滞后性 ,相对于温度的变化滞后 4~ 6h .温度是决定土壤CO2 释放量昼夜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 ,它的升高和降低分别造成了土壤CO2 释放量的增加和减少 .不同植被条件下 ,土壤CO2 释放量不同 ,林地释放量大于草地 ,草地释放量大于裸地 ,夜间 1 2h释放量大于白天 1 2h释放量 .  相似文献   

3.
西安东南部7月份土壤CO2释放量和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根据碱溶液吸收法,对西安东南部地区7月份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CO2释放量进行了昼夜观测,观测资料显示,西安东南部地区7月份土壤CO2释放量一昼夜内具有明显变化,从当日9时到次日9时,CO2释放量表现出由低变高再变低的规律,土壤CO2释放量变化与温度变化具有相同的特征,但释放量的变化具有滞后性,相对于温度的变化滞后4-6h,温度是决定土壤CO2释放量昼夜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它的升高和降低分别造成了土壤CO2释放量的增加和减少,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CO2释放量不同,林地释放量大于草地,草地释放量大于裸地,夜间12h释放量大于白天12h释放量。  相似文献   

4.
亚热带灌丛岩溶区夏季土壤CO_2浓度动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CO2作为岩溶作用的重要驱动因素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对南川市金佛山西坡次生灌丛区连续观测的基础上,对亚热带灌丛岩溶区夏季土壤CO2浓度动态作了详细的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土壤CO2随着气温的日变化而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同时对气温的变化有明显的滞后效应。(2)不同土壤深度CO2浓度的大小基本上呈同向变化,但深度对CO2浓度的影响较为复杂。(3)气温和地温的变化和土壤CO2浓度的变化有很大的一致性,温度的变化会引起土壤CO2浓度的较大变化,而植被层的湿度和土壤CO2浓度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不明显,降水和表层土壤含水量对土壤CO2浓度的贡献较大。(4)土壤CO2明显的驱动着岩溶作用的进行。以上结论的得出对进一步研究土壤CO2对岩溶的驱动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基于遥感的上海城市热岛效应与植被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2001年3月和7月上海地区的陆地卫星ETM+影像,利用ETM+热红外亮温计算模式将6波段影像灰度值转换成像元亮温,由此直接表征地表温度分布,对城市亮温热岛的空间分布特征、强度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概括.通过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基于统计方法对不同下垫面类型的局域亮温和NDVI进行回归分析,一致证明亮温与植被水平呈明显负相关,且植被降低下垫面温度的效果夏季强于春季;对回归方程斜率的比较又揭示出植被对地面温度的影响受下垫面用地类型结构的制约;增加相同水平的植被,夏季白天降温程度在植被面积占优势的地区不及非植被或少植被区.建议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下垫面环境进行针对性的植被规划.  相似文献   

6.
利用榆中县2011年10月2-15日外场实验的湍流观测资料,结合天气背景,对比分析了城市同一区域内不同下垫面的动量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CO2通量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草地下垫面和混凝土下垫面之间动量通量的差异较小;混凝土下垫面的感热通量整体大于草地下垫面,且在日间差异较大,差异的最大值达109.29 W/m2;草地下垫面的潜热通量在日间明显大于混凝土下垫面,差异的最大值达153.8 W/m2,夜间两下垫面潜热通量差异较小;CO2通量在排放源附近较大.  相似文献   

7.
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温室气体的非法排放,植被被破坏,导致大气中CO2浓度持续上升。CO2是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同时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它浓度的上升势必对地球上的植物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40年来植被和大气CO2浓度变化对东亚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通过分别采用现代植被和工业革命前植被及相应CO2浓度模拟了近140年来植被和大气CO2浓度变化对东亚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者共同作用使东亚许多地区产生了升温现象,但这种温度变化在地域上具有不均匀性,蒙古、内蒙古、东北、西北增暖最为明显,而中国南部一些地区却存在降温现象;工业化造成的植被退化使东亚地区呈现总体干旱化的趋势,虽然CO2浓度增加易导致降水增多,但综合考虑两者的影响,使中国东部、内蒙古、四川北部的降水明显减少,而西北、华南沿海的降水有所增加;同时现代东亚冬、夏季风都比工业革命前有所增强.但由于植被退化,该地区的大气水汽含量及土壤水含量均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9.
植被条件对下垫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风洞实验,对风速廓线测定结果应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由拟合方程系数得到了植被覆盖的下垫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并重点讨论了粗糙度与输入风速、植被特征参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无植被覆盖和有植被覆盖的下垫面粗糙度均随输入风速的增大而减小;(2)有植被覆盖的下垫面空气动力粗糙度随植被侧影盖度的增大而增大,其变化规律符合指数函数形式,增加率随植被侧影盖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并最终趋于零,表明下垫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有一个极值;(3)在植被侧影盖度相同的情况下,错落排列的植被模型其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要高于重合排列的植被模型.  相似文献   

