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胡忠青 《科技信息》2010,(8):151-151
纳丁·戈迪默的小说《我儿子的故事》讲述一个和睦的黑人家庭在种族隔离制度和父权制下走向解体的悲剧故事。本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转变揭示黑人女性在父权社会的生存困境及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基姆>作为经典作品,一度因为意识形态的强烈倾向性解读而风光大减.本文意在借助对他者概念的重新解读,剖析基姆等人形象的当下意蕴.并进一步结合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语境,挖掘<基姆>的当代文化启示:对话、交流、共赢.  相似文献   

3.
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女性主义经历了生态的转向,生态女性主义者已整合出了一套新的理论框架同时批判对于人类的征服和对于自然的征服,也就是将自然纳入到了已经扩展了的女性主义分析体系中,成为性别、阶级和种族之外的第四个受到关注的范畴。生态女性主义对于身份的论述,极大的完善了我们对于统治与征服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拉康的他者理论将"自我"归结为"他者",自我身份的认同形成于自我对他者的认识过程。作为文化符号转化的翻译活动,他者文化成为我族文化一种想象的投射,翻译过程的文化解读与诠释就成了以我者为中心为实现自我文化认同的主观能动性行为。他者的现身使得文化的解读与诠释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状态:文化接近、文化操作和文化融合。在我者与他者的重叠共识中,文化意识的交融不断加强,自我文化可以形成反思历史和现实的新动力,文化的解读便会踏上以"他者"之石、琢"我者"之玉的征途。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社会流动的加快,移民和移民社会已经普遍存在。作为人类生活共同体的一种类型,移民社会特有的内涵及其多样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对现存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政策和社会和谐提出了挑战。因此,研究移民、移民社会问题,构建移民社会学理论体系,开创社会学的新兴分支学科,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6.
女性是被男权主流社会边缘化了的“他者”。作为失语的“他者”,女性寻求真我成长的过程注定是辗转曲折的。而男权社会强大的话语权消解了女性追求自我的努力。女性的成长实际上是主流社会对其收煽的过程。从“我者”与“他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佛洛斯河磨房》中女主人公玛姬在父权社会中寻找身份之旅失败的强大社会根源:在父权社会语境中.玛姬是被“他者化”了的客体,注定无法实现自己所期待的身份,回归自然才是女性自我的真正归属。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观点出发,将主人公玛丽放在"他者"的立场,从三个方面来解读《野草在歌唱》:玛丽是非洲大陆的流放者,殖民地社会的迷失者;玛丽是男性的依附者,父权制社会的屈从者;玛丽是他人眼中的疯癫者,种族隔离制度下社会的牺牲者,进而揭露了造成玛丽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8.
城镇住房政策不仅与城镇居民密切相关,也影响到乡城移民(1)这一日益庞大且日渐稳定的群体。住房政策不仅影响着乡城移民的住房获得,而且也影响着居住空间,而住房获得和居住空间与社会融合息息相关。首先回顾我国城镇住房政策经历近70年的演变对乡城移民住房获得与居住分异的影响,并梳理了国外移民住房政策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制定相关住房政策的建议,以期对促进我国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合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关于"写文化"的方法自觉,给文学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研究带来重要的启迪。文章以三个研究案例的故事,说明人类学的写作概念旨在全面和整体性地把握一种文化,对于传统的文学写作和历史写作概念起到一种拓展和补充的作用。人类学在文化表现上强调多元的、互动的复杂视点,捕捉族群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这就解构了以往的权力话语和精英写作的单一性和绝对合法性,预示着文化价值观的更新所带来的再经典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国武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为了能与“国际接轨”,越来越西化,越来越丢失“民族性”的标志而趋向“他者化”的问题,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的基础上,运用后殖民理论中关于“他者”与“自我”的思想对此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完全站在迎合西方人对民族体育欣赏口味的立场上来展示武术,分明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他者化”,这是应该加以警惕的;武术的发展其主体意识不可丢失,当下及未来的武术国际化传播与国内的发展改革还须重新围绕“民族特色”这个关键点来展开,即从“他者”走向“自我”的回归.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间应该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自我与他者不是一个征服与对抗的关系,而是一个主体与主体、相互借鉴塑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将"域"的概念引入到非自愿移民风险控制理论当中,试图对建设项目征地中的利益相关者关系进行系统化研究,以此实现移民社会风险控制的目标:在不同的移民阶段,"域"的形式是不确定的,"域"的主体不同,指向也不同,从而导致社会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也发生变化。因此,必须从"域"的变化形式出发,才能掌握各种情况下的移民社会风险,并且实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2.
大规模教育考试控制社会流动功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应用资料整理和调查分析研究方法,以中国古代和当代大规模教育考试控制社会流动的功能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社会成员在考试控制影响下实现社会地位向上流动和水平流动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结论是:大规模教育考试从古至今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均发挥着促进社会流动、调控社会流动的重要功能;对于规范社会各类人才社会流动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人才合理配置有不可低估的社会宏观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回顾,对影响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作了简要的述评,并得出5个方面的结论:第一,户籍制度是决定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最为关键的结构性因素,从根本上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第二,教育安置方式不仅影响流动儿童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且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文化适应,并最终影响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第三,家庭的经济能力、父母的教育能力等都会影响到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第四,社区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促进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合不仅要依托城市社区,还要重新发现社区;第五,流动儿童是可塑性非常强的群体,我们需要挖掘流动儿童的积极能量。  相似文献   

