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小说一方面要受到真实的历史材料的束缚,另一方面又要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创造高度的艺术真实.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主要采用对历史材料进行提炼加工、合理移植、创造性想象等几种方法,把历史人物成功地转变为艺术形象.简言之,作家必须依据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这一原则对历史事实进行加工和再创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具有历史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鬼的世界向世人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借此抒发孤愤之情.其中,<黄英>一文以菊花糟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亲切、自然的笔触吸引了历代读者.本文将从人物形象、生活细节、社会时代三个方面来体现<黄英>在想象的艺术下所展现给人们的社会真实画卷.  相似文献   

3.
德莱塞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家,他发表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嘉莉妹妹>是一部具有较强思想性和艺术力量的成熟作品,体现了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有机契合.这部作品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来自生活实感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霍达两部作品的比较,引出了《补天裂》的人物形象,将作品中纷繁芜杂的各类人物,提炼、分类出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爱国型、卖国型、转变型。在分类剖析各类型的人物时,尤其突出了作者观照现实,将历史的镜头拉到现实面前,给冰冷、洗炼的历史注入鲜活的生机,在梦与醒之间,让历史回归真实!  相似文献   

5.
毛纶、毛宗岗父子在《三国演义》评点中,提出了对历史小说真实性的具体要求,并在其删改、整理的艺术实践中树立了历史小说虚构的原则。对历史小说虚实问题的认识,毛评本身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这固然受制于作品本身虚实相间的实际状况,但更重要的是与民族文化心理、评者所处时代和自身禀赋,及评点这种文学批评形式有着或隐或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小说艺术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塑造人物的视角艺术也越来越多姿多彩,到了《三国演义》的出现,已呈现出较为成熟的趋势。它虽然从总体上看,是采取视角鸟瞰全书,驾驭总体,但已崭露出外视角与内视角复线并进、交互壁合的态势;而且在内视角运用上,  相似文献   

7.
王志兴 《科技资讯》2009,(9):201-201
自17世纪单簧管问世以来,它宽广的音域,温柔甜美且富有表情的音色及辉煌华丽的技巧,使其成为了最迷人的乐器之一。本文从单簧管的历史出发,介绍了单簧管音乐的发展,并进一步了探讨了单簧管艺术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运用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所引的正史材料,溶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及审美理想,“以虚御实”,通过添枝加叶、移花接木、杂取众记等手法,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典型化处理,使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从而使作品产生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命运、历史与真实——读余华《活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先锋派的一员,余华一直沉湎于对暴力、血腥、死亡的描述,他一直是冷漠、严峻的作家。然而在《活着》中,余华则更多展示了主人公福贵屡遭磨难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的生活经历。叙述中充满了个人“现在”的感受、对历史的消解和对“真实”的理解。《活着》大胆地采用了艺术领域的另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中的重复手段,即在作品中重复死亡。余华的小说从物质世界变成了一种精神现象,认为真实的本质是自己精神的象征,真实存在的只能是精神。这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真实观的悖逆。  相似文献   

10.
郭福平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1):153-154
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一种价值属性,是主体对生活美能动加工的结果,较之客观的生活更精粹,更富有审美价值,因而更切合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艺术美的特性正在于它源于生活美,又高于生活美,是生活真实与艺术假定的统一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名作《到灯塔去》中进行了成功的人物塑造。本文在阐述伍尔夫的人物塑造观的基础上,分析了《到灯塔去》中人物塑造的特色:运用多种心理描写来刻划人物性格,淡化故事情节,但借助外界事件展示人物内心活动。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几年,历史文学作品的创作在我国已经初步繁荣起来,出现了一批把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较好地结合起来的作品,历史小说《李自成》、《曹雪芹》、《戊戌喋血记》,历史剧《王昭君》、《正气歌》、《秦王李世民》等作品,受到了读者和观众的欢迎,人们对这些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与此同时,关于历史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性问题,在学术界重新引起了一些争论,报刊上发表的许多评论,也常常涉及这个问题。为了促进历史文学创作的更加繁荣,本文拟以《三国演义》和郭沫若的历史剧如何处理历史题材问题为例,对历史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问题,作一点研究,谈一些管见。  相似文献   

13.
李小芳 《科技信息》2009,(22):I0227-I0227
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素来为人们所称道,确实是脍炙人口、盛传不衰的一篇佳作,是世界短篇小说宝库中的一只奇葩。这篇小说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功,除了作者令人叹服的心理描写外,主要在于艺术构思的新颖与奇妙。这里,从题材与主题的提炼、情节的开展、性格的刻画、结尾的设计等方面,探寻一下作者在艺术构思上的惨淡经营和匠心所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先锋派的一员,余华一直沉湎于对暴力、血腥、死亡的描述,他一直是冷漠、严峻的作家.然而在<活着>中,余华则更多展示了主人公福贵屡遭磨难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的生活经历.叙述中充满了个人"现在"的感受、对历史的消解和对"真实"的理解.<活着>大胆地采用了艺术领域的另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中的重复手段,即在作品中重复死亡.余华的小说从物质世界变成了一种精神现象,认为真实的本质是自己精神的象征,真实存在的只能是精神,这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真实观的悖逆.  相似文献   

15.
《茶馆》里的人物形象众多,但主次分明。老舍先生成功运用独到的语言艺术,写出了人物,突出了主题,取得极大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6.
17.
《三国演义》对《世说新语》的加工改造,不仅表现在对材料的精心选择上,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三国演义》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虚构创作出更具艺术真实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也是作家满怀激情地感受、体验、领悟从而创造艺术美的心理活动过程。文章从形象思维角度分析鲁迅《野草》创作的心理过程,以利于更好地以审美的眼光欣赏和评价它。  相似文献   

19.
纤维艺术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可是很多人对纤维艺术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并且相当不确切,误认为纤维艺术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个艺术门类,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其实不然,从其发展的历程,特别是它名字的变更和使用的材料、技法来看,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古已有之,而且在改革开发后至今有着持续而蓬勃的发展.本文将对此作一简要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尝试借用拉康的三界理论和欲望的理论对<老人与海>进行解读.论述了拉康理论的三界以及老人作为欲望的主体的欲望的轨迹.即从想象界进入象征界最终欲望回归于真实界.大海,作为真实界的象征.从未出场却又一直在场,表明人类追寻的终极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