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刚刚过去的4月,肆虐北方的沙尘暴让我们记忆犹新,一天中降至北京的30多万吨黄土,似乎让我们更加理解了黄土高原是风吹而成的论断。我国黄土高原约相当于意大利和波兰两国面积的总和。这么多黄土是从何而来?这高原是如何形成的?长期以来作为自然之谜, 一直是科学界研究和探讨的对象, 也一直存在着几种假说:有的人认为是风吹来的,即风成说;有的说是由湖泊和海洋沉积而成,即所谓水成说;也有人认为是河流、洪水或风化综合力而成。最终我国地质、地球物理专家刘东生院士的风成说得到科学界确认,刘东生也因此获得科学大奖。  相似文献   

2.
广角镜     
初步监测表明珠峰时区已被污染多年来,中国科学家在包括珠峰和喜马拉雅地区在内的青藏高原十进行了综合考察职早在1975年,中国科学院就曾组织了珠峰科学考察、在刘东生院士的指导下,高登义等获取了自珠峰顶到珠峰北麓4300米以及西南麓2300米之间不同高度的冰雪样、水样.土样、生物样品数百件,经过分析,得到了珠峰地区大量的环境本底值之后,高登义等科学家又先后于1980、1992、1994、1995和1997年在珠峰地区对大气和水环境进行观测研究他们发现,1990—1991年的中东油田燃烧事件.严重污染了…  相似文献   

3.
黄土中磁性矿物的穆斯堡尔效应及其磁化率机理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立 《科学通报》1991,36(13):1011-1011
1984年Heller和刘东生教授首次把磁化率这一物理参数引入中国黄土研究,用来描述古土壤-黄土地层序列,同时发现古土壤-黄土磁化率曲线与深海氧同位素变化曲线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自此以后,磁化率曲线在黄土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得以广泛地应用。前人对磁化率成因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岩石磁学方面的工作:磁物相测试与磁粒度测试。本文主要运用穆斯堡尔谱学方法研究黄土-古土壤的细粒级的磁性矿物,做部分矿物学方面的工作,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古土壤-黄土地层序列中磁性矿物的来源、黄土磁化率变化机理。  相似文献   

4.
低温岩石磁学与黄土磁颗粒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秀铭 《科学通报》1991,36(2):125-125
一、引言 中国黄土地层是由许多黄土和古土壤层叠覆而成。黄土代表着干冷时期的尘土堆积,古土壤则是温湿气候条件下的产物。黄土地层磁化率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一个能反映古气候波动的重要物理参数。它们相关的可能性最早是由Heller和刘东生提出来的,1985年刘秀铭等在西安国际黄土学术讨论会上用近千个磁化率数据证明了西峰黄土磁化率的波峰、波谷  相似文献   

5.
北京人民大会堂灯火璀璨,鲜花如簇,气氛隆重而热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颁发奖励证书和500万元奖金,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这时大会堂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相似文献   

6.
重返罗布泊     
著名生态地理学家百般训诚教授。于2002年9月同张新时院士一起,带领由中科院16位专家组成的考察组,重返罗布泊,对塔里木河下游及罗布泊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科学考察。之后,他又匆匆赶往北京,同张新时院士等人商讨起草了一份将改变楼兰古城命运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科考报告,提出了一个极富创建性的设想——新楼兰工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黄土的地质环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泛地开展了黄土和黄土地质环境的研究。这里主要介绍黄土的分布和地层,黄土与其他第四纪沉积物的关系,以及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的研究成果。从黄土沉积时期地质环境的特点和黄土成因等说明中国第四纪时期有干湿气候的交替变換和多次的气候波动。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利用与改造黄土和黄土  相似文献   

8.
“遨游环宇,光耀苍穹”:忆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葛肖虹 《自然杂志》2009,31(3):185-186
2009年3月6日是刘东生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先生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但所有熟悉刘先生人格和业绩的人们对他的思念和崇敬却与日俱增,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所举办的隆重而温馨的纪念会.  相似文献   

9.
《科学通报》1957,2(2):58-58
著名的苏联数学家、地理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北極研究者施密特院士已于1956年9月7日逝世,享年65岁。施密特院士的科学活动是多方面的。在其整个生活中,他以極大的热情从事解决科学中“空白点”的最艰巨的任务。在数学方面,他研究了“群論”問題,并創立了莫斯科代数学派;在地理学方面,他領导了关于开辟北極的理論和实际的研究,同时他也是北極考察  相似文献   

10.
正去年上海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李兆申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国家和全军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的领军者。李院士的贡献不仅在临床医疗,而且他这些年来还培养了一批后起之秀,胡良就是其中一位。巧合的是,这师徒俩都是启明星,李兆申院士是1993年的启明星,而胡良是2017年的启明星。更加令人称奇的是,长海医院在胰腺疾病研究领域与胡良师出同门  相似文献   

