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刺唇角水蚤的幼体发育系经过6个无节幼虫期和5个桡足幼体期,第Ⅴ期桡足幼体蜕皮后即达成体。无节幼虫的身体后端左右对称,第二触角的基节和底节不具咀嚼刺,大颚的咀嚼突起很不发达。桡足幼体期的第五对胸足单肢型。这些形态特征都与其它9种唇角水蚤的显著不同。两性外部形态的分化在第Ⅳ期桡足幼体出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锥形宽水蚤的6个无节幼虫期和5个桡足幼体期的主要形态特征,并绘制各期幼体图版。这种宽水蚤的两性外部形态的分化在第Ⅳ期桡足幼体出现。三种宽水蚤幼体外部形态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锥形宽水蚤和长角宽水蚤的各期幼体彼此很相似。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厦门港自然海区和实验室多世代培养的刺尾纺缍水蚤和太平洋纺缍水蚤的形态、季节分布以及温度对形态的影响等问题。结果表明:过去作为这两个种的订种主要依据之一——第五胸肢上的形态没有种间差异;订种的另一依据——第一触角上的差异,也仅表现在雌性第五期桡足幼体和成体上,而且有很多中间过渡形态;同一形态的亲代其子代成体也有多种形态。文中就导致这两种纺缍水蚤形态变异的可能原因以及不同形态间的生理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采用实验生态的方法,研究了3种海洋浮游微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实验以不同浓度的微藻投喂太平洋纺锤水蚤,测定了无节幼体发育到桡足幼体、桡足幼体发育到成体的时间和最终存活率,以及发育到成体后,在各浓度下,成体每天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适宜于作为太平洋纺锤水蚤生长、繁殖的饵料;摄食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lleri)的太平洋纺锤水蚤可以完成无节幼体到成体的发育,但牟氏角毛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牟氏角毛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产卵量和卵孵化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只有在低细胞碳质量浓度(0.35μg/mL)时,成体产卵量和卵的孵化才正常,当牟氏角毛藻细胞碳质量浓度达到1.70μg/mL或更高时,该桡足类的产卵量下降,且没有卵能孵化出幼体,表明牟氏角毛藻显著抑制了太平洋纺锤水蚤的繁殖过程.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3 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法呢醇、三丁基锡和乙烯菌核利对深海甲壳纲类动物汤氏纺锤水蚤(Acartia tonsa) 产生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 以及三丁基锡和乙烯菌核利对该水蚤第二代幼虫发育的毒性. 在急性毒性实验中, 法呢醇作用下的汤氏纺锤水蚤48-h-LC10 和48-h-LC50 值分别为2.16 和6.11 mg/L, 三丁基锡作用下的值分别为0.39 和2.33 μg/L, 而乙烯菌核利作用下的96-h-LC50 值为7.89 mg/L. 在亚急性毒性实验中, 三丁基锡作用下的水蚤幼虫生长5-d-EC10 和5-d-EC50 分别为113 和150 ng/L, 乙烯菌核利作用下的值分别为0.3和2.7 mg/L. 实验结果表明, 这3 种化学物质在一定的浓度下都会对汤氏纺锤水蚤产生急性毒性. 相对于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 幼虫生长更容易受到3 种化学物质毒性的影响, 且在特定浓度下生长被完全抑制. 第二代汤氏纺锤水蚤幼虫的生长对于三丁基锡毒性的耐受程度与
第一代没有显著差别, 但对乙烯菌核利却表现出了更强的抵御能力, 即在对第一代产生毒性的浓度下, 第二代幼虫未显现出毒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组织学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孤雌卵(夏卵)胚胎发育的全过程.隆线溞夏卵为中黄卵,室温24℃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45h左右.根据隆线溞胚胎内部结构特征及外部形态学变化,将其胚胎发育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复眼色素期和准备孵化期7个时期.卵排至孵育囊约40min后开始表面卵裂.卵裂至256细胞时,胚胎发育进入囊胚阶段,在卵表形成一薄层细胞层,囊胚腔则全被卵黄颗粒所充塞.囊胚后期,囊胚层细胞分裂加快,相互挤压向囊胚腔中移入形成原肠胚.随后,胚胎外部形态开始出现变化.首先在胚胎前端出现头部的三对附肢原基(两对触角原基及一对大颚原基),胚胎发育进入前无节幼体期;随后胸节分化,胚胎发育进入后无节幼体期,并形成胸肢、壳瓣和肠道等结构.复眼在复眼色素期的基础上,逐渐发育形成完整的复眼结构,同时其他各组织器官也不断发育完善.至准备孵化期的胚胎结构与幼体已基本相同.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枝角类胚胎发育的机理积累基础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厦门几种海洋浮游桡足类的食性与饵料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厦门10种常见浮游桡足类的食性可分为下列三类: 1.素食性:包括太平洋哲镖水蚤,小型拟哲镖水蚤,针刺拟哲镖水蚤,敏哲镖水蚤和尖宽镖水蚤.它们的饵料成分基本上反映了海区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情况,对饵料的选择性不大.素食者的口部附肢具有发达的刚毛,其摆动产生了捕食涡流。第二小颚伸向前方,共羽状刚毛形成密微的过渡纲,大颚咀嚼缘齿较多。呈臼齿状,具发达的硅质齿冠,用以磨碎硅藻的外壳. 2.肉食性:包括精致真刺镖水蚤和特氏歪镖水蚤.主要捕食小型桡足类.但饵料成份有显著两性差异.肉食者口部附肢的刚毛较少.