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藻际环境生活着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藻类增殖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以6种培养基分离源自滇池的1株铜绿微囊藻和2株集胞藻的藻际附着细菌66株,选取其中46株进行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它们分属3个门(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Firmicutes),3个纲,4个目,5个科,7个属,9个种. Actinobacteria是优势纲(73.91%),Aeromicrobium是优势属(41.30%),优势种为Aeromicrobium ponti(21.74%). 3株蓝藻藻际附着细菌的优势属均为Aeromicrobium,但Microbacterium和Sphingopyxis只出现在铜绿微囊藻藻际环境中.对46株藻际附着细菌的研究发现,9株对铜绿微囊藻的增殖有显著影响,其中1株促进,8株抑制增殖. L-9-3(Sphingopyxis solisilvae)使铜绿微囊藻的藻细胞数量增加87.62%. NIU-9-2(Sphingopyxis solisilvae)和NIU-M-3(Aeromicrobium halocynthiae)使铜绿微囊藻细胞数量减少81.24%.研究丰富了藻际细菌的资源库,为研究藻-菌相互关系和"以菌控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浓度锌(Zn~(2+))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锌对铜绿微囊藻的吸光度值(OD680)、藻细胞密度、比生长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电子传递速率(ETo/RC)影响显著.锌(Zn~(2+))浓度越高,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就越明显,当Zn~(2+)的浓度达到0.8mg/L以上时,铜绿微囊藻基本停滞生长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铵氮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oginosa)FACHB905的生长、生化组成和毒素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氮不利于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藻细胞最大比生长速率的铵氮浓度为0.2 mmol/L;藻细胞生化组成与铵氮的消耗程度密切相关,铵氮缺乏时细胞叶绿素含量降低,细胞C/N比急剧升高,铵氮的存在显著降低GS酶活力;该藻株毒素主要为MC-LR和去甲基MC-LR(desmethylMC-MR),铵氮浓度为1.0 mmol/L时毒素含量最高,为(1.66±0.47) μg/mg.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氮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机理,而且对于评估和预防有害蓝藻水华暴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紫外线照射对铜绿微囊藻的灭活效果及光合活性的影响,并研究了经紫外线照射后藻溶液水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紫外线对铜绿微囊藻的灭活效果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增大而提高,而光合活性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增加呈指数下降;在藻浓度为35×108个.L-1条件下,91.8mJ.cm-2的紫外线剂量即可对其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紫外线照射时间10min是抑制藻类生长的最佳时间;藻的浓度对紫外线灭活藻有一定影响,紫外线对高浓度藻灭活效果明显;紫外线照射对藻液的UV254影响较小,但藻液的DOC(溶解性有机碳)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铜绿微囊藻为试验材料,应用正交试验法,在培养温度(25℃)及接种量相同的情况下,研究光限制胁迫协同pH与氮磷比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影响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因素顺序为:pH光限制胁迫天数氮磷比,pH为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显著性影响因素(F=63.111 5),且在pH 10.5、氮磷比15∶1及光限制胁迫5 d的条件下正常光照培养4 d后藻细胞数量最大.  相似文献   

6.
鞣花酸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种不同浓度的鞣花酸作用于斜生栅藻和铜绿微囊藻,探索了鞣花酸对这两种藻的生长抑制作用.通过同期生长的处理组与对照组的藻细胞数和OD值比较以及抑制率计算t、检验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表明:鞣花酸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最大抑制率都在85%以上,但对铜绿微囊藻抑藻效果更显著.鞣花酸浓度为0.9 mmol/L时,对斜生栅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在0.6mmol/L时就对铜绿微囊藻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应,这些结果可为水华的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铜绿微囊藻为试验材料,应用正交试验法,在培养温度(25℃)及接种量相同的情况下,研究光限制胁迫协同pH与氮磷比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影响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因素顺序为:pH>光限制胁迫天数>氮磷比,pH为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显著性影响因素(F=63.111 5),且在pH 10.5、氮磷比15∶1及光限制胁迫5 d的条件下正常光照培养4 d后藻细胞数量最大.  相似文献   

