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面罩唱法"是歌唱时的一种感觉,是国际声乐界最流行最科学的一种歌唱发声方法。根据我国民族女高音的发声特点,将"面罩唱法"运用到民族女高音的演唱中去,使演唱者获得集中、明亮、既有金属性又有穿透力的声音,真正做到"面罩唱法"洋为中用,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族声乐艺术具有“重字”的传统,演唱时要充分展现字的表现力,对歌唱咬字吐字发声技巧的美学追求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在演唱实践中,要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上,力求咬字准确、吐字清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保持发声清晰性、共鸣性与连贯性的统一,同时根据歌曲表演的情境,采用一些字的特殊的表现技巧,来展现民族声乐“字”的韵味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声乐艺术应逐步形成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音乐风格的有民族代表性的歌唱流派--"中国唱法"."中国唱法"应是融洋贯中的结果,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语言和民族气质的特点,根据各剧种、曲种、歌种的不同唱法、音乐风味的个性与共性之不同表现因素,与"美声唱法"中的科学发声方法和有关演唱技巧规范进行有机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民族唱法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带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的演唱方法;从狭义上来看,是指能以自然、质朴、开朗明亮和流畅的歌唱,充分表达本民族审美观、欣赏心理、精神气质及风格特色的一种歌唱手段.它既是从戏曲、曲艺、民歌这些民族传统唱法中提炼和继承下来的,同时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优秀的成果.民族唱法从技法上来讲,特别强调‘春歇者必先调其气’,“气者,音之响也”,要求声音“沉于底,贯于顶”,重视“字正腔国”.在表演时,运用口、限、身、怎步五功的技法从而达到圆、甜、脆、水、美的声音以表达自…  相似文献   

5.
王鸣  刘鹏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2):128-129
受地域和语言的影响,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在发声效果和演唱风格上差异较大,各成流派,但三者之间在歌唱技巧和方法上却有着互为补充的较大潜力。在课堂训练和演唱实践中,我们可以充分借鉴三种唱法的共通性和互补性,使其融会贯通,在不限于某一种唱法的基础上,演唱不同地域、不同语种、不同风格的歌曲,进一步提高歌唱艺术的综合素质及演唱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国唱法”在继承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演唱技巧的同时,借鉴吸收和融汇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以丰富多彩的语言韵律为格调,通过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运用真假结合、混声唱法、在发音、发声、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训练,从而使学生在时达到艺术与技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林琛  刘才喜 《科技资讯》2012,(2):249-249
任何歌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研究唱法,这是人类对知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认识过程。中国民族唱法之源在戏曲,戏曲声乐的方法和技巧绝不逊色于西洋传统唱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认真发展加以整理和总结。我们不能从审美趣味上去评论某种唱法的科学性。但唱法本身是可能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的。为什么有些人认为美声唱法科学、民族唱法不科学,而要在民族唱法中来个"洋为中用"?如同现在有些人说要唱好流行歌必先学好西洋传统唱法的论点同出一辙,这同样是错误的观点。中国的民族唱法是中国人的骄傲,如同国画艺术那样,甚至值得外国人来个"中为洋用"。民族唱法的"洋为中用"本身就是值得反思的。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我国声乐艺术在原有的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划分的基础上,出现了艺术歌曲流行化、流行歌曲艺术化、民族唱法美声化和美声演唱民族化的新趋势,这给我国声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认为:正视现状,破除瓶颈,解放思想,树立演唱方法为演唱作品服务的思想,技术服从艺术;打牢声乐演唱的基础,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中国唱法是基础;要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掌握不同风格作品的演唱技巧;勤于思考,刻苦学习,努力将自己塑造成能够适应新形势、演唱技能全面、优秀的"跨界"歌手。  相似文献   

