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社会对化学化工相关专业学生信息检索和综合利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针对我院情况,改革过去的《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程体系,强化专业信息的检索、利用技术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建构新的《化学化工信息学》课程体系也因此尤显重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在改革《化学化工文献检索》基础上建构新的《化学化工信息学》课程体系,并对课程结构做了说明和问题探讨.  相似文献   

2.
黄艳梅  曹基梅 《科技资讯》2007,(33):104-105
我系应用英语专业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面向学生职业生涯的课程体系,如何实施这一新课程体系,使课程教学也做到以能力为本位面向学生职业生涯?本文在介绍我系应用英语专业"以能力为本位,面向学生职业生涯"的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认为此课程体系下英语语法教学要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发展其个性与潜能;在语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及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这些都是学生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立足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这个根本,以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公共体育课程中分专项菜单式身体素质锻炼库为手段、以学生个体体质健康状况的报告→预警→干预三级制度为保障,建立与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相吻合的新型体育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一体化,将"体质教育"与"技术教学"有机结合,真正形成一个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符合时代要求与发展方向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新的课程体系打破了过去以知识接受为本位的教材结构,注重教学过程内含的情感成分和外显的体验活动,以促进学生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完整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新的课程体系打破了过去以知识接受为本位的教材结构,注重教学过程内含的情感成分和外显的体验活动,以促进学生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完整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有《通信原理》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探讨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和理论教学两方面的创新教学模式,对通信原理教学进行改革。通过对深圳大学《通信原理》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构建了一套符合《通信原理》课程改革措施,目的在于形成《通信原理》教学的全新模式,促进教学的深入改革,适应通信新技术的发展,切实加强对学生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关键。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体现适应性与针对性的要求,以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素质形成为中心,按照有利于学生基本素质提高、有利于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培养,有利于教育教学规律贯彻的原则,构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陈裕 《科技信息》2013,(19):288-288
<正>现阶段,我们在进一步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特别注重"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学就是注重实践,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教育。过去那种单一的,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因此,积极探索有利于复合型人才成长的新型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向就业,贴近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下,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积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9.
毕信燕 《科技信息》2012,(14):167+169-167,169
韩国(朝鲜)语专业在中国高校中已经颇具规模,这些韩国语专业大多借鉴较早开设本专业的高校的经验,或者参考其他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这种基于经验的课程体系在韩国语教育起步和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大批的韩国语人才。但是随着韩国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学质量和学生需求的不断提高,过去这种以经验为主、缺乏统一性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要求了。除了韩国语专业课程之外,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的《韩国语第二外国语》课程更加缺乏统一的大纲和指导,教学目标、课时、教材、等级大多依靠任课教师的裁夺。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国立国语院2011年12月发布了一份《国际通用韩国语教育模型》研究报告,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大纲。本文借鉴这份《国际通用韩国语教育模型》尝试进行《韩国语第二外国语》课程设计。探讨了《韩国语第二外国语》的教学目标,按照以上教育模型设计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时,以期对实际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刘兵  王强 《科技信息》2010,(33):I0040-I0041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考虑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又要增强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谋生能力。按照面向学生职业发展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能够达到培养高职智能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满足企业就业岗位(群)的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需要,也可以满足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迁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由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学考核方式融合形成的系统。以系统与要素辩证关系为切入点剖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可以形成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改革思路:首先,树立培育学生全方位能力的新型教学理念和师生双重主体、师生双向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次,结合教材与生活提炼教学内容;再次,针对不同背景学生选择多元有效的教学手段;最后,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和启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禹良工 《科技信息》2013,(1):323-323,339
本文主要叙述了各中职校都进行了教育教学系列改革,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情况下,应建立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价方法。着重从建构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主要突破点以及评价方法实施过程中的转变几个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按照"夯实基础、注重实践、引导创新"的原则,在建设及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工程应用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通过开设多层次实验内容,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多种教学模式,形成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及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日常实验教学平台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创新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4.
朱芳 《科技咨询导报》2011,(25):181-181
根据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定位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重新思考新的课程体系架构,构建公共平台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课程+任意选修课程的教学平台,形成开放、动态、并行的课程结构框架,使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从课程体系、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合理安排专业英语在课程体系中的教学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教学过程、合理配备师资等建议,以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民办高校课程体系改革是由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民办高校课程体系现状所决定的。民办高校应建立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实施模块化教学,从而实现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相似文献   

17.
实施素质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上,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目前学生对德育课程缺乏兴趣,影响了德育功能的发挥,因此对德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已势在必行。要将相关课程“增、删、补、缩”,实行“分级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采取以实践、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形成真正意义上学生的自我养成,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8.
姚红燕  苏艳青 《科技信息》2009,(28):I0036-I0036,I0038
课程体系的研究是中外教育界长久不衰的热点之一,优化课程体系一直深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体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课程目标过于笼统,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课程内容缺乏衔接性,课程评价过于定量化。针对这些问题构建出新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构建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以体育教学为主,使课内外相结合;精选体育课程内容,建立健全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淡化甄别、选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与复合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体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的教学理念出发,针对目前大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授课内容陈旧、理论脱离实际和授课方式方法单一的状况,提出为复合材料工艺学课程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本的新的教材、授课内容与方法、考核形式课程体系,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机械基础课程是工科学生的基础课程,围绕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构建新的系列课程体系,将对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论述了中等职业学校中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构筑课程体系新的知识框架、优化教学环节、改革内容体的改革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