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余容平 《南昌高专学报》2012,27(1):163-164,168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影响福州市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显性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了解福州高职院校在校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发现其中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对湖南省7所高职院校的高职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发现,目前湖南高职女生对体育的认知度较高,但是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趋于淡化; 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欠缺,体育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在教学内容上仍然重竞技运动,娱乐、健身性项目的比重有待增加;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有待提高.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和高职女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项目、场地等几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建议,为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林庆 《科技信息》2013,(12):230-230
针对南通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设计调查问卷。本文通过数据整理对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学校体育管理方面提出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建议,为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广州市六所高职院校570名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动机"等问题的问卷调查.经数理统计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处理,其中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是三次以上为21.05%、一到两次者为58.62%、没有参与体育锻炼者为20.32%.就如何加强女生体育锻炼行为,提高女生身体素质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在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问题,并提出了加速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问卷调查法调查分析了苏州地区8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以及不同运动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以及运动对其影响,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实施体育心理疗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高职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时间与空间、锻炼项目的选择、影响学生锻炼以及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缺乏体育运动。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依次为缺乏运动场地、没有锻炼的同伴、没有掌握锻炼的方法。女生认为宿舍体育锻炼氛围是影响自己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而男生则认为是受班级和校园体育锻炼氛围的影响。提出成立体育生活方式教育中心、健康干预措施、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和社区体育发展的建设以及建立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跟踪监测系统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徐慧媛 《科技资讯》2010,(16):229-229
本文从在杭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户外休闲运动的认知、价值取向、项目参与现状和户外休闲运动消费等几个方面来调查并分析在杭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户外休闲运动的基本情况,得出在杭高职院校开展户外休闲运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高校在开展户外休闲运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体育参与程度、体育锻炼频度、体育锻炼负荷等不同体育参与行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心理测量法(SCL-90)对大连市高校的421大学生的体育参与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常性的有规律地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在经常性参与体育锻炼的前提下,保持一定频度(每周3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方式更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在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的锻炼负荷对心理健康状况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多数大学生都喜欢体育并能够按照一定的体育锻炼方法进行体育锻炼,对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增强体质,改善机体机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一部分大学生(30.1%)参加体育活动是“没有方法”的,缺乏科学性;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不能保证体育锻炼的效果.以此提出三点对策:普及体育锻炼知识,倡导科学体育锻炼;改革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创建积极的体育锻炼环境和重视过程评价.  相似文献   

12.
地图投影是地图的数学法则之一,了解地图投影中变形的分布规律对正确选择和使用地图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正轴方位投影的简易绘制方法,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推演出方位投影的变形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分析法等,研究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部分大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不重视体育锻炼是部分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应改善体育教学,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加体育锻炼知识,引导积极投身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与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初中学生在自尊水平、目标取向、久坐行为时间与体质健康指标的差异性,为开发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方案和心理辅导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200名中学男生为研究对象(100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100名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借助罗森博格的自尊量表及杜达和怀特海德完成的目标取向量表,对学生的久坐行为和身体素质进行测量.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积极锻炼组与不积极锻炼组学生在自尊(t=9.43,p0.05)、目标取向(t=6.85,p0.05)、自我取向(t=1.80,p0.05)、平时久坐(t=18.50,p0.05)、周末久坐(t=21.47,p0.05)、肌肉力量(t=5.19,p0.05)、肌肉耐力(t=7.03,p0.05)、心肺功能(t=3.50,p0.05)、柔韧(t=4.10,p0.05)、体质量(t=3.93,p0.05)方面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有更高的自尊表现与目标取向,不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表现出较低的自尊和较高的目标取向水平,其久坐时间明显较长,体质健康水平指标也低于积极参与锻炼的中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对于促进学生自尊水平、目标取向和改善体质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企业单位职工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工体育是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组成之一,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重庆市企业单位职工体育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探寻西部地区企业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16.
早操是课外体育锻炼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然而,现行的高校早操制度已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了。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新余高专女生近年来参加体育锻炼状况,对该校女生体育锻炼状况进行了调查。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影响该校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及值得重视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及年龄段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体育锻炼参加率和体育人口比例偏低,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太忙没有时间、缺乏场地器材、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缺乏组织指导和没毅力怕吃苦等;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以散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和长跑为主,形式主要是与朋友一道、单独活动和与家庭成员一起,地点多在学校的体育场馆、马路和空地,时间段大多在傍晚;高校教师参加锻炼的主要动机、项目、形式、地点和时间段以及部分制约因素的人数比例在各年龄段上呈较为明显的特征。从宣传教育、组织指导、经费投入、场馆开放、开展活动和教师主动等方面为促成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2):123-128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007年和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进行分析,然后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对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经常性体育锻炼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促进我国城乡居民经常性体育锻炼的策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经常性体育锻炼行为受多重因素影响,造成不经常性体育锻炼行为或促进经常性锻炼都是多重因子叠加作用结果,改善我国城乡居民经常性体育锻炼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从促进经常性锻炼行为的因子出发,实现经常性体育锻炼正向发展因子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4次群众体育调查活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参加体育锻炼的总人数逐渐增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占有比例逐步上升;高中生与研究生经常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总人数比例较大,大学生比例下滑;已婚者和有职业的占有比例高于未婚者和无业者;参与体育健身的强度主要以中等强度为主,运动时间为30~60min和运动频度以每周1~2次居多;健身走跑步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健身方式,广场舞参与人群日益增多;选择在公共体育场馆与他人一起进行锻炼的人数逐渐增加;体育消费支出显著提升,主要以实物型消费为主;无时间、缺场地设施和专业指导成为影响参加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建议总结前期实践经验,强化依法治体,拓宽体育资金筹集渠道,培育与壮大社会体育组织,加快全民健身的社会联动发展,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深化落实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