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科技体制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内部结构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分析框架;并依据这一分析框架,对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体制改革的五个"里程碑"及其阶段进行了评判性考察。文章重点讨论了宏观层面的管理协调问题,中观层面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和经费分配问题,微观层面的科技评价和激励机制问题,并提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我国成为科技大国、强国,除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现有的科技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也是有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举措.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产出基地,科研机构体制与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更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机构、人员、管理模式等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在重视人才、关心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观念下,"人文关怀"也是科技体制改革中所推崇的一种新理念.因此,笔者在科技体制改革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中,对与科研人才密切相关的养老保险问题格外关注,尤其是养老保险基金的供求矛盾问题,希望通过笔者的宏观分析,提出一些对策供有关的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工作同生产发展相脱节是我国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主要弊端之一,因而远远不能适应本世纪末我国经济目标的实现及下世纪初经济腾飞的需要。中共中央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技。所以科技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影响科技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政策相继出台。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到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覆盖了"人、财、物"等科技创新活动的方方面面。预算的差旅费不够用了。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的研究团队碰到个小难题,王向朝决定把国际合作交流的经费先匀出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正>为了进一步深化新时期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我国科学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探索,经中国社会学学会批准,2015年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继续设立"科学社会学论坛"。本届科学社会学论坛由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联合举办,论坛主题为"新改革时期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现向各位学界同仁征集会议论文,诚邀您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6.
《考工记·弓人》可能是世上最早的制弓技术文献,其中科技术语"往体"、"来体"分别指弛弦时弓体外挠和张弦时弓体内向。传本《考工记·弓人》曰:"往体多,来体寡,谓之夹臾之属,利射侯与弋。往体寡,来体多,谓之王弓之属,利射革与质。往体、来体若一,谓之唐弓之属,利射深。"然而求证于本书《弓人》节的"析干"之道和"成规"法,他书《周礼·夏官·司弓矢》的六弓次第和沈括《梦溪笔谈·弓有六善》,以及现代射艺知识,理校后发现:"往体多,来体寡"应是"王弓之属";"往体寡,来体多"反而是"夹臾之属"。由此推测《考工记·弓人》曾经错简,理应校正为"往体多,来体寡,谓之王弓之属,利射革与质。往体寡,来体多,谓之夹臾之属,利射侯与弋。往体、来体若一,谓之唐弓之属,利射深。"  相似文献   

7.
关于"图象"与"图像"用法的争议(或规定)经历了很长时间.时至今日,专家、学者、作者和读者们仍未达成共识,以致在各种文字媒体上混用、误用的情况并不少见.同一意思,此一时用"图象",彼一时又用"图像",这种现象的存在可能与多年来有关规定和权威工具书所载词条数量不够完整、意思表达不够准确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今天,我们在兰州召开2015年地方基础研究工作会,与大家共同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研讨"十三五"地方基础研究发展思路,进一步发挥基础研究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首先,我代表科技部对参加会议的各位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向承办会议、为会议付出辛勤劳动的甘肃省科技厅的同志们表示衷心  相似文献   

