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针对Zhishi.me、XLore等现有中文知识图谱对《康熙字典》中词语实体间关系定义不足、覆盖不全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针对《康熙字典》的古汉语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首先通过制定规则,提取出《康熙字典》中的命名实体,并构建命名实体库.然后,结合外部中文知识图谱及词典,构建实体关系库.最后,对所构建的知识图谱进行质量评估和迭代更新,并利用图数据库进行存储和展示.本文利用知识图谱将《康熙字典》中所包含的部首、集、卷、词语间的关系以结构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利于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和使用《康熙字典》中所包含的知识,推动古汉语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前人对叠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叠文字,鲜少针对“三体叠文”这一特殊的文字形式展开研究。和《说文解字》所收录的35个三体叠文相比,《康熙字典》比《说文解字》多收录了82个三体叠文。通过比较《康熙字典》与《说文》中三体叠文的收录情况,集中对《康熙字典》所收录的三体叠文进行研究,三体叠文的结构多为品字形、横纵并列式,其表意方式与构形部件间有密切关系,构形部件不同的意义、引申义使得三体叠文在表义上体现出典型的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3.
《冯婉贞》一文有“急逐弗失”一语,中学语文课本注“失”为“跑掉”,这种解释很值得商榷。《康熙字典》注:“失者,错也,过也”。在其大部“失”字条又引《书泰誓》“时哉,弗可失”。《说文解字注》手部也有“尖、纵也”,“在手而逸去为失”。《康熙字典》所注尤为确当。“失”就是“错失”的意思。这在古书中例证很多。如:  相似文献   

4.
童年的记忆     
肖如 《少儿科技》2008,(Z1):1-2
我第一次认识《康熙字典》线装本时,还是个学龄前的儿童。外祖母自己动手,用硬纸壳编了一套十二生肖卡片,押上韵脚,填上部首,分别要我在这本清朝时编纂的字典里找。然后跟当时一元钱一本的《新华字典》对  相似文献   

5.
《中国音韵学研究》是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它的出版标志着现代音韵学的诞生。但"古音字类表"存在的一些讹夺等现象尚未引起前修时贤的关注。现参照《康熙字典》、《广韵》等辞书,分类列举"古音字类表"的疏漏现象,并以声母表和韵母表中韵字对应的情况稍加说明。  相似文献   

6.
由于收字范围过宽,字形来源过多以及流传时间久远等原因,《康熙字典》所收录的"古文"形体讹混现象很严重。可分为笔划的讹混、偏旁的讹混和整个文字的讹混三类。  相似文献   

7.
吴海兵  王奇  王智  周吉湘 《科技资讯》2006,(32):169-169
本文从文宁和现实案件两个方面对传统用人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正确性进行了探讨,文章从《康熙字典》、《说文》、《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汉字形音义分析字典》等八种工具书对“疑”字的定义中与用人相关的解释入手,运用人本管理的有关理论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疑字进行分析,又通过剖析现实的案例,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不足进行了论证,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用人观,即“疑人试用,用人当疑。”  相似文献   

8.
几十年来部首查字的改良方案很多,程养之先生于《谈谈统一部首查字法》一文仅就《新华字典》、《辞海》(1979年修订本)、《辞源》(修订本)三种部首提出统一的问题,主要是这三部书当今在国内影响很大,有代表性。如果我们把视野扩大,观察几十年来国内外各种人士提出的将近五十种的改良方案(包括只提出方案,未见成书者),我们更觉得统一的必要了。若以《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为度,我们发现改良的方案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减并部首;一类是增加部首。减并部首的如:台湾省高树藩《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194部、《新华字典》189部、  相似文献   

9.
《世界博览》2013,(1):13
电子设备让中国人只懂拼音,不识汉字。写汉字是一种折磨,需要多年的死记硬背,如果不经常练习和使用,很快又会遗忘。这就是德国《南德意志报》对汉字的评价。近日,该报发表文章,提出今天的教育模式和人们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懂汉字如何书写,甚至成为"拼音的奴隶"。"《康熙字典》收录了4.7万个字,但由于现在大部分词由两个字组成,掌握3000个汉字就够了。越多就越容易遗忘,"报纸介绍说:  相似文献   

10.
说“搞”和“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搞”和“干”王展采(一)"搞"是现今我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新起汉字,它的历史不长,许慎《说文》里就没有它。提起"搞"字,谁也没有想到它和"敲"字却有一段亲密关系。《康熙字典》里可以找到"搞"字。(1)丘交切,同敲,横挝也,或作。(2)口到切,音犒...  相似文献   