第二小颚或颚足强壮,具长刺,是强有力的捕食器官,大颚缘齿少,尖锐,呈犬齿状,且无齿冠.但雄性真刺镖水蚤几不捕食,口部附肢退化. 3. 杂食性:这类动物又可分为二群:(1)以素食性为主的有瘦尾刺镖水蚤和太平洋纺锤镖水蚤.它们也以硅藻为主要饵料,但含较多的碎屑.共口部附肢兼备素、肉食性的特点.如大颚齿部分有齿冠.但较尖锐.第二小颚基肢是过滤器.内肢刚毛稍呈爪状,以适捕食.(2)以肉食性为主的真刺髻角镖水蛋的饵料成分有季节变化.它的口部附肢和歪镖水蚤较为相似,但第二小颚基肢是过滤器. 桡足类粪块长度随饵料成分而不同,素食者的粪块最长,杂食者次之,肉食者最短.饵料不同,粪块颜色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真刺唇角水蚤食性转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真刺唇角水蚤(Labidooera enchaeta Giesbrecht)的食性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它对不同浮游植物种类的摄食率不同。在动物和植物混合食物(Artemia 无节幼虫和 Proroentrum micans)中,真刺唇角水蚤存在食性转变,这对它在自然海区中的生存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20年,藻类对桡足类的有害影响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探讨不同浓度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 formis)对婆罗异剑水蚤(Apocyclop borneoensis)的繁殖、存活及其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种三角褐指藻对婆罗异剑水蚤世代培养的繁殖和幼体存活具有负面影响,各世代间婆罗异剑水蚤的繁殖率及其幼体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而投喂亚心形扁藻的婆罗异剑水蚤其繁殖和幼体存活无显著差异(p>0.05).且饵料中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显著影响桡足类脂肪酸组成与含量,也显著影响桡足类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0.
厦门港中华哲水蚤生活周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根据1979年11月—1980年6月厦门港中华哲水蚤种群的年龄组成,雌雄成体两性比率和雌性成体头胸部长度的逐周变化,推断这种桡足种在厦门港一年有三次主要繁殖期:12月底—2月中旬,3月底—4月中旬和5月中旬。第一世代的持续时间约2—3个月,第二世代的约1—1.5个月,第三世代幼体于6月初消失。水温是影响厦门港哲水蚤世代周期长短和雌性成体个体大小的主要因素,它们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九龙江口桡足类和盐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就九龙江口几种常见桡足类在不同盐度海区中的分布,结合实验研究结果来探讨桡足类和盐度的关系。每种桡足类具有一定的盐度范国,包括耐盐的高、低阀值。在其适盐范围内,盐度的变化并不影响动物的存活率,但超过了这一范围,存活率不同程度地明显下降,中华异水蚤雌性和雄性、中华哲水蚤雌性、瘦尾胸刺水蚤雄性和太平洋纺锤水蚤雌性的存活率和盐度呈线性相关。海区桡足类分布的盐度范围和实验数据比较接近。盐驯化对动物的耐盐能力有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光镜下详细描述了隆线溞雄溞幼体和成体的外部形态,绘制了雄体成体附肢图.在此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第一触角生长变化.雄溞的幼体和成体相比,外部形态基本一致,但第一触角、第一胸肢和前胸部壳瓣,随着龄期的增加而相应发生了明显变化,可作为第二性征.第一触角节数增加,长成三节,并且末节成熟时末端呈弯钩形,有短钢毛着生,整个触角能自由活动;胸部前胸角出现凹陷,密生长柔毛;第一胸肢具长鞭毛和壮钩.隆线溞雄溞幼体生长过程中生殖相关器官有明显变化,且这些特征在交配时起到攀附雌体的作用.壳刺长度则显现无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记述了厦门湾的伪镖水蚤科(Pseudodiaptomidae G O Sars,1902)1个新种——郑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zhengi GuoWang,sp.nov.).形态上,新种雌性腹部各节光滑无小刺、生殖节的侧前端和生殖厣的前端各具1排长刺,与海洋伪镖水蚤(P.marinus Sato,1913)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两者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mtCOⅠ)基因序列的种间遗传差异为22.4%~23.7%.模式标本(2016年4月至2017年7月采集于厦门湾)保存于厦门大学海洋科技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拟穴青蟹大眼幼体相残与资源可获得性和饥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幼体放养密度、饵料(卤虫无节幼体)密度以及饥饿时间条件下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大眼幼体的肢残率和死亡率为指标,探讨了资源可获得性以及饥饿对大眼幼体相残行为的影响,发现空间和食物的可获得性及48 h内的饥饿对大眼幼体相残所致的肢残和死亡率影响均不显著,3种条件下的相残死亡率在2.27%/d~4.68%/d之间.结果显示,在本实验条件下,资源可获得性和饥饿对大眼幼体的相残无显著影响,不具导致高死亡率的确定性.笔者推断大眼幼体之间的相残不一定是育苗生产活动中大眼幼体高死亡率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高死亡率可能是第Ⅴ期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之间、大眼幼体和第Ⅰ期仔蟹之间的相残,或恶劣环境下大眼幼体相互抱缠的习性造成机械损伤所致.  相似文献   

15.