10.
选取3个不同浓度N、K含量的复合营养液进行交叉设计,施用于生长7个月的混种边坡绿化植被单体.从外观、叶绿素定量测定、抗逆性参数水平考察复合营养液中不同N、K含量对植被单体草坪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营养液中施用(K2SO42.62 g,NH4NO34.97 g,CO(NH2)23.85 g)/m2N,K含量营养液对植被草坪的外观、抗逆性的提高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草地不同深度土壤CO_2浓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红外CO2监测仪对西安市长安区不同深度草地土壤CO2浓度进行了连续观测,并结合同步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CO2浓度与温度和土层深度的关系,得出随着温度的升高,草地土壤CO2浓度增大,二者呈显著相关;草地土壤CO2浓度白天比夜间高;在1-4 m深度范围内,CO2浓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大气中CO2浓度对北京气温影响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回归分析,论证了世界人口激增是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根本原因.CO2浓度的增加对北京最玲月一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增温效应显著,对年平均气温增温效应次之,对最热月七月份平均最高气温增温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以福建省厦门市为研究区,基于2015年的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进行4种不同算法的地表温度反演,并对4种算法的结果进行精度验证,选择一种精度最高的算法的结果与植被覆盖度进行回归分析,探讨不同下垫面的植被覆盖度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区内,使用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结果与对比数据更为接近,精度相对较高.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度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植被覆盖度能够有效降低地表温度.在不同的植被覆盖度范围内,对地表温度降温效果不同,当整体植被覆盖度水平较低时,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能够更加明显地降低地表温度.不同的下垫面类型植被覆盖度与地表温度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植被覆盖度越高的下垫面类型,温度越低.  相似文献   

14.
为查明公路运输CO2浓度的变化特征,分别于2012年7月、8月、11月和2013年4月对西安市南郊长安南路中段近地面大气CO2浓度进行了昼夜观测,并与距离交通线150m处的另一观测点进行对比。观测结果表明,公路运输对近地面大气CO2浓度有着重要影响,交通线旁大气CO2浓度因受车流量影响比距离交通线150m处的观测点高10ppm~20ppm。在日变化上,交通线旁大气CO2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双峰波动,变幅可达80ppm~110ppm;在季节变化上,4月份观测区CO2浓度值最高,7月、8月和11月并无显著差异。此外,大气CO2浓度值与温度呈负相关,而与湿度、气压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森林植被群落生理生态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通过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森林单叶化叶片的光合特征等生理生态指标对温度、CO2体积分数和光合有效辐射等环境因子的模拟,得出如下结果:七月份的最大的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达到最大,分别为4.96μmolCO2、22和1250μmolphoton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体积分数720μmol mol-1 CO2时达到8.7μmolCO2m-2s-1;单叶化叶片的净光合速率随着温度的增加而上升,在25℃时达到了最大值为5.825±0.912μmolCO2m-2s-1,在温度为30时则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6.
热带雨林内CO2浓度分布随近地层CO2堆积现象的出现而发生显著变化,对估算林内各层植被冠层CO2储存项有直接影响.通过寻找形成近地层CO2堆积的主要气象控制因子,有助于判别不同气象条件在近地层CO2堆积中的作用.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提取方法,将8个气象因子观测资料整合为3个主成分,并逐一揭示4个典型时期各主成分的支配因子在近地层CO2堆积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热量条件是影响11—12月(雾凉季)、3—4月(干热季)、9—10月(雨季后期)近地层CO2堆积的主要气象条件.水分条件是6—7月(雨季前期)近地层CO2堆积的主要气象条件.动力条件对近地层CO2堆积影响较弱,仅起到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某炼钢厂钢包和RH真空精炼设备为原型,建立与原型尺寸比为1:4的物理模型,测量吹入CO2后Na OH水溶液p H值变化来研究供氧、脱碳等气体扩散行为。通过不同提气量和真空度条件下的对比试验,可以得出:吹气过程,真空度对CO2浓度变化影响不大,提气量对CO2浓度的影响较大,增加提气量能够提高CO2浓度,提气量为5.2 m3/h时CO2浓度比提气量为3.0 m3/h时高约7%;脱气过程,真空度对CO2浓度的影响有所改善,提气量对CO2浓度的影响趋势比真空度稍微明显一些。  相似文献   

18.
大米草对CO2浓度的光合和蒸腾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 Hubbard)为材料,研究在不同CO2浓度下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叶面饱和蒸气压亏缺(Vpdt)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结果表明,CO2浓度从50μmol·mol^-1增至1000μmol·mol^-1的过程中,大米草Pn、Ci、Vpdl和WUE逐渐增大,Gs和Tr逐渐下降。低于环境CO2浓度范围内时,大米草对CO2浓度的升高比较敏感,反之则不明显。WUE和Tr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极显著(P〈0.01)。CO2浓度升高能够明显降低单位面积叶片的蒸腾失水,提高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强大米草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9.
使用了一种基于辐射传输理论的非相干离散模型来研究植被的发射率、传输率.这种方法可以更加真实地刻画组成植被的散射个体如叶、茎、枝、树干等对这2个参数的影响,因而能更准确地描述植被对下垫面微波辐射的影响.为了减少土壤水分反演算法中未知量的数目,分别给出了这2个参数的模拟结果在AMSR-E 3种不同频率下的简单关系.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雨养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一直受到当地特殊环境条件制约,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的变化对于分析光合作用限制十分重要。因此,在大田自然条件下分析了春小麦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及其阈值,结果表明:1土壤温度、空气温度对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影响显著,温度与两生理指标成二次曲线关系,且在不同生育期、不同生理指标的最适温度不同,黄土高原最适温度较湿润地区低;2土壤湿度与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呈正相关,土壤湿度低,变化幅度小,更倾向于是一种气候背景;3空气湿度与气孔导度呈正相关,特别是灌浆期对春小麦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抽穗期空气湿度与胞间CO2浓度呈负相关,灌浆期二者关系不显著;4不同生育期生理特征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