11.
“癌”字不见于《康熙字典》等传统字书,至1915年才正式出现于《辞源》和《中华大字典》中,谓恶性肿瘤,生于身体内外,凹凸不平,硬固而疼痛。然1979年《辞源》修订时,“癌”字又悄然退出。这大概是因为“癌”字来路不明,既无字书依据,又无文献用例,与《辞源》的修订宗旨──“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①相悖,于是只能作为现代医学用语编入《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也许正是滥觞于此,学术界才忽视了对“癌”字的探源讨流,以致错误地认为,它是一个“日译汉字”,其“字形和词义都是由日本人创造”②…  相似文献   

12.
“柆、拉、啦”三字有无源流关系,在各类语辞书中一般都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康熙字典》和《中华大字典》以前的语文辞书,均未见“啦”字;虽释“柆”和“拉”,但释义不全,且不注释“拉”与“拉”二字的源流关系。现当代通行的语文辞书,一般不收释“柆”字,即使个别辞书(如《汉语大字典》)收释,也仅照引大徐本《说文》有误的释义。现当代通行的语文辞书,虽然都收释了“拉”、“啦”二字,但也不训释二字的源流关系。本文拟利用前修之说,参以拙见,试释“柆”字本义以及考证“柆、拉、啦”三字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3.
■,(nuó)傩之古文,从單从风。單从口口■,会意为戴盔(假头、面具)披甲,全副武装的战士(猎人)齐声呐喊,发动声势浩大的攻势。甲、金文中,單通嘼,嘼又作■。單不仅是远古狩猎及部落战争信息的储存,还表达着源自狩猎舞,一直流传至今的傩文化的特点。單与風合成"■",更显傩仪声势浩大,所向披靡驱疫鬼的威势。《说文》解單,失之偏颇;《康熙字典》否定为傩之古文,却未正面注音、释义,留下学术的尴尬和难免的误导。  相似文献   

14.
<正>(“)从氵从(?),共七笔,本是个常用字符,笔者查阅了所能查到的各类字书,未见有关字书视“(?)”为一个有正式资格的字符而编入字、词典里.如《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等收字最富的大型字书(包括其《补遗》),均未收入.但“(?)”又实实在在存在于现代高频用字“梁、粱”里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容庚先生等几位文字学家曾提及 “(?)”.可是从整个辞书收字的实际来鉴,“(?)”之客观存在并未得到正式承认,其读音也就无从查起了.如果常用字符“(?)”及其读音都能确定,这对于汉字编码,电脑打字,排版制作及其他字库的建立都有利.本文试从“(?)” 的字形与读音二方面提出粗浅看法,并以此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5.
俞耕耘  Emily 《世界博览》2023,(14):37-41
<正>对于阅读,最好的态度是润物细无声,全在于“熏冶”二字。把读书当成平常事,视为需求和习惯,最为自然。就像没人会特地标榜说,“哎呦您真厉害,今天竟然吃饭睡觉了”。回想我的阅读,竟是从字典开始。还不认字时,我喜欢专挑字典里的生僻字,把它们写在田字格里。上了小学,姥爷有本《康熙字典》,附录里收有历代帝王的改元年号,不明所以,我就爱记这些。最早接触的东西也就形成了情结,  相似文献   

16.
狈与猫     
狈依照《新华字典》里的解释:“狈是传说中的一种兽。”现行本《辞海》“狼狈”条的解释:“按:旧说,狼狈两兽名,狈前腿绝短,每行必驾两狼,失狼则不能动。”以上字典、辞书的解释是否准确,大自然中有没有狈这种动物呢?狼和狈是“两兽名”吗?《康熙字典》中“狈”字的解释是:“狈,兽名,狼属也。生子或欠一足二足者。相附而行,离则颠。”这种解释比较合乎科学道理:第一,狈并非传说中的兽,自然界里有狈;第二,狈就是狼生下的畸形后代,一条腿或两条腿发育不全,走起路来要趴在健全的狼身上。一离开,就要跌倒。  相似文献   

17.
孝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先秦典籍,把《孝经》与《诗经》、《春秋左氏传》、《论语》、《孟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礼记》、《周易》、《中庸》、《大学》、《尚书》、《墨子》、《管子》等上古文献进行了比较,参考明代以来学者的观点,从孝道的角度辨析了《孝经》的历史地位,认为这些文献共同构建了早期的孝文化。  相似文献   

18.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大量地引用了《释名》作为例证。《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在引用《释名》时出现了一些失误。致误原因主要是不明白《释名》的声训性质。《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是成功引用《释名》的典范,它充分认识到了《释名》的声训性质,多方面挖掘了《释名》的价值。因此,《释名》的声训性质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9.
试论《红楼梦》与《金瓶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和《红楼梦》与《金瓶梅》的比较 ,多方面阐述了《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红楼梦》对《金瓶梅》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西汉传世文献语料的选择问题,归纳出研究所用的语料主要有:西汉早期的《新书》《新语》《淮南子》《春秋繁露》和《史记》,西汉中晚期的《盐铁论》《新序》《说苑》和《列女传》。还对版本的真伪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