人工育苗条件下点带石斑鱼仔鱼开口期摄食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 ,测定了点带石斑鱼育苗池中饵料生物的种类和密度 ,同时解剖观察仔鱼的消化管 ,测定其食物组成 ,并根据食料基础和食物组成的测定数据 ,分析点带石斑鱼仔鱼开口期对不同饵料的选择性 .结果表明 ,点带石斑鱼仔鱼于 3d龄开始摄食 ,摄食的第 1d只能选择小球藻和一些贝卵为食 ,对贝卵的选择性指数为 0 .374 0 ,小球藻的选择性指数为 0 .0 144 ;摄食的第 2d ,开始摄食轮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 ;开口的第 5d开始摄食桡足类幼体 .点带石斑鱼仔鱼白天摄食 ,夜间不摄食 ,对食物的消化速度很快 ,仅 1个多小时胃内的食物就可以完全排空 .  相似文献   

16.
虾塘浮游动物种类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97年3月至1998年6月期间,在广东省珠海、深圳和廉江龙营围等地方的虾塘进行浮游动物种类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虾塘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有小长腹剑水蚤(Oithonanana)、双齿许水蚤(Schmackeria dui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捷氏歪水(Tortanus derjugini)、琉球咸水剑水蚤(Halicyclops royi)、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海洋伪镖水蚤(Pseudoiaptomus marinus)、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多毛类幼体(Polychaetalarva)、短尾类幼体(Brachyuralarva)和各种桡足类的幼体(Copepoda larva).浮游动物的非优势种类有圆囊箭虫(Sagitta jabarensis pathansalis)、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模式有瓜猛水蚤(Onycholamptus mobammed)、孔雀唇角水蚤(Labiadocera dubia)、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usgibber)、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和左突唇角水蚤(Labidocera sinilobata)等种类.属于甲壳类动物的猛水蚤例如模式有瓜猛水蚤,由于以虾塘动物尸体为食,则有可能因摄食患白斑病死亡的对虾而感染上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成为WSSV的自然宿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柞蚕暖茧期,蛹体形态特征和内部组织器官发生一系列变化,外部特征以颅顶板、复眼、胸足、翅的变化最为明显;蛹体内部以生殖系统、消化系统、脂肪体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中国柞蚕暖茧期,蛹体形态特征和内部组织器官发生一系列变化,外部特征以颅顶板、复眼、胸足、翅的变化最为明显;蛹体内部以生殖系统、消化系统、脂肪体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9.
材料采自厦门港,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厚伞拟杯水母的胚胎发育、浮浪幼虫对附着基的选择、附着、变态过程、变态水螅的形态以及各发育阶段的刺胞等。该种受精卵进行辐射卵裂,以内移为主形成原肠,浮浪幼虫对附着基有一定的选择,经过复杂的变态发育成拟钟螅型(campanulina)的水螅?,水母体、浮浪幼虫与小水螅均具有无刺等丝刺胞、基刺等丝刺胞和(或)具刺短柄丝刺胞。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湘、鄂地区猪刚刺颚口线虫Gnathostoma hispidum流行病学和三种颚口线虫幼虫比较形态学,共检查猪192只,平均感染率47.4%,检查鱼类16种,其中刚刺颚口线虫第3期幼虫旧性8种;两栖类5种,阳性3种,金线蛙Rana plancyi是首次发现的转续宿主,对我国蛙类体内发现的3种颚口线虫第3期幼虫作了详细的光学和扫描电镜形态比较并提出这3种幼虫的主要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