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舒婷的爱情诗是中国爱情诗史上不可或缺的力作。她笔下的爱情极为鲜明地表现为一种东方式的爱情,她的诗歌是对于我国优秀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在保留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思考方式和含蓄、隐晦的表达方式的同时,她以大胆而新颖的诗歌意象创作现实对中华民族时代相传爱情理想的反叛,用崭新的爱情观念和顽强的人格力量重塑了中国现代女性的独立形象。  相似文献   

2.
甘翠兰 《科技资讯》2006,(24):191-192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田园诗,充分体现出他独立的人格。本文对陶渊明诗歌中凸显的独立人格,最为核心的孤独意识的根源,以及诗人一生中对理想的人生,社会.审美的追求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同时对其“质性自然、任真自得”的个性特色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诗人普遍出现精神失落甚至决绝选择的现象.这一现象,使人感觉到诗歌赖以生存的现实的土壤几近丧失,而一个属于诗歌的末日即将来临.本文瞄准从诗人整体的内在精神气质表现出来的人格与本能、人格与社会、人格与价值之间的冲突与选择,展开对当代诗人精神失落及终极选择现象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受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科学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知识分子在人格结构上表现出依附性与参与性的特征,与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性、独立性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现代化的冲击,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失去了精神上努力的方向。在中国行将步入21世纪的重要时刻,中国知识分子应担起自身的文化使命与社会使命。而要建立起包含终极关怀的文化体系与社会批判体系,必须首先建立起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历史迷失的反思,则是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构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许亦善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1):43-44,46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诗人普遍出现精神失落甚至决绝选择的现象。这一现象,使人感觉到诗歌赖以生存的现实的土壤几近丧失,而一个属于诗歌的末日即将来临。本文瞄准从诗人整体的内在精神气质表现出来的人格与本能、人格与社会、人格与价值之间的冲突与选择,展开对当代诗人精神失落及终极选择现象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对建安诗歌的影响是前人早有定评的.本文从生命意识角度揭示了这一影响,并指出这种上升为人格的意识对于后代诗歌的影响.建安诗歌总的风格是悲凉慷慨,这本身就深深地打上了诗人各自对于生命的独特的感受;诗歌洋溢着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求,就是诗人们追求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人格意识,这与《古诗十九首》的珍惜生命的存在的生命意识相比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这种人格意识几乎成了后代文人骚客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人格支柱,在中国诗坛上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何其芳诗歌理论批评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其芳的诗歌理论批评延续了自五四以下中国新诗学的学术传统,在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转型时期具有桥梁的作用,在诗歌本质上,何其芳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和完善,现代格律诗理论是何其芳对中国新诗学的独特贡献,但尚未解决节奏理论的关键问题;同时,他把新诗的出路仅归于形式本身,具有明显的弱点,在的诗的批评实践中,何其芳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诗歌批评的基本规范,即遵从诗歌艺术的基本规律,客观,兼容,提介学术批评风落和独立批评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8.
钟玉华  钟玉荣 《科技信息》2010,(19):234-234,157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独立的人格,让学生为整个完满的人生做准备。独立思考是健康人格的核心,独立意志是健康人格的保证,独立行为则是健康人格的体现。当代教育应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意志、独立行为上有所作为。同时,教学相长,教育也是教师与学生人格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吴海中 《科技信息》2010,(12):I0142-I0142
中国诗歌特别是乐府诗歌在中国艺术长廊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乐府诗歌以它无穷的魅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乐府诗歌的创作中,唐代的诗人李白更是在乐府诗歌的创作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傲岸不群的诗歌风采、潇洒飘逸的诗歌风神,独立自如、汹涌澎湃的语言气势无不充满着极大的人格魅力,李白的诗歌,是中国诗歌的脊梁。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典型人物。她在贾府中虽然过着千金小姐般的物质生活,但精神上却无比痛苦,因此造成她人格发展的不和谐性。正是自然人格的突出发展和社会人格的萎缩,造成她性格的叛逆性。成熟而又非社会化,是她人格的基本特征。她的性格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某些方面相通,但在本质上又不同于“多余人”形象,而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反映了中国文化尚处在封建文化的范畴,还没有形成独立于封建文化之外的文化体系和独立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咏古类词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充分表达了他对社会的看法,对人民的体恤,对人生的感悟。在郁郁怀古情的背后,隐藏着他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对封建统治者的憎恨,对自己傲岸不屈、卓然独立的人格精神的坚持。在词的风格上,转益多师,自立门户,以“狂”、“怪”雄风占据词风的主导地位,并以“三绝之中的三真”作为词的本质,使他的人格与词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许浑山水诗有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许浑千首湿”便是一个集中体现。从“知者乐水”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创作现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许浑有着如水般圆融通脱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3.
论李光之“晚节师渊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光是宋代“四大名臣”之一,其人其作深受陶渊明影响,章联系其晚年遭遇,试作探讨。同时认为李光“转益多师”,所作诗歌具有自身风格。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现存的629首词中涉及女性的词作共183首。这些词和辛弃疾的爱国词分属不同的范畴。就是这些关于女性描写的词作不但充实了辛弃疾词作的内容同时也更全面地表现其真性情的完美性格。而在梳理、分析辛弃疾女性词的内容及其内涵的同时,我们看到他女性词作中所蕴涵着的作者不同于时人独具特色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5.
周涛散文的诗性与他本人具有的诗性人格分不开,独特的成长经历给了他特异的人生体验,形成他诗的眼光和诗性思维。从诗到散文,周涛的诗性之光一以贯之,强烈的生命意志、思与诗的水乳交融和诗的语言筑成周涛散文的诗性建筑,赋予他的散文诗性淋漓的诗情。  相似文献   

16.
沈光文诗歌中的典故来源丰富,经史子集无所不涉。作者善于以典抒怀,以史明志,体现了活用典故、以故为新、如水着盐、浑融无迹等用典技巧。沈光文诗歌通过对典故的娴熟运用,自然贴切而又含蓄蕴藉地表现了明清之际遗民诗人复杂深沉的思想感情,赋予了诗作古雅凝重、沉致深婉的审美风格,也折射了作者崇高峻洁的人格之美。  相似文献   

17.
杨万里的诚斋诗塑造了大量的儿童形象,以描写他们游戏、劳动、学习,以及他们的忧愁、烦恼为主要内容。诚斋诗充满了丰富奇特的的艺术想象,采用儿童的“我向思维”,善于在具体细微的意象中以小见大,结构上纵横变化,采用活泼流畅的口语、俗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成就。诚斋体的伟大成就体现了诗人博大高尚的人格,体现了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身为"古文运动"领袖的韩愈,其诗歌的光彩常为文章所掩,然而韩愈诗歌对唐诗的发展、宋诗风格的形成、元明清诗歌的承继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韩愈的诗风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韩愈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中,其诗风从清新雄豪到奇崛瑰怪再到古朴清新,天赋个性、创作心态、社会风尚等是其在人生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诗歌风格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屈原作品表现出了诗人强烈的人格意识。屈原生活在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最为频繁活跃的战国中后期,从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圣贤意识、历史意识等思想意识可以明显地看到南北文化的精神特质在屈原身上的体现,战国"士"文化精神以及血缘、家族、宗法观念对屈原人格意识的生成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