9.
工具理性为世界"祛魅"所依赖的栽体经历了科学--技术--工程的发展路径,以现代科技为手段的工程以及工程活动日益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栽体,也成为工具理性"祛魅"的重要渊薮.失去价值理性的工程必将指向一条没有主体性的不归路,从价值理性出发的工程伦理,是通过工程为世界"赋魅"的重要维度.马克思、恩格斯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科学发展观,为工程伦理纠偏工程活动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古代“体知”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体知"是一种以"身体"为其本体的理论.这种从"现象学的身体"出发的体知理论,不仅以其突出的直接性、关系性和实践性的性质,与西方思知的间接性、实体性和思辨性判然有别,同时也广泛地渗透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各门各派的学说之中,从而使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打上了极其深刻的"身体性"的烙印.在西方思知困境重重的今天,体知以其"回到身体本身"的基本精神,将在与意识性的思知的互补与会通中,使人类文明得以更加健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科技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关键,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治理的柔性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科技治理的柔性模式是一种多主体参与的柔性治理架构,以责任文化和科学精神为价值取向,倡导科技治理主体进行平等互动与民主协商,以灵活多样的治理工具为载体,构建多层次政策学习机制,进而加快科技体制深化改革进程和提升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对生物学哲学界长期以来含糊不清的"生物共生"概念进行辨析,首先对共生功能体的概念重新界定,在此基础上将各种共生关系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功能体共生,另一类是非功能体共生,随后对前人关于共生复合体的各种表征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视角,一种是基于抽象的"无等级层级"框架,使用"相对名称";另一种则基于具体的生物组织层级框架,使用"绝对名称"。因此,对复杂生物实体的表征和描述,应首先明确是基于何种框架,以避免概念的混乱。接下来,本文基于具体生物组织层级的框架,对两类共生关系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功能体共生应被表征为有机体内部关系,而非功能体共生应被表征为生态群落内部,有机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21,(13):10-15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中国科技体制既非一成不变,更非无章可循,而是有一条清晰的轨迹——积极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尤其是经济发展所需,同时积极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与趋势,适时调整科技事业的目标、结构、效能与机制,促进科技持续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4.
科技经费投入是目前科技界内外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调和或平衡一些众所周知的关于科技投入的正确陈述,往往会导致一些类似于逻辑悖论或两难困境的实际问题,这些悖论或困境在深层次上涉及对科学发展的"游戏规则"的基本理解。本文讨论了六个问题:基础研究宽容失败的原则和纳税人的钱不能浪费的原则如何兼容;为什么会出现科研项目"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避免重复投入的原则和引入竞争以达到更优结果的原则如何协调;如何规划和计划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的科技发展;无法与投入增长同步提升的投入产出比究竟被内耗在了什么问题上;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科学数据共享这一"老大难"问题。  相似文献   

15.
"塞拉罗斯现象"作为一类伪"科技创业"骗局,指那些不具备基本科学基础与技术条件的创业公司,藉由政治资本和商业资本,频频登上各大媒体、讲台甚至科技会议,以宣称做出划时代的科技创新成果来大量攫取财富。其结局往往是"生于谎言,死于谎言"。掌握充分有效的科技资源,守好同行评议这道大门,是阻止这类骗局出现与泛滥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ABCD……这26个字母,既称"拉丁字母",又称"罗马字母".两个名称有什么不同?什么时候用"拉丁字母",什么时候用"罗马字母",有什么规律?本文从这套字母的发展史谈起,通过考察两个名称在中国及英语国家的使用情况,得出"罗马字母"应该取代"拉丁字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不是盲目的"科学技术决定"主义者,在他看来,技术与生态相容。对于生态危机,技术难辞其咎,但是科学技术仍是解决这一危机的重要手段。马克思的科技观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就在于:尊重自然、尊重技术,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多采用节能环保技术。  相似文献   

18.
在哈贝马斯科技生产力理论中,从科技经过生产力路径转换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并将科学技术作为新型"意识形态"的特征、运行机制、功能与传统意识形态进行了比较和区分,具有特定意义。但是,其科技生产力与"意识形态"的关联存在深层次的认识错位。我们应当重视这一系列错位,在政治意识形态中合理地定位科技生产力内涵,倡导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和文明理念。  相似文献   

19.
日本战后科技政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政策作为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有关方针及具体措施的体系,通常表征着这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活动的目的与特点。考察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科学技术政策,可以看到,日本政府在战后所建立的科技体制,所制定、出台和实施的有关科技政策,始终都是紧密地围绕着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这一中心而逐渐展开的。换言之,振兴科学技术,并努力以此为杠杆来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这是战后日本科技政策的鲜明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人的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人的"身外的自然"和"自身的自然"两个方面。科技文化是"人的自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变量,它极大地拓展了人的"身外的自然",不断开掘着人的"自身的自然"。以科技文化为切入点,反省近代科学世界观,有助于丰富和提升"人的自然"的整体性,并推进人类文化的当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