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再创造性发挥着很大作用。本文指出语言层面的等值翻译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又对翻译者提出了难题,这就要求译者进行再创造。总之,文学翻译总是要最大可能地再现原作。  相似文献   

2.
N ida说过:"翻译就是交际",这种交际是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顺应原作者的语言结构和语言语境,又要考虑到译文读者所处的文化语境.事实上,译者很难做到让原文与译文的内容完全对等,当译者在目的语中找不到与原文意思完全对等的词语时,创造性叛逆就帮助译者作出了成功的顺应.本文对新近提出的两个翻译理论"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和"语言顺应理论(Theory of L ingu istic Adaptation)"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将其运用于实例中,通过分析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的两篇中文译本,作者得出翻译是译者创造性地选择与顺应的过程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阐述,通过实例说明商标词翻译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可采用的翻译策略,佐证了文化因素的处理对商标翻译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译者在翻译商标名称时,要考虑中英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突出产品对消费者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翻译活动的核心是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的思维过程。思维可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译者的思维活动属于哪一种呢?刘宓庆认为“翻译属于抽象思维”。刘氏的立论稍欠全面。诚然,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面对的是原语的语言符号,要理解和迻译这些符号所表达的信息,他主要是以概念为要素进行思维。但语言既是概念信息的载体也是形象信息的载体。语言的论说结构主要表达概念、判断、推理,而语言的描述结构则可勾画出一个个鲜明的形象。翻译论说语言需  相似文献   

5.
孙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7,24(1):104-106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文化信息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所拥有的话语权力不可避免地要受其所属意识形态的支配和制约。在此笔者运用福柯的“话语”和“话语权力”理论从译者的文本选择、翻译策略两个方面探讨意识形态对译者话语权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胡适是中国白话译诗的第一人。胡适的翻译思想,诗歌翻译实践中的主题选择、音节突破和语言革新等几方面都有体现其译者主体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纽马克的关联翻译论对翻译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通俗小说《终将扯平》的英译汉实践工作中,译者通过充分运用该理论提出的翻译策略,即变通词义、转换词类、重组结构和增补成分,有效地解决了因中英文化差异和语言结构不同而带来的翻译难题。  相似文献   

8.
陈大维 《科技信息》2010,(26):I0154-I0154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的动态交际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责任和角色。本文从功能理论这一视角来讨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大双心河》因其独特的视角和主题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这篇小说已经被许多译者翻译过.本文在分析原作品的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对吴劳和张祥麟两位译者的翻译版本做一比较,以期提高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理解和表达.  相似文献   

10.
中西翻译理论由于涉及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想体系,彼此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但中西方翻译理论都以“翻译”这一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作共同的研究对象,因此中西方翻译理论必然存在着大量的共性,本文从“忠实,通顺”、“读者反映论”和“译者素质”三个方面阐述了中西方翻译标准的共性。  相似文献   

11.
翻译究其实,是译者在原作与译作读者之认知取向、原语与译语两种语言和文化各要素间的相互矛盾较量中,协调这些矛盾,终而给原语所承载的各类信息找到一个最佳输出途径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任何译文都可以看作是译者协调翻译中诸矛盾,使其暂时达成某种程度妥协的结果。造成妥协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着重从译文接受者认知框架、译者翻译能力、原语与译语语言文化差异三方面对此加以探讨,进而指出翻译中的妥协现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探究这一现象背后之原因有利于引导译者更好地游刃于翻译诸矛盾之中,实现翻译真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丽丽 《科技信息》2011,(12):I0161-I0162
如果译者和翻译研究者能把语用学的语用等效翻译、关联理论及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成果用于翻译实践中,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可以使语用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检验,而且能成功完成作者与译者及读者间的交流,从而译出佳作。同时,翻译也是一种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和日常语言活动所不同的只是它涉及到两种语言,是一种语际信息交流。从这个角度来看,语用学理论的实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以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13.
翻译简论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符号系统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符号系统表达出来。对于译者就必须熟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符号系统。由于语言本身的限制以及译者在接受方面的差异,译稿与原作之间并非是全等的关系,这是文化传播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周晶志 《科技信息》2009,(23):I0194-I0194,I0298
模糊语言是翻译中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英汉翻译是两种语言际间相互转换的行为,在此过程中,必然要遇到两种语言的模糊现象及其相互转换的问题。模糊语言既丰富了翻译的内涵,也给翻译实践带来障碍与挑战,迫使译者不断去探讨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最佳关联是指交际中受话方付出最少的认知推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基于这一原则,对于中英文语言结构的差异,为减少认知推理努力,译者可以选择归化翻译策略,对于中西方文化意象的翻译,译者则应更多地使用异化翻译策略,这样可以带出最大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刘燕 《科技信息》2007,(10):117
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任何语言都深深根植于它所处的文化当中,翻译必须考虑到这一点。译者不仅仅要熟练掌握源语语言和目的语语言,了解相关专业知识,而且更应该熟悉两种文化背景,并在翻译中充分考虑两种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让翻译真正促进科技、商贸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连接两种文化的纽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进行语言翻译时,译者必须要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才能在翻译时不致错译,而有些语言因其特殊的表达,甚至是无法进行翻译的。  相似文献   

18.
从多维度解读了译者主体性,认为作者和文本中心论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而翻译研究中的另一个极端则是对译者主体性的过度张扬。基于对实际译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探析了译者主体与原文主体、译者主体与目的语读者主体、译者主体和翻译发起者主体在外宣翻译活动中的互动关系与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在语言结构、语言背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导致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作为译者,应注意很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从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并给出了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对于旨在翻译领域发展的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翻译活动是一种语言活动,它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自我理念属于文化深层结构中的要素,是隐蔽文化的要核之一。从不同文化的自我理念差异出发,透过表面去挖掘影响和制约翻译的文化因素的深层根源,将更有助于译者从根本上认识并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跨越这种文化差异为英汉翻译带来的重重障碍,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