11.
郑剑东 《自然杂志》2012,34(3):172-175
袁复礼教授 (1893-1987), 中国著名的地质、地理和考古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长期任清华大学教授兼地学系系主任,其间参加了著名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在考察中发现大量动物和植物化石,尤其在新疆发现二齿兽和水龙兽等冈瓦纳大陆大型爬行动物化石,贡献卓著。他毕生从事地质调查和地质教育事业,笔者从其参与创建中国地质学会、西北科学考察、清华大学任教、考古发掘、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矿产资源调查等方面阐述袁复礼对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大家知道,中國黄土的研究在整个黄土問題上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可以說,当我們初次認識这些岩層時,就發生黄土的問題,並燃超了第一次的、熱烈的关于这些沉積物的成因的爭論。这些爭論一直延续到现在。目前在中國黄土的研究上巳進入完全新的时期,即使它不能完全解决中國黄土的問題,那末無論如何出可以在这个問题上提出非常重要的補充和闡明。在B.A.奥勃魯切夫院士著名的著作發表之  相似文献   

13.
近日,我读了何院士的新出《我不信邪》,得益匪浅。对于何院士,我一向是推崇备至的,这不仅因为他是我国反对伪科学的旗帜,而且又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作为一位科学家,何院士的贡献主要有层子模型、复合粒子场论,并因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的复合粒子场论是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有创造性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他近年来又转入宇宙论的研究,成为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中不多的科学家之一。所以,他涉及的领域从粒子之小到宇宙之大,在最大和最小之间寻找和谐与统一。对于何祚庥院士来说,人们崇拜他对科学的追求和探索精神,在…  相似文献   

14.
《科学通报》1956,1(7):88-88
著名的苏联地质学家、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功勋科学家 B.A.奥勃鲁契夫院士于1956年6月19日在莫斯科因病逝世,享年93岁。奥勃鲁契夫院士的名字是我国科学界所熟知的,他从1924年起就是中国地质学会的通讯会员。70年来,他始终不倦地从事中亚细亚、西伯利亚地质的研究,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50年前,奥勃鲁契夫院士曾来我国旅行,到过许多  相似文献   

15.
冰芯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姚檀栋  王宁练 《科学通报》1997,42(3):225-230
冰芯与气候和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是通过从冰川(包括冰盖和冰帽及其他类型的冰川)中钻取冰样,检测过去气候与环境变化、监测现代气候与环境变化、预测未来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一个多学科交叉性前沿研究领域.通过对冰芯中气候与环境信息的研究,可揭示近至现代、远至过去几十万年的气候、环境特征,同时也可通过与现代气象记录的结合,提高预报未来气候变化的能力冰芯研究的思想最初由H.Bader 于1954年提出,C.C.Langway等人又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这一思想.第一根穿透整个冰盖的冰芯计划是1966年在格陵兰Camp Century实施的.其后相继完成的有1968年实施的南极Byrd Station冰芯计划、1979年实施的南极Dome C冰芯计划以及80年代初在南极实施的Vostok冰芯计划和在格陵兰实施的Dye 3冰芯计划等.1989年至1990年,秦大河等通过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实施了大范围浅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高级记者张继民,长期从事科学报道。工作中,他结识了很多科学家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以至同吃同住同探险,因此对院士们严谨的科学作风,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献身于科学的忘我精神,有着真切的体会和理解。在他的“感受院士”中,让我们看到院士们与记者间也有着不朽的友谊,并让我们对院士们的追求、才情、个性和生活有了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2003年7月15日至9月26日,由中国国家海洋局组织进行了北极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影响的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这次北极科考标志着我国在极地组织实施大型国际合作综合考察的能力和总体实力已经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大大提高了我国北极科学研究水平和中国北极考察的国际影响力,为国际北极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北极地区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与南极地区一样在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北极地区的气候环境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关系到我国经济资源与经济建设、自然环境变迁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地处…  相似文献   

18.
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登义 《自然杂志》2005,27(4):213-217,F0004
自1958年以来,中国科学家和登山家合作,在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地区多次进行科学考察研究,在珠峰的形成历史及其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方面有了可喜的成果.本文着重介绍关于第四纪地壳上升、测量珠峰高程及环境变化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9.
王永炎 《科学通报》1982,27(2):102-102
黄土的微结构是在黄土物质沉积时及沉积后的成土作用过程中形成者.对它的研究,有助于解决黄土成因、黄土工程地质性质等有关的理论与生产问题.我们对陕西、甘肃、青海及新疆等四个省区的十二个黄土剖面不同时代的黄土微结构,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本文是这次工作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约0.85Ma前后黄土高原区季风强度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正堂 《科学通报》1993,38(2):143-143
第四纪气候演化以周期性的冷暖更替为主要特征,在我国黄土区则表现为黄土堆积与土壤发育的更迭。黄土高原地处东亚季风区,多数学者认为,其古环境的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古季风强度变化的控制。研究东亚季风的演变是深入认识该区古环境、乃致全球变化的关键之一。但迄今对黄土记录的古季风演化的研究至少还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对古土壤研究的不足,限制了对古季风演化趋势的认识。过去的古土壤研究侧重于离石黄土以上部分,而午城黄土中的古土壤研究甚少;第二,目前对黄土区古气候代指标的研究仍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