9.
从气息、吐字、声带、共鸣的运用等六个方面 ,就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作一比较。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是相通的 ,要求基本一致 ,我们既要发扬民族传统唱法 ,又要借鉴西洋唱法 ,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丁宇希 《科技信息》2008,(13):179-17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民族声乐理论经历了重要的历史阶段,民族声乐艺术结合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当代科学角度.诠释传统声乐理论.认识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与运动机能,借鉴其他民族声乐演唱理论与技术,逐步从理论上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更加具备了现代学科意义与价值。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国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抒发真挚情感、传扬美德与理想、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重要音乐形式。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振兴传统民族声乐,如何让现代民族声乐更好地吸收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民族声乐中的文化精髓与科学元素来发展,如何处理好“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声乐共同协调发展,这是一个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张斌 《科技资讯》2007,(7):184-185
“声情并茂”一直是歌唱者追求的目标,但现在大多数学声乐的学生都只注重发声方面的学习而忽略了歌曲的艺术处理,从而出现了行话中“歌唱匠人”、“发声机器”等说法。本论文从三个方面阐述歌曲的艺术处理过程,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声乐作品,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斌 《科技咨询导报》2007,(10):170-171
“声情并茂”一直是歌唱者追求的目标,但现在大多数学声乐的学生都只注重发声方面的学习而忽略了歌曲的艺术处理,从而出现了行话中“歌唱匠人”、“发声机器”等说法。本论文从三个方面阐述歌曲的艺术处理过程,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声乐作品,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  相似文献   

13.
颜广秋 《科技信息》2009,(24):238-239
范唱即示范演唱,是声乐训练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范唱是通过教师运用正确科学的发声演唱方法,结合歌唱发声技术动作演示和演唱表现展示的教学示范行为,向学生提供直观的教学演唱提示。通过范唱,供学生学习,起示范性作用。教师可以进行正、误两种类型的技能技巧方法演示,通过对比演示活动,让学生更直观的弄清、弄懂歌唱技术要领,也可以通过实际歌唱发声艺术效果的演示,实施作品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的展示,向学生直观地传授声乐演唱技艺。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遗产丰富,它是一种根植于本民族土壤、充满着浓郁泥土芳香与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它风格多样,具有强烈且独特的民族特色,是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民间歌曲唱法、说唱唱法、戏曲唱法和民族新歌歌唱等四种系统唱法的总称。作为一名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者,必须先正确认识并了解及掌握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本文仅从演唱风格的多元化、风格的共同特征、演唱的特点三个角度出发,对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进行浅显的讨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歌唱艺术是指演唱者对属于一度创作的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形式。其中包括"演"和"唱"两部分内容,即运用歌声技巧和形体表演技巧体现作品的主题。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学习声乐演唱的过程中,现在许多声乐演员和正在学习声乐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歌唱声音部分,在声音上精益求精,力求通过科学的演唱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声音表现力和自己的演唱水平,而不重视对歌唱艺术中形体表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声乐作为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特殊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代替的。学习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了解以及弄清它们之间的异同,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声乐的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民族唱法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歌唱家,如"彭丽媛、吴碧霞、蒋大为、吕继宏等,它们在演唱上融合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优点,尤其是吴碧霞,她的演唱同时具有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的特点,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她在两种唱法上的成功,更有力地证明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结合的必要性与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民族歌唱有其自然的特点,在声乐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良好的歌唱语言,重视民族歌唱风格的培养,以充分表现出民族歌唱风格自身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斯坦利氏说过:“学声乐,方法最为重要,如果发音方法有错误,即使用轻声来唱,对嗓子也是有害的。方法正确,只要不超出能力范围,开怀畅唱则是很好的锻炼,对嗓子是有益的”这句话充分地说出了正确、科学的发声训练对于歌唱者是多么重要。这不仅因为只有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够延长艺术家的艺术生命,更持久的演唱;同时也只有运用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够发出美妙的、扣人心弦的声音,使听众与自己的歌声产生共鸣。换而言之,在歌唱中只有把发声器官(声带)、呼吸器官、共鸣胶体、咬字吐字等器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行…  相似文献   

19.
声乐教学中表象及表象能力培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乐艺术不同于其他器乐演奏的表演艺术,它是以人声为乐器,利用人声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又用歌声透过音乐化了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一门音乐艺术,歌唱时“声音位置感觉”、“声音共鸣感觉”“气息控制感觉”“读字感觉”“情绪和情感的感觉”等感觉,抽象、无形、不容易具体地进行说教。运用心理学上的“表象”,把日常生活的各种表象通过联想联系到声乐教学中来,会使抽象的声乐学习变得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为此,本文就表象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表象能力等方面发表自己一点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杜晓峰 《科技信息》2009,(33):I0088-I0088
分析研究上世纪50年代声乐界“土洋”之争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从昔日的“土洋之争”到今天的“民美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与美声这两种唱法从互相排斥、对立到相互借鉴、融合,进一步促进中国民族声乐不断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