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性科学的发展引发新的义利之辨问题,在个体层面主要表现为科学家的探索动机问题;在群体层面主要表现为在科研项目的评审、发表、应用与评价过程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在人类层面主要表现为科技发展与创新究竟是造福人类还是带来灾难。在技性科学发展中,义利之辨问题具体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冲突、行政权力的干预、人际关系的干扰、科学传播的异化和角色义务的冲突等五个方面。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科学活动自主性与社会性的张力和知识公有性与知识私有化的矛盾是技性科学发展中义利之辨问题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只有正确揭示和处理技性科学发展中的义利之辨问题,才能促进当代技性科学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维纳创造的Cybernetics一词在中国被译为“控制论”,这种译法虽然很好地传递出维纳希望在生物体与机器之间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的目的,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遮蔽了维纳企望实现人体与机器融合,进而造福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二是与数学分支control theory使用同一中文译名,引起了不必要的混淆。在考察维纳创造Cybernetics造词意图、当时译者选择“控制论”这种译法的历史原因,以及分析维纳的Cybernetics理论对现今技性科学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将Cybernetics一词意译为“人机合成学”的充分理由。  相似文献   

3.
当代科学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技性科学的时代已经到来。科学与社会需要形成新的契约关系:社会应当给予科学活动更加全面的支持,科学共同体应当给予社会负责任的研究成果,科学成果及其应用的评价应该由扩展的科学—社会共同体来完成。默顿规范对于科学工作者的崇高的精神追求仍有积极意义,但它未涉及扩大的科学—社会共同体以及知识产权等问题,具有时代的局限性;爱丁堡学派利益分析纲领对科学研究活动的描述性分析坠入了相对主义的陷阱,无法为技性科学活动提供合理的规范;只有实现理想主义科学观和功利主义科学观的有机整合,才能为技性科学发展的社会规范重建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适应技性科学发展的社会规范应当包含反思性、创新性、民主性和道德性等四方面内容,它不仅仅是对科学家的个人道德自律和伦理约束,而且应当成为扩大的科学—社会共同体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实践过程就是对自然世界进行设计和改造的过程,就是以自然环境的“自然秩序”为基础建立“技术秩序”,进而在“技术秩序”的基础上构造人类世界的“社会秩序”的过程,呈现于从“自然秩序”的“混沌肉体”到“技术秩序”的“技性身体”,并依托“技性身体”重构“无序环境”为“有序世界”的“技性自然”,再以“技性自然”为手段建构有序生活,塑形人类社会为“技性社会”的过程。人类因设计而存在,且设计贯穿于“自然秩序”向“社会秩序”的转化全程,所以,可以通过设计改变秩序,进而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正>由东亚STS联合会发起,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主办的"第12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学术会议",将于2016年11月18-20日在中国北京清华大学举行。一、会议具体议题包括(但不限于)1.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地方性知识3.生命科学、技性科学、新兴科学技术4.社会治理与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6.
在关于科技跨文化和跨国家传播的研究中,巴萨拉模型和佩尔森的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全球西方化的实证主义科技观;后殖民科学观,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地方性科技之间的永久隔阂,走向文化相对主义;当前的后殖民技科学观从全球性与地方性之间相互冲撞的关系视角去关注着全球性与地方性之间各种异质性要素的辩证冲撞与互利发展,这种视角的理论基础实际就是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  相似文献   

7.
道家科技观随着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的兴起,越来越引起学人的再估价。道家“重技轻器”的思想充分关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朴散为器”的思想呼吁人们在器具的使用上应适可而止;“道进乎技”的思想全面考虑了技术实践对个体、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坚持以实现“养生”为根本目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注重对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自然状态的维护,以“自然”作为包括科技活动在内的一切行为的准则,从而有助于保护生态。此外,道家认为化解自然、科技与人之间冲突的关键在于培育“真人”。因此我们认为道家的科技观对于当今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争以及科技异化的理解与把握,都可以提供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学界在谈论庄子“技术”思想时,常从现代技术概念出发,或认为庄子反技术,或认为其推崇技术,使其“技术”观呈现出二元悖论的局面。通过对《庄子》的系统梳理,发现“技术”作为复合词并不见于文本,庄子“技术”思想主要凝结于他关于“技”或“术”的观念或寓言中,与“道”密切相关。庄子并不是最终指向技术本身,而是在“道”的宇宙观下,借技术活动来关注人的生命,追求技艺自由、回归自然与人文生态。抑或说,借贬“技术”来反对通往“道”的一切藩篱,借褒“技术”来赞扬一种近乎超功利、超结构的技术来体道、悟道,以求养身、养生、养神,最终达到关注人、人的生命本真。这种技术思想对当代人们克服异化和实现生命本真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为技治主义辩护关涉技治主义与工业社会的关系、技治主义过时论的批判、技治主义与民主的关系,以及技治主义在后现代重建新的公共秩序的可能性等问题。技治主义不是以工业社会为条件的政治思想,它是人们基于技术化社会进程的不可逆性,对于理性化社会中科学技术、可靠性、高效率的意义和本体地位的哲学概括。时下流行的技治主义过时论未能切中技治主义的哲学前提和合法性基础。技治主义不仅不与民主相矛盾,而且是经由社会的工业化民主自身实现的一种新范式。面对后现代的公共舆论,技治主义可以通过民主机制的转变与公共领域的转型重塑后现代公共领域,重建一种后现代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的共识是:科学在人类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从而也主导着技术,其哲学基础是科学实在论。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建构论的出现,技术逐渐取代科学,占据主导地位。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主导权之争实际上是基于不会有答案的实在论与建构论之争。从科学实践的角度,基于辩证的新本体论的技科学,则会消解这种无果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