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议释教》斥佛,是白居易儒家门户之见的表现。明经家庭出身、科举考试的读书目的、进士试和吏部试及第的经历以及中唐复兴儒学运动是白居易斥佛观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斥佛也与白居易对佛教不甚了解、有高涨的政治热情、对佛教的认识片面关系密切;自我定位和人生目标也关系到白居易对待佛教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的讽请诗大多作于元和初他被授予翰林学士和被任为左拾遗的时期,主要作品为《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讽请诗不仅是诗的奏章,也是诗的呐喊、诗的鞭笞,是诗人冒死以诗的形式为民请命。白居易的讽谕诗对后世诗人关心政治和民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顾学颉先生的《白居易集》和朱金城先生的《白居易集笺校》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白居易集》的整理成果。朱氏《白居易集笺校》更是20世纪《白居易集》"整理校勘方面的最大成果",但其中仍不免有校勘方面的错误。《冷泉亭记》中"相里君"乃"相里尹"之讹,这可以从《临安志》所引用材料及唐时称谓习俗两个方面论证。  相似文献   

4.
《长恨歌》系美善的二律背反。由善偏向美,是白居易所处时代的社会时尚和许多诗人的普遍心理。就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契机看,劝善不是目的,审美才是目的。白居易对李、杨爱情这一历史题材根据审美需要进行艺术处理。诗人对李、杨爱情生活的表现是描写细腻,宛转陈情,增强美感,而不是“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从审美品位来看,《长恨歌》属于悲剧美。  相似文献   

5.
了解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动机是探求其主题的关键,而了解白的创作动机,最好看看作者自己对《长恨歌》的评价。白居易在元和十年将自己所作的诗篇编集为十五卷,分了类,并在当年十二月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有五次因病被免职的经历.五次免职对白居易心理、身体健康及仕途安稳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免职原因有白居易自身健康的影响,同时也与中唐时期恶化的政治生态环境、疏于政务的时代风尚以及人际关系的紧张有关,同时也是白居易面临政治险境效仿前人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诗歌中,最为宋词所欣赏的,是以《长恨歌》《琵琶引》等为代表的感伤诗,其次则是那些描写闲适优裕生活的篇章。可以说,"感伤情调""闲适生活"是白居易诗歌给予宋词最宝贵的财富。《琵琶引》中的贬谪之情、登临之感以及营造的萧索意境、塑造的"江州司马"意象等都对宋词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辛谷《奉和袭美悼鹤》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杜甫《天育骠图歌》白居易《禽虫》韩愈《醉中留别襄州李相公》李商隐《燕台诗》赵彦昭《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同和》白居易《城盐州》陆龟蒙《寄怀华阳道士》李白《梁甫吟》岑参《戏问花门酒家翁》白居易《放言》胡曾《洛阳》李颀《从军行》刘兼《再见从弟舍人》王适《江上有怀》徐铉《送蒯司录归京》张说《同赵侍御巴陵早春作》刘禹锡《重送浙西李相公顷廉问江南》白居易《六年立春日人日作》宋之问《龙门应制》张籍《忆故州》司马逸客《雅琴篇》料得王□披…  相似文献   

9.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感伤诗代表作,也是千古传颂的名篇,白居易因此而有“《长恨歌》主”之称。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一直存有较大争议。笔者从“情与中国文化”的哲学视野出发,认为《长恨歌》在形式上属于代笔悼亡诗,在主题上则带有明显的追思与怀念性质。  相似文献   

