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对于麦尔维尔笔下的亚哈船长的评论褒贬不一,其主要原因在于亚哈复杂的个性.亚哈的英勇、执著和不畏艰险为我们树立了硬汉的形象,同时亚哈又有柔情和富于同情心的人性化一面;但最后由于亚哈的偏执,造成了"皮阔德"号覆灭的悲剧,从这一角度来看,他又是一个魔鬼,近似于他的敌手莫比·迪克.剖析亚哈复杂的个性对于解读《白鲸》这部历史巨著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对于麦尔维尔笔下的亚哈船长的评论褒贬不一,其主要原因在于亚哈复杂的个性。亚哈的英勇、执著和不畏艰险为我们树立了硬汉的形象,同时亚哈又有柔情和富于同情心的人性化一面;但最后由于亚哈的偏执,造成了“皮阔德”号覆灭的悲剧,从这一角度来看,他又是一个魔鬼,近似于他的敌手莫比.迪克。剖析亚哈复杂的个性对于解读《白鲸》这部历史巨著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复仇是小说《白鲸》贯穿始终的主线,包含着小说最为深层的意蕴。作为复仇的主体,亚哈船长的行动代表了欲望主体下的自由意志,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勇气和行动去征服这个世界和规划这个世界。在善恶之间,亚哈坚信自己把持道义,然而在与莫比·迪克的激烈交锋之中,这种原始的道义则日渐模糊,而最终被非理性所取代。亚哈代表了英雄与超人,但他的行动最终却充满了悲剧色彩。《白鲸》的故事也因此充满了现代悲剧的意味。  相似文献   

4.
穆静 《科技信息》2007,(18):152
本文以生态批评视角重新解读了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名著《白鲸》,小说中白鲸是自然的象征,亚哈象征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信奉者,而实玛利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代言人。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各形象的生态象征意义的探讨和对主人公亚哈从异化到毁灭的悲剧旅程的分析,旨在更好的把握麦尔维尔的生态意识及其对人与自然生命联系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5.
亚哈船长是赫尔曼.梅尔维尔在他的代表作《白鲸》中塑造的中心人物,他为了对一条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鲸实施报复,渐渐地从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船长变成了丧失理智的疯狂而可怕的老头。从亚哈船长灵魂上的一系列转变过程探讨亚哈船长疯狂的本质。亚哈船长的疯狂行动是一次人类勇敢地向自然、向未知挑战的大胆之举,带有明显的英雄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6.
麦尔维尔在小说《白鲸》中塑造了一位偏执、骄傲并且缺乏全面、客观的世界观的主人公亚哈,他具备爱默生在《论自助》中所倡导的个人主义的很多特点,是个典型的爱默生式的英雄。而亚哈的反抗对象———白鲸则代表着宇宙中一切神秘的邪恶力量。驱使亚哈疯狂地反抗并报复白鲸的部分原因在于人类想要了解未知事物的强烈求知欲望,但更多则在于作为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所具有的强烈复仇欲望和偏执症。他的盲目自信与骄傲,加之他与白鲸力量对比的悬殊,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通过这个人物,麦尔维尔向我们警示了极端个人主义的危险,并且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以及拥有全面均衡的世界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麦尔维尔通过《白鲸》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美国捕鲸业的盛况,以及船长亚哈为追捕白鲸而导致“裴廓德”号及全体船员走向毁灭的过程,其中渗透着作者对社会及人生的体验与思考。本文拟从作者对原始文化的赞美去揭示作品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8.
《史记》描写了一大批悲剧事件,塑造了许多悲剧人物群像,对悲剧人物的命运给予了深厚的同情,对悲剧背后的根源进行了不懈的追问,对悲剧人物与命运抗争的精神给予了毫无保留的讴歌。与中国文化高度成熟乃至衰微时期产生的悲剧作品不同,《史记》表现了中华民族在早期成长历程中勇于与悲剧命运相搏斗的元气淋漓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奥尼尔是一位具有深刻悲剧意识的剧作家。以奥尼尔的生平为线索,分析了剧作家的生活与其悲剧艺术创作的相互关系。奥尼尔的悲剧意识既来自于其一生悲剧似的经历、他与家人以及家人与家人之间的爱恨交织的情感因素,因为这些为其悲剧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积淀了深厚的悲剧基础;同时其悲剧意识也深受叔本华、尼采、古希腊悲剧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的影响。生活是艺术之本源,而艺术则反映现实生活。奥尼尔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认识,在其悲剧艺术创作中,他把个人和家庭的悲剧上升到人类悲剧意识的高度,从而赋予人生一种崇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0.
作为广义的悲剧来说,它蕴涵了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不同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文章分析和比较中西方悲剧意识、悲剧精神之大不同及其原因。认为中国悲剧意识内在于儒家的“入世”思想中,佛家和道家的“出世”思想消解了悲剧意识,导致了悲剧精神的缺乏。西方悲剧意识的哲学基础源于主客二分的柏拉图“理念说”,因此在与世界的抗争中表现出崇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1.
黄英明 《科技信息》2010,(34):154-154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著名爱情悲剧。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基础,从故事梗概入手,概述了亚氏理论的核心悲剧题材、悲剧情节及悲剧技巧和效用,进而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节和人物性格,探索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屈原和司马迁分别是战国末期楚国和西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家。他们身上都弥漫着深沉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集中体现在他们的悲剧命运和他们对待悲剧命运的态度这两个方面。屈原的悲剧是乱世之悲。司马迁的悲剧是盛世之悲。两人的悲剧实质上都是源于个人人格与黑暗势力的冲突。面对悲剧命运,屈原选择了自沉汨罗,以死“殉道”;司马迁则选择了忍辱著书,用生“矢志”。他们都在“发愤”中发泄了自己的情感,并最终寻求到了各自的解脱。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学者对悲剧都有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中庸,反悲剧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古代悲剧是在悲剧意识与反悲剧意识的夹缝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先否后喜"的悲剧结构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崇尚,应予以尊重。  相似文献   