8.
多环境因素全面正交作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全面正交设计试验方案,研究与附生细菌共生时,温度、pH值、氮磷比三因素的不同水平组合与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25℃、氮磷比40∶1、初始pH为11时,铜绿微囊藻的最终生长量最大;温度25℃、氮磷比16∶1、初始pH为8.2时次之,微囊藻细胞的比增长速率相差约1.9%.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和初始pH值是影响铜绿微囊藻生长状况的显著因素.低温(10℃)显著抑制微囊藻的增长,低温时铜绿微囊藻对其他环境因子(pH值和氮磷比)的变化基本无响应;低pH值和较低氮磷比的组合也能明显抑制微囊藻生长,藻细胞不增长甚至处于负增长状态,此时温度对铜绿微囊藻比增长速率和最终生物量的影响程度也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9.
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铜绿微囊藻为试验对象,研究其在不同温度、光照、氮磷浓度条件下生长和产毒的情况.通过计算铜绿微囊藻细胞数来反应其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藻毒素-LR的浓度来反应藻细胞产毒变化.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在30℃、1 000 Lux时生长最快,而在25℃、500 Lux时产毒最多;铜绿微囊藻生物量和产毒量随着总氮浓度的升高而增多;磷是一种限制性营养因子,较低浓度时就可以满足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和产毒;最适合铜绿微囊藻产毒的氮磷比为100∶1.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丝状绿藻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将不同浓度的丝状绿藻种植水添加到斜生栅藻和铜绿微囊藻的培养液中,测定其生物量的变化. 结果发现丝状绿藻团集纲毛藻和鞘藻种植水对斜生栅藻的生长均表现为一定的低浓度(≤10 %)时有促进作用,高浓度(≥25 %)时具有抑制作用,其中纲毛藻最高浓度处理组(第7 d)的栅藻生物量只有对照的1/6,抑制率为74 %.试验指出2种丝状绿藻所有种植水浓度处理组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且抑制微囊藻的浓度阈值均明显低于栅藻(P<0.05). 比较发现纲毛藻种植水对栅藻和微囊藻的抑制效应均强于鞘藻(P<0.05).  相似文献   

11.
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以铜绿微囊藻在435nm/680nm处的荧光强度为测试指标,进行了铜绿微囊藻叶绿素荧光对Hg2+毒性的最佳响应时间,以及不同Hg2+浓度在短时间内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荧光强度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对HgCl2的最佳响应时间为25min。当Hg2+质量浓度为0.000 5mg/L时,铜绿微囊藻的相对荧光强度(样品荧光强度-空白荧光强度)为负值,即其叶绿素荧光强度小于对照组的叶绿素荧光强度;当Hg2+质量浓度为0.0010.500mg/L时,铜绿微囊藻的相对荧光强度为正值,并且在0.0010.500mg/L时,铜绿微囊藻的相对荧光强度为正值,并且在0.0010.400mg/L浓度范围内,相对荧光强度随汞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其呈正相关关系,r=0.983 3。  相似文献   

