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应用控制理论与方法分析消费、储蓄、工资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此模型,可以确定合理的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关系,为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旅游消费作为一种享受型生活,并不是在什么收入下都可以从消费心理变成消费行为的。它必须要收入达到了在“消费--储蓄”曲线上消费曲线与储蓄曲线的交点以后,即收入水平达到小康以后。  相似文献   

3.
人口红利是人口转变的特定阶段形成的,即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的阶段;通过对重庆市从1997-2011年间的人口储蓄余额和国内生产总值、少儿抚养系数、老年抚养系数的数据分析,得出后3个因素对人口储蓄水平的影响,进而分析得出重庆市人口红利也即人口年龄结构是造成储蓄水平波动和变化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993-2006年期间,我国一年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与利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得出了与经济界传统认识相背离的结论:储蓄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并非十分清晰.事实上,利率变动对储蓄的影响可能甚微.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与消费状况的分析,阐明了启动经济不能只寄希望于增加消费信贷和减少储蓄,而要在调节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失衡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货紧缩与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宏观经济的一个显特点,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居民储蓄存款却呈持续上升趋势。本从分析造成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的原因及储蓄向投资和消费转化的障碍入手,探讨了如何综合运用各种金融调控机制和手段来实现储蓄向投资和消费的有效转化,从而保持宏观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旋 《海峡科学》2009,(2):27-30
运用预防性储蓄理论和缓冲存货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储蓄率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建立消费模型,证明我国消费行为存在“过度敏感”现象,并对这些实证结果做出解释。实证结果更好地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存在“预防性储蓄”的动机,这也印证了建设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8.
谈我国储蓄投资的转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且高储蓄率主要是由居民储蓄构成的,如何把居民储蓄转化为有效的投资,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储蓄-投资转化的特点和困难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居民储蓄、消费行为及其效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34(11):1545-1548
考察了影响居民储蓄、消费行为的几个因素,例如收入、价格、利率、偏好率,分析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然后将效用理论引入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不确定性心理增强时,近期消费意味着效用的损失,导致居民注重储蓄而不是消费,居民的消费不足,是经济发展和再生顺利进行了一个主要障碍,在改革各种收入分配制度的同时,应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保障制度及制定一系列能积极引导居民扩大消费的政策,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及其采用的方法,对指导我国现实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利用预防性储蓄的理论框架,论述了影响我国居民预期支出不确定的因素。从实证的角度用Eviews软件对上海市1997-2005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期随机优化的个人财务计划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个人储蓄、消费特点,建立了个人财务计划多期随机优化模型.进一步以我国经济环境为依托,考虑未来各种资产收益、工资变动以及未来支付的不确定性,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构建情景树来反映未来经济环境,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工资收入、物价水平以及未来各种资产收益进行估计,并根据个人消费偏好、退休计划不同,在保证基本消费、教育支出和实现长期目标在退休之后有保障的收入,同时满足个人的消费欲望的情况下,给出了个人最优储蓄、消费和贷款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居民有效需求却存在不足,消费水平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文章试图利用1990年到2004年的各相关数据,借助消费函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我国消费的各因素。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居民消费水平L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Y以及人均储蓄存款S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就是:L=-11.498P 0.587Y-0.158S据此结论,笔者提出了三点提高我国消费水平的政策建议:㈠维持物价稳定,稳定消费预期。㈡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消费意愿。㈢发展资本市场及拓展投资渠道,消化居民高额储蓄。  相似文献   

13.
在回顾国内外对储蓄分流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居民储蓄变动的趋势,通过对我国居民储蓄分流效应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强化居民储蓄分流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储蓄业务中存在的储蓄所布局不合理,揽储任务重,储蓄代办员思想业务素质低等问题,提出了坚持确有原则设置储蓄网点,设立“流动储蓄所”强化人员素质教育和加强金融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长英 《山东科学》1997,10(2):56-59
本文利用变点分析方法,对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序列作了统计分析,并讨论了影响居民储蓄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当货币储蓄的未来实际收益为随机变量时的消费者行为。首先引进了“囤积行为”的概念,并分析了囤积与储蓄的异同点。其次讨论了在储蓄总量给定时消费者在货币储蓄与实物囤积之间的合理选择,分析了具有各种类型效用函数的消费者的最佳储蓄策略,以及未来风险和风险厌恶程度对最佳储蓄策略的影响。然后研究了初始财富给定时消费者的合理行为及其变化。最后则用上述理论成果解释了我国在1988年出现“抢购”潮的原因,以及  相似文献   

17.
在探讨财政赤字与国民储蓄的理论关系及中国国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在6变量系统内检验1978--2008年中国财政赤字与国民储蓄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财政赤字、国民储蓄、实际GDP、实际利率、CPI和人口结构指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并存在从财政赤字、实际利率、CPI和人口结构指标到国民储蓄的Granger因果关系。随着财政赤字增加、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和CPI水平提高,国民储蓄减少;随着实际GDP增加、就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国民储蓄增加。这为重新估计中国财政政策及中国人口结构变动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也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国民储蓄变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运用微观经济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个消费与储蓄的理论模型,此模型对中低收入者既可以使其在现阶段生活得舒服便利,又可以消除未来的种种风险,让有限的收入发挥最大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居民储蓄模型的研究采用了Log—Lin模型,引进了多个虚拟变量,并在所分析数据的选择上摒弃了年度数据而采用了1994—2002年的季度数据,分析了近几年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得到如下结论:收入水平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较大且正相关;名义利率与居民储蓄负相关,实际利率与居民储蓄正相关;股票市场价值与居民储蓄无关。  相似文献   

20.
以我国1978 -2009年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储蓄数据为样本,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各收入水平下的边际储蓄倾向进行估计.实证结果表明,边际储蓄倾向递增规律在我国城乡居民储蓄行为中也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