10.
贵刊1982年第1期所载《唐诗与倡伎》一文,其中有一二失考之处。为免以讹传讹,愿借贵刊一角加以补正。一、文中有云:“樊素口,小蛮腰”,樊素是白居易的歌伎,小蛮是白居易的舞伎。刘禹锡有一首诗叫《忆春节》,‘春草’也是白居易的舞伎。”这段话错误有二:(1)樊素、小蛮皆兼擅歌舞,并非一为“歌伎”,一为“舞伎”。文章乃沿孟棨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诗《长恨歌》在前半部分着力突出李隆基、杨玉环私人关系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冲突,其实质是同一主体身上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并非善与恶、是与非的绝对冲突,这就为读者推断作品的主题设下了两难.而作品后半部分刻意营造的悲剧结局,又让读者从悲剧中警醒,突显出《长恨歌》的主题倾向:角色之间存在公与私、情与理的冲突是必然的,但作为社会存在的人来说,应该把公利放在私情的前面.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诗歌流传至今者近三千首,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数量最多的一位。白居易的作品,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由好友元镇协助,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当时白居易将他的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前三类都是古体诗,又按题材分为三类:讽谕诗注意反映种种政...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是他前期讽谕诗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 ,也是针对着中唐时代的社会矛盾和虚靡文风而发的 ,其着眼点在于诗歌的政治教化而不在于诗歌的艺术审美。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本质以及政治教化色彩 ,是白居易诗论的一个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思旧》一诗的分析,探讨中唐文人官僚中的服食风尚、白居易早年炼丹经历与其依旧的道教情怀及内心根源,并由此发现白居易后期诗歌创作的独特个性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现实主义的大师。他的诗以深刻、尖锐地反映社会问题著称,尤其是他前期的十首《秦中吟》和五十首《新乐府》,“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新乐府序》)白居易以诗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在他广泛反映社会问题的诗作中,有一部分诗尖锐地触及了妇女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这些诗对唐代各个阶层妇女的悲惨命运,对妇女婚姻、恋爱、不自由和不平等的地位等诸问题,都作了深刻的、真实的记录。在封建时代的文人中,对妇女命运如此关注,对妇女不幸的生活作如此系统的反映,实为罕见。  相似文献   

16.
《唐物语》第二回取材于白居易的《琵琶引并序》,并对之进行了改编。它将白居易塑造成孤独的隐士,简化叙事突出抒情,增加对"爱情"的叙述,并巧妙地运用和歌技巧,传承歌物语以及和歌的传统。这些改编反映了日本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营养时的审美意识和选择方式,显示了日本文学重视人的内心情感的特质,体现了平安末期人们对王朝文学的崇尚、以及逃避现实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上,贞元进土,授秘书省技书郎、左拾遗、江苏司马,官至礼部尚书。他不图富贵,关心民痪,是唐代一位负有盛名的极富创造性的现实主义大诗人。唐·黄滔《黄御史集》:“大唐前有李、杜,后有元、白、信若沧漫无际,华岳干天。”唐·皮日休《皮子文我》:“吾爱白乐天,逸才生自然。……立身百行足,为文六艺全。……’名居易自己在帕氏集后记》中说,他的作品在他生前就传到国外去了。如日本广泛传授和研究他的作品。直到今天,研究白居易的诗风,还在继续。我国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历来都选编了白居易…  相似文献   

18.
《琵琶行》作为我国古代诗歌中为数不多的长篇叙事诗,在叙事诗的创作艺术上;表现了作者白居易卓绝的艺术才华,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在中国古代,由于受儒家“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思想的影响,诗歌门类中的叙事诗并不发达.唐代以前,比较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只有《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寥若晨星的几首.到了唐代,才相对集中地出现一些叙事诗,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元缜的《连昌宫词》,刘禹锡的《秦娘歌》,李绅的《悲善才》,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在这些叙事诗中,《琵琶行》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代表着唐代叙事诗艺术乃至整个古代叙事诗艺术的最高成就.下面,我们试从叙事诗创作艺术的角度,对《琵琶行》作一个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少儿科技》2011,(12):8-8
沈括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小时候,有一次他听到许多天在议论白居易写的《大林寺桃花》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诗,还嘲笑白居易写错了。理由是已经是四月了,怎么可能桃花才开?小沈括脑子里也冒出了问题:白居易究竟有没有写错?如果他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四月里山下的花儿已经凋谢了,而山上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开放呢?他去问母亲,母亲不知道。  相似文献   

20.
《西凉伎》乃中唐之全能剧,目前见诸史籍,有关《西凉伎》的记载,要数元稹、白居易、李端诗中对《西凉伎》的描绘,从三位诗人诗中的记载来看,《西凉伎》在唐代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由最初的音乐即《西凉乐》,结合《狮舞》、《胡腾舞》,乃《西凉伎》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元稹诗所述。后有人就所演《西凉伎》,删去《狮舞》,专就《胡腾》舞发展,而注入路断思乡之情,同一题材,进一步改编,由歌舞而发展为歌舞剧,乃《西凉伎》发展的第二阶段,即李端诗所述。及有心人复用旧伎,增加情节,还入《狮舞》,而益就狮子生情,专以讽刺封疆,此题材再度改编,由《胡腾》歌舞剧而进入全能剧,乃《西凉伎》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白居易诗所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