12.
磷营养盐对库湾暴发蓝藻水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三峡库区蓄水后香溪河连续暴发水华进行了室内模拟实验,在实验研究中发现适合铜绿微囊藻生长的磷含量区域为:0.14~0.616 mg/L.通过测量铜绿微囊藻在不同磷含量水体中的生长规律,为预测香溪河是否可能在磷营养盐丰富的条件下暴发铜绿微囊藻水华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双酚A对微小小环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微小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为测试藻种,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双酚A对微小小环藻的急性毒性效应。在双酚A(4,6,8,10,12 mg/L)作用下,藻细胞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随着双酚A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藻细胞SOD活性随着双酚A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变化基本呈现为从诱导到抑制的动态过程;4~6 mg/L双酚A对藻细胞形态影响不大,8~12 mg/L双酚A可导致藻细胞不易分裂,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内含物增多,细胞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氮磷质量浓度对鳗池优势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四尾栅藻(Scendesmus quadricauda)4种鳗池常见优势藻为实验对象,研究不同N、P质量浓度对4种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最适生长的N、P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50~350mg/L和0.005~5mg/L,小球藻的最适N、P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25~250mg/L和75~100mg/L,四尾栅藻的最佳N、P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25~150mg/L和50~100mg/L.从实验结果来看,蓝藻和绿藻对N、P的需求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采用藻类生长抑制试验的方法比较了相同抑藻剂与不同载体组配后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以研究固定化抑藻剂对于藻类爆发水体修复技术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对于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TDH01)而言,海藻酸钠固定化绿茶浸提液及绿茶粉均有较高的抑制率;海藻酸钠固定化绿茶浸提液比海藻酸钠固定化绿茶粉的抑藻作用快5~24 h;单纯的海藻酸钠小球对ATDH01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PVA高分子棉片固定绿茶浸提液对ATDH01的抑制率与海藻酸钠固定化绿茶浸提液接近.对于铜绿微囊藻(FACHB-905)来说,海藻酸钠固定化绿茶抑藻剂(浸提液或粉)对FACHB-905的抑制效果不如ATDH01.总体来看,海藻酸钠或者PVA高分子棉片作为固定剂制备的绿茶抑藻剂均可用于处理ATDH01赤潮,但是对于FACHB-905水华,本研究的抑藻剂及其固定化方式效果均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6.
以盐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对盐藻的毒性作用。分别使用含有浓度为0、2.5、5.0、10.0、20.0、40.0mg/L AE的营养液培养盐藻,每日记录细胞总数。在实验的第9d,收集藻液并分别对总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AE对藻类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AE处理9d后,各处理组盐藻叶绿素a和T-GSH含量没有显著差异;4.0mg/L AE组盐藻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25mg/L组(p〈0.05);0.25mg/L组和4.0mg/L组MDA含量显著低于1.0mg/L组(p〈0.05);2.0mg/L组和4.0mg/L组盐藻H2O2含量显著低于0.25mg/L组和0.5mg/L(p〈0.05);AE浓度为0.25mg/L和1.0mg/L组盐藻中CuZn-SOD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25mg/L组(p〈0.05),AE浓度4.0mg/L组盐藻中CuZn-SOD含量显著高于与0.25、0.5、1.0mg/L组(p〈0.05)。证实AE对盐藻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为活化剂AE的合理使用和安全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水葫芦化感物质N-苯基-2-萘胺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 要:以不同浓度的N-苯基-2-萘胺对铜绿微囊藻进行处理,研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曲线、叶绿素a的含量和抗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N-苯基-2-萘胺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比较明显,EC50,7d=5 mg/L.7 mg/L和10 mg/L的N-苯基-2-萘胺培养液在第10天抑制效果分别达到92.7%和96.8%.叶绿素a的含量随着培养液中N-苯基-2-萘胺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10 mg/L的培养液中,培养时间8 h和24 h的藻叶绿素a的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67.4%和75.9% .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都随着N-苯基-2-萘胺浓度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浓度表现出促进作用,高浓度则表现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根据CyanoBase提供的鱼腥藻PCC7120 FurC基因(alr0957)序列信息设计特异性引物,用降落PCR法从染色体DNA中扩增得约450 bp目的片段.运用TA克隆将其连接到pMD18-T载体上,经筛选测序获得阳性重组质粒.再经过双酶切、纯化FurC基因,连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并转化表达菌株BL21和IPTG诱导表达.经测序鉴定的阳性菌株中的FurC,运用SDS-PAGE检测重组蛋白,并利用镍柱层析法纯化目的蛋白.由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改变探讨不同Fe3+浓度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7℃经1 mmol/L IPTG诱导18 h,成功表达了分子量约为19000的融合蛋白.小于0.5mg/L Fe3+促进藻生长,大于0.9 mg/L Fe3+抑制藻生长,最适藻生长Fe3+浓度为0.50.9 mg/L.  相似文献   

19.
在温度为25℃,光照强度为2500lx,光暗比为14h∶10h的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微量元素铁对3种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小球藻和小环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其他营养盐富足时,培养液中的微量元素铁对3种水华藻类的生长均有显著的影响.在培养中期,较高的铁浓度对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培养20d后,当培养液中的铁浓度分别低至0.19~0.24、0.22~0.47和0.15~0.16mg·L~(-1)时,铜绿微囊藻、小球藻和小环藻细胞增殖缓慢.因此,有效调节微量元素铁的浓度也会影响到自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目前用于除藻的黏土矿物表面带负电荷,需通过改性提高黏土矿物的除藻能力,而改性材料会导致成本增加、产生二次污染等,因此研究了直接用表面带正电荷的黏土矿物进行除藻的可行性。通过共沉淀法制备Mg/Al 水滑石,并用其进行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实验研究,探究了吸附剂用量、搅拌时间、铜绿微囊藻初始浓度以及pH 值对Mg/Al 水滑石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剂用量为1 g/L、搅拌1.5 h、pH=6~11 是Mg/Al 水滑石除藻的最佳条件;Mg/Al 水滑石对质量浓度为0.5~3.0 mg/L的铜绿微囊藻具有较高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