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广西位于祖国南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它地形复杂,山多地少,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各少数民族独特的地域体育文化.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等研究方法,对世居广西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其现状;并指出研究的价值是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促进大众体育发展和丰富体育文化内涵等.  相似文献   

2.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还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交流,对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都有不可缺少的作用。本文从民族传统体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营造了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促进了社会法制观念的形成等方面,论述了民族传统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疆拥有众多的民族,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不断融合,同时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由于受竞技体育的影响,制约了新疆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如何保持新疆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并促进其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它与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开展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进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等有着直接而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绚丽多姿的文化内涵形成高品位、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满足国内外广大游客的消费愿望。因此,需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保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并纳入学校教育中.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不仅有利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弘扬民族体育精神.该文结合在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抛绣球、多人板鞋、摔跤、抢花炮、珍珠球等项目,对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探讨研究,从而达到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继承、完善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对安塞腰鼓产生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分析,结合实际对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进行探讨,指出安塞腰鼓的文化特征表现:地域风情浓郁;“鼓”“舞”结合的艺术性;体育与舞蹈的融合性。安塞腰鼓的多维体育文化价值:增强人身心健康的发展;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促进地域体育旅游发展;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充分发掘安塞腰鼓这一重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并使之能够更好地继承和传扬下去,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提出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有机结合,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形成以运动会为周期的竞训体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的演化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的演化形式及价值创新模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民族传统体育发生了区域性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革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异质性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拓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提升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命活力,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快速发展的价值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浅议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健身已日益成为人们对余暇时间生活的需求。本文从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特点分析出发,认为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在全民健身运动得到普及与推广,必须改革与创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活模式,加大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宣传力度,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开展,从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和例证法,以桂东南民间采茶舞为范例,探究如何将民间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编为适合于课堂体育教学的新形式,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校园保护传承,充实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编的导向是地域文化价值观;改编的法则是遵循地域文化规律、体育健身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改编的方法是纳入地域动作元素,植入地域文化元素,添加创新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试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民族中学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民族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开展状况,以及民族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的资料,分析了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民族中学体育教学的必要性,从而为促进民族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以及其在高校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加强理论研究、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议,从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维系民族地区群众健康、社会情感和社会结构稳定的给养脐带。为此,通过文献资料、历史比较、逻辑分析等方法管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群众生活质量的历史与现实关系,可以发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现代社会生活里依然具有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体现社会民主自由、创造经济机会、搭建社会机会平台、构筑社会安全保障、规范社会文化价值观和守卫地域环境等多元价值功能,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提升生活质量有益手段。因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从加强引导少数民族群众体育参与;充分发掘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合理、有效配置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培育和发展与少数民族群众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共同体”组织;打造“民族文化精品”,营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论校本课程资源之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语境下对之进行开发利用,既可传承民族文化,又可丰富充实校本课程资源,使之极具有民族地域特色。本文论述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并探讨了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校本课程资源的可行性,重点阐述了在将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以期对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民族传统体育。本文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起源的考辩 ,结合目前的发展现状 ,剖析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为今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改造、提高 ,并使之向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做出一点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民族传统的内涵、特征以及特殊作用出发,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认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对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国民素质,加速经济的发展,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的体质,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孕育下芸芸催生的,蕴含了宝贵的民族文化精髓。依托地域文化特性,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闽东高校传承舞龙舞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方面进行了解读,并结合地域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实践观察等研究方法基于文化生态的视野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变迁进行了分析,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在生存体系上面临着现代社会取代农耕基础,城市化进程引致空间肢解与压缩,传统延袭遭遇现代传播,西方现代体育大行其道的外来冲击等生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首先要确证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价值,在确证价值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保护民俗体育环境、打造民俗体育生态圈;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方式、唤起民俗体育活力(包括休闲化、竞技化和传播化的创新);突破固有认知、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等路径以更好的保护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运用CiteSpace 5.7.R5W软件,对2011—2021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1 587篇关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刊文量在2011—2021年总体呈下降趋势;已基本稳定形成本领域的核心作者、刊载媒介和研究机构;研究热点以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传统体育、民族体育、武术和少数民族等为主,研究热点较为集中;突现词出现了"体育文化传播""学术带头人""群众体育""体育史"等关键性词汇;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方面。建议: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各核心作者之间应加强合作联系、积极进行跨学科多领域多方法的交叉性研究,进一步加深挖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与各方向领域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体育事业与文化事业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带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及民族特征,对于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未来发展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该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进行了主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