14.
终身体育思想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契合的基础,资源整合性互补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契合的推动力,社区体育本土化是契合剂。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的特征和主要活动,分析了它对欧盟社会一体化的作用,认为欧洲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一部分,通过政策促进和组织交流项目等方式为欧洲青年创建互动平台,促进了欧盟社会资本和社会认同的发展,尽管目前对欧洲社会一体化的影响尚未成气候但发展空间很大。  相似文献   

16.
生态移民后,由于环境发生改变,移民将产生相应的环境感知,而环境感知将会影响移民的环境适应程度。本研究通过参与式评估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生态移民所处的生产、生活、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探析了移民在环境变迁过程中的环境感知特性及其规律。研究表明:搬迁之初,移民呈现出对迁入地生产环境感知最为敏感,维持基本生计、增加收入成为移民首要考虑的问题。随着搬迁时间的增长,移民对迁入地生活环境感知程度增强,相对于生产及文化环境而言,移民对迁入地生活环境中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更为关注。随着时间进一步推移,移民对民俗宗教、文娱设施、邻里关系等文化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大量移民和流动人口的产生,给我国西部地区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要不断加强西部地区移民及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进而促进西部地区民族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8.
宗教思想和宗教力量渗透于美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在社会整合运行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研究美国宗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以《圣经》为基础构建美国自由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宗教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多元的宗教能够为美国大众提供共同的理想。三是宗教能够维护伦理、抵制邪恶,发挥着道德规范的软力量;四是宗教作为社会的净化剂,解决美国社会的各种问题,从整体上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向前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经济的发展水平、特殊的政治环境、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当前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分化。为解决民族地区的这些社会问题.需要进行社会整合,其中以人为本是前提,制度创新是起点,利益整合是基础,增量民主是核心,意识形态是工具,道德重构是关键,法律规制是趋向。  相似文献   

20.
对重庆市主城区1 032名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其结果表明: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合面临诸多因素的影响,表现为社会融合层面受二元户籍制度及其相关配套制度等制度性因素和政府、市民、农民工所在企业、第三方组织等非制度性因素的影响,经济融合层面受农民工就业状况、收入与福利状况、家庭负担与维系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文化及心理融合层面受农民工文化特质及其对城市生活的心理适应与认同等因素的影响。为了促进城市农民工社会融合,必须改革户籍制度及相关配套制度,消除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制度障碍;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民工与市民的沟通,促进其和谐相处;重视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其融入城市的基本劳动技能;加强社区管理,以社区融合推动社会融合;增强第三方组织介入积极性,拓展农民工就业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