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石珍 《科技信息》2010,(28):96-97
近十几年来,"网络红人"热热闹闹地拔地而起,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一大文化生态现象。本文从"网络红人"现象分析了网络时代下的受众心理,并阐述了"网络红人"现象折射出来的一些消极受众心理对当前的大众传播文化构建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世界各民族给相同的数字赋予了不同文化含义,体现了其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本文从神话传说和宗教观念方面来揭示数字"三"所代表的文化含义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知识,探讨了远古神话中有关于数字"三"的内容,另外也从现代宗教的角度分析了数字"三"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容,分别叙述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以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三"所蕴含的宗教思想,从而揭示出不同文化形式中数字内涵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考移民"已经成为挑战我国高考政策公正性和社会正义信仰的严重社会问题,当前"高考移民"有三个动向,并对"高考移民"现象进行政策分析,警示"高考移民"现象导致的"公正"信仰危机,同时提出政策矫正方案。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后移民时期”重大社会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诠释三峡库区"后移民时期"、"社会心态环境脆弱"、"产业空虚化综合症"和"移民利益群体"等概念基础上,描述了研究后移民时期三峡库区重大社会问题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李晓娜 《科技资讯》2009,(29):241-241
设计的本质任务是服务人们的生活,是以人为根本目标的,因此不能忽视人的心理需求。"趣"文化作为当今趣味类产品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的概括,在设计领域运用极其广泛。本文就"趣"文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阐述,并对应用"趣"文化的产品设计进行分析,总结其设计的特点和设计方法,分别从设计思维、造型语意、材料和色彩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论证了"趣"文化设计对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行善唯亲"还是"争夺仁德"中国社会的慈善事业,面临着从文化的消极影响到社会机制困境等方面的重重障碍。  相似文献   

7.
移民补偿方式是长期困扰我国水电工程移民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当前施行的"开发性补偿"移民政策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该政策在移民补偿标准、补偿范围和补偿数额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投资性补偿"的提出借鉴了经济学中的价值转移理论,将移民补偿分为"长期补偿"、"安置补偿费入股"和"土地使用权入股"三个阶段,该机制更能适应我国的国情,并有利于逐步实现水库移民和库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利用三峡地区强大的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既有助于实现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又有助于维护和促进库区生态的良性发展。而要真正构建"文化三峡",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就必须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按照文化的规律办文化的事情。这就亟待构建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立足于中长期的文化管理体制,注重对文化生态的培育与呵护,在培育文化产业的同时警惕文化大跃进,避免陷入文化GDP陷阱。  相似文献   

9.
"不是我说你"是现代汉语中一类特殊语用标记语,其中的谓语动词"说"和宾语"你"有着相互制约关系。"不是我说你"在句中一般有句首、句中和句末三种位置,其语义不能简单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它的语用功能主要有提示、显现、强化和委婉。"不是我说你"语用标记语的形成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生态移民后,由于环境发生改变,移民将产生相应的环境感知,而环境感知将会影响移民的环境适应程度。本研究通过参与式评估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生态移民所处的生产、生活、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探析了移民在环境变迁过程中的环境感知特性及其规律。研究表明:搬迁之初,移民呈现出对迁入地生产环境感知最为敏感,维持基本生计、增加收入成为移民首要考虑的问题。随着搬迁时间的增长,移民对迁入地生活环境感知程度增强,相对于生产及文化环境而言,移民对迁入地生活环境中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更为关注。随着时间进一步推移,移民对民俗宗教、文娱设施、邻里关系等文化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相似文献   

11.
随着稻作农业的发展和社会日益进步,广南壮族先民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但由于妇女作为劳动支柱及其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的重要地位没有减弱,从而导致“歌圩”、入赘婚姻、“哭嫁”及“不落夫家”等各种维护母权制习俗的长期存在,并使尊母心理形成定势;其崇拜的地母女神也在不断丰富的稻作文化中具象为教人耕田种地的“乘象仙女”,进而逐步形成了独具边疆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12.
社会适应是人类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刑释青少年(刑满释放的青少年)作为青少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有效适应社会面临更多困难.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影响刑释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因素,探讨促进其主动适应社会的心理韧性提升策略,对于刑释青少年的社会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晖 《科技信息》2008,(16):56-56
在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的发展中,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的作用,是一个大的艺术研究课题。过去我们一向对于油画受着中国社会变革形势的制约这个它律性问题都予重视;相形之下,对于民族文化以下这个方面(也可以看作艺术的它律性方面之一)却比较忽视一些。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在中西绘画比较方面注意有所学习,但是把问题提到文化心理特片这个更宽层次上面来却很晚才注意到。中国油画家还必须在前者的基础上融会东方文化审美意识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关注当代社会和人的生命价值,这样才能全面深入地研究和体验这门传统绘画艺术并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包含着民主政治的一些元素,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儒家的终极理想与民主政治并不矛盾。儒家参与政治和影响政治决策的作为近乎于公民社会的政治社团的功能,儒家对合理的社会秩序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民主社会的公正与和谐诉求。民主政治的发展可以儒家文化的开放性为切入口,以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人格平等和参与平等为基础,“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和发掘儒家文化的价值功能,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5.
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的一种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至今仍在使用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不仅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风貌,而且在字里行间影缩着历史的瞬间。男性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地位在汉字构意中有较明显的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姓”、“男”、“夫”、“父”、“君”、“士”、“祖”等字形构意,结合民俗史料,探讨古代男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变迁及其在生产、家庭婚姻生活、政治领域、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地位状况,试图让人们能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男子社会生存状态,从文字中挖掘出更多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提升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论的社会整体观点,是理解“和谐社会”的一个视角。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处于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这需要党转变执政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整合能力。通过有效的社会整合以协调社会冲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合力,是党保持其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赋予了社会组织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责,但由于社会组织功能还比较薄弱,没有充分发挥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致使社会组织出现错位。如何复位,应从"社会"和"系统"关系视角,运用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理论来解读社会组织的功能,以形成客观、公正、合理的社会组织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著作中直接提到"文化"一词的地方并不很多,但是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思想。在马克思的时代,文化概念正在走向独立自足的过程中:一方面,前面有从康德、赫尔德到黑格尔开始创建的文化哲学,日益偏向从精神层面来阐释文化;另一方面,19世纪人类学把它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体特征,而与文明互释。马克思言及文化多在后一人类学意义上使用该词,反之对只注重精神世界的"文化史"颇有微词。文化以它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内涵,本身也是社会存在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是上层建筑,同样也是基础结构,这应是马克思文化思想留给我们最意味深长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由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文化价值观也千姿百态。随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变迁,价值观念也必将随之改变。无论是延续至今的非洲女性割礼,还是已经销声匿迹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缠足,从某种程度上说都属于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的“阉割”。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世纪80年代,台湾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中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台湾社会的主体,其身份地位的提高也带来文化领域话语权的提升。大众媒介作为现代大众文化,也在日渐靠近中产阶级的消费兴趣和文化指向。运用"内容分析法"及"话语分析"的整合性观点,针对台湾《天下》杂志2010—2013年共80多期封面故事,分析其内容意涵和表达模式。观察发现,由《天下》杂志文本内容可看出中产阶级身份特征和社会态度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