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总结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与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在表面麻醉下以透明角膜切口对 4 60例 (5 82只眼 )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摘除术 ,并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 3h及 1d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 0 .5者占 87%、90 .9% ;术后 1周及 1个月视力≥ 1.0者占 2 9%、31%。术前无散光而术后出现散光的 31例 ,但均在+ 1.0D以下。结论 :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与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手术切口小、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短、术后视力恢复快且稳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与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在表面麻醉下以透明角膜切口对460例(582只眼)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摘除术,并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3h及1d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占87%、90.9%;术后1周及1个月视力≥1.0者占29%、31%。术前无散光而术后出现散光的31例,但均在+1.0D以下。结论: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与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手术切口小、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短、术后视力恢复快且稳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白内障超声乳化囊膜破裂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及视力结果.病例为解放军总医院眼科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因老年性白内障实施超声乳化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其中囊膜破裂64眼;囊膜完整164眼.结果表明视力在0.8或以上病例囊膜完整组明显多于囊膜破裂组.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眼压升高、人工晶状体偏位等并发症囊膜破裂组明显高于囊膜完整组.囊膜完整组视力明显好于囊膜破裂组.囊膜破裂组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眼压升高及人工晶状体脱位等并发症比较常见.因此,这些病例应该给予较长时间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00例白内障进行表面麻醉下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麻醉效果,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术后视力。结果:400例表面麻醉成功率为92%,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视力恢复快,病人反应较轻。结论:在熟练掌握超声乳化技术的基础上表面麻醉下超声乳化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对29例(33只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并同时植入低、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术后平均随访(5.1±0.8)月.术后矫正视力≥0.3~0.4,8只眼(24%);≥0.5~0.6;18只眼(55%);≥0.7,7只眼(21%).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高度近视并发白       内障时,选择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低、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史学军 《高等职业教育》2002,11(6):52-53,57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最重要的手段,治疗效果不仅与手术操作直接有关,还与认真周密的护理配合有关,特别昌手术者、护士和患者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7.
车海蓉 《甘肃科技》2016,(22):140-141
研究分析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配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效果。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到高台县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1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给予对照组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配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给予研究组超声乳化配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两组术后1d、30d的视力水平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术后1d、30d视力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08%明显低于对照组16.95%(P0.05)。采用超声乳化配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可明显改善患者视力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8.
对1999年10月至2004年12月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以来,年龄40岁以上的白内障患者1 560例1 620眼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显示:术后1周视力>0.3者1 474眼,占91%,>0.5者1 377眼,占85%,>1.0者243眼,占15%.并发症为后囊膜破裂者占1.91%,前囊膜撕裂者占1.1%,化脓性眼内炎2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老年性白内障是临床常见眼病 ,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目前多采用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植入折叠人工晶体 ,该手术具有切口小 ,手术时间短 ,手术后角膜散光小 ,视力恢复快而稳定 ,并发症少等优点。我院自 1998年 10月至 2 0 0 0年 8月共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与人工晶体植入术 (PHACO +IOL) 40 2例 ,现将术前准备及手术配合的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老年性白内障病人 4 0 2例 ,年龄 55~ 85岁 ,其中男 2 6 0例 ,女 142例 ,手术时间 5~2 0min ,手术效果良好 ,治愈率 10 0 %。其中 145例行局部麻醉 …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28例人工晶状体前膜的形成及原因,治疗及预防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54例白内障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发生人工晶状体前膜28例7.9%,经给活动瞳孔、皮质类固醇激素、环磷酰胺及YAG激光治疗。结果:28例视力恢复至膜形成前,3例下降。结论:不同类型的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其前膜的发生率不同,治疗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白内障的患病原理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的的超声乳化晶体植入的手术、术前准备及其术后护理方法,并对整个超声乳化晶体植入手术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心理护理和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良好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小切口无缝线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 ,对 15 8例 184眼术后病人视力及屈光状态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 7天时 ,SICE组与ECCE组视力及散光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小切口无缝线人工晶体植入术费用低廉 ,在基层实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非球面和球面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选择术前角膜散光1.0~3.0D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5例(70眼),其中非球面(IQToric)组32例(35眼)植入AcrysofIQToricIOL(SN6AT),球面(Toric)组33例(35眼)植入AcrysofToric10L(SN601Yr),术后3月评估2组间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残余散光和轴位旋转,并采用CSV-1000E对比敏感测试仪分别进行明视状态、暗视状态及暗视眩光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检查。结果术后3月非球面组和球面组的裸眼视力分别为LogMAR0.18±0.12和LogMAR0.19±0.12;矫正视力分别为LogMAR0.07±0.09和LogMAR0.08±0.10;残余散光分别为(0.47±0.29)D和(0.54±0.33)D;轴位旋转分别为3.51±1.76度和3.62±1.85度,2组间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球面组在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中高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明显高于球面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QTo.ricIOL和ToricIOL均可有效及安全地矫正白内障患者的术前角膜散光,其中IQToricIOL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更优于Toric10L。  相似文献   

14.
15.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对 4 86例 4 86眼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摘出和人工晶体植入术 结果表明 :术后 1周矫正视力≥ 0 .5者占 80 % ,术后角膜散光绝对平均值为 (0 .86± 1.5 2 )D ,而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内障是重要的致盲眼病。白内障摘除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多数病人的视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然而,仍有部分患者无法通过手术脱残,主要是由于基础眼病、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术后并发症等,其中部分因素能够通过对症处理,使视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但相当大部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低视力。因而术前详细检查、术中熟练操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角膜裂伤缝合白内障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手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60例60眼角膜裂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的患行角膜裂伤缝合白内障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手术。结果:术后随访3—48月,视力<0.312例占2%,0.3—0.425例占41.67%,≥0.523例占38.3%。结论:角膜裂伤缝合白内障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手术治疗角膜裂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6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了62例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结果表明:术后随访矫正视力≥0.5以上者46例,占74.19%;0.1~0.4者14例,占22.58%;<0.1者2例,占3.23%;并发症有瞳孔变形移位18例,占29.03%,后囊混浊6例,占9.67%,较少的为角膜持续水肿、黄斑囊样变性等.瞳孔变形及移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重视术中、术后多个环节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evaluate tear film stability and tear secre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Methods: Twenty-five diabetic cataract patients and 20 age-matched non-diabetic cataract patients as control underwent phacoemulsification. Tear film break-up time (TFBUT), Schirmer I test (SIT), 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 and dry eye symptoms were measured pre- and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Diabetics had a decreased preoperative TFBUT and SIT. TFBUT was reduced on Day 1 and recovered on Day 180 postoperatively in both groups. SIT was increased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but returned to preoperative levels by Day 180 in non-diabetics, whereas it was lower than preoperative level in diabetics. Positive 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 was elevated in both groups, and returned to preoperative levels only in controls. Dry eye symptoms were similar to fluorescein staining in both groups. Conclusion: Tear secretion was reduced in diabetic cataract patients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which worsened dry eye symptoms and predisposed those patients to ocular dam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