14.
尽管黑格尔对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评价很高,但是从古希腊悲剧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和近代英国资产阶级的悲剧作品之间的差距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黑格尔悲剧理论的拥护者和莎士比亚剧作的研究专家,布雷德莱在继承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同时对其进行了一番重新包装,使其在解释莎翁悲剧时能够自圆其说,从而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5.
内因是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悲剧中有价值的东西不是造成悲剧结局的客观因素,应该到人自身的性格和行为中去寻找。悲剧主体用自己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主动接受某种挑战,同各种力量抗争。如果是被动地接受或不去行动,那就不是悲剧了。悲剧的根源在于悲剧主体的思想意识以及由此引发的行为结果。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王国维对中国悲剧的认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过程。这种变化不是王国维美学观的发展,而是他对中国悲剧的存在有了更多的发现和认识。王国维没有深入地分析中国悲剧的情节及其发展,而是主要解剖了元代悲剧的歌唱部分即元曲。如果从情节和情节发展出发把握中西悲剧,就可以发现中西悲剧不是截然不同,而是大同小异。王国维对中国悲剧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入。  相似文献   

17.
统观田汉20世纪20年代的感伤悲剧创作,其艺术表现形态既不完全雷同于西方经典悲剧观念,也并未死板地恪守中国古典悲剧的艺术程式,而是根据其独特的审美情趣,选其所需,用其所爱,形成了独具田汉特色的悲剧表现形态,从而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新兴话剧界独树一帜.本文从悲剧角色、悲剧中突、悲剧氛围、悲剧语言四个方面对田汉悲剧创作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归纳和解读.  相似文献   

18.
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阶段,乡村小说创作的"社会悲剧"主要描写了两种人物的悲剧:普通农民的生活悲剧和为民请愿者的抗争悲剧.作家们在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上出现了两大偏颇:一是将农民与国家意志的冲突转化为比较单纯的人与入的冲突,二是将政治冲突转换成伦理道德冲突.对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偏差进而导致了作家们对悲剧冲突的根源及悲剧本质的认识偏颇,屏蔽了对"民族的超越悲剧"的观照与思考.文化的局限导致了悲剧意识的局限性,而悲剧意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只能从政治学或政治社会学角度去审视一个时代的不幸.  相似文献   

19.
悲剧在谢林的艺术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谢林把悲剧的本质解释为隐蔽的必然性对人类自由的干预的结果,悲剧冲突的结局是自由与必然都获得了胜利实现了和解,悲剧具有超越和提升的功能.谢林关于悲剧的论述,对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形成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史记》描写了一大批悲剧事件,塑造了许多悲剧人物群像,对悲剧人物的命运给予了深厚的同情,对悲剧背后的根源进行了不懈的追问,对悲剧人物与命运抗争的精神给予了毫无保留的讴歌。与中国文化高度成熟乃至衰微时期产生的悲剧作品不同,《史记》表现了中华民族在早期成长历程中勇于与悲剧命运相搏斗的元气淋漓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