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纤维在空间上的三维形态以及在纱线横截面上的分布分析了低扭矩环锭纱中纤维的三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低扭矩环锭纱中大量的纤维轨迹呈非同轴异形螺旋线,其螺旋轴线与纱线轴线不一致,且螺旋半径不断显著变化,同时,很多纤维片段的螺旋线方向与纱线正常捻度方向相反.此外,低扭矩纱线中纤维在纱线横截面上的分布较为集中,有利于拉伸变形时纤维同时受力.低扭矩环锭纱的这些结构特征揭示了其独特的物理性能,即低残余扭矩、低捻度、高强力.  相似文献   

2.
玄武岩纤维纱线在电脑横机上可编织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脑横机上,选用玻璃纤维纱和毛腈混纺纱作为玄武岩纤维纱的对比纱,在不同工艺参数(给纱张力、弯纱深度和牵拉力)下编织圆筒形纬平针和1×1罗纹织物,分析比较这些参数对线圈长度及纱线强力损伤率的影响趋势以及这3种纱线之间的差异,重点探讨玄武岩纤维纱线的可编织性,并最终得出它的最佳编织工艺范围,为玄武岩纤维纱线选择合理的编织工艺参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定量表征空气变形纱的结构特征,采用图像处理的方法,建立了空气变形纱纱芯-表层几何结构模型,并提出用纱线圈弧率、圈弧指数及表观不匀率3项指标来定量表征其结构特征和细度不匀.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纱线二值化图像逐行扫描像素分布曲线,可较好地提取纱线纱芯部分;采用图像法获得的纱线表观不匀率比传统纱线条干均匀度仪测得的条干不匀率值要大,表明空气变形纱的外观形态不匀率大于其质量不匀率;与常规毛羽仪测试结果相比,图像法不会改变纱线表面圈弧形态,并可减少对纱线表面细小圈弧的丢失,能较好地反映空气变形纱表面圈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膨松性能是变形纱线最基本的性能,可用膨松度表征.纱线的膨松度是以纱线空隙率,即纱线体内部纤维间的空隙占纱线整体的体积百分比定义的.实验证明,用Electronic Inspection Board(EIB)检测各类纱线的表观平均直径并计算膨松度有良好的适应性;各类纱线样品膨松度分布于20%~70%之间,以异收缩-空气变形纱和空气变形纱的膨松性最好,以后顺次为毛纱、棉纱、化纤长丝纱.  相似文献   

5.
研究几种竹浆纤维纱线包括环锭纱、紧密纱和MVS(Murata vortex spun)纱的芯吸性能,讨论了纱线结构、捻度和线密度对芯吸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竹浆纤维纱线的芯吸行为相似,纱线结构对芯吸性能影响显著,而线密度对芯吸的影响不明显并和纱线结构有关.对于给定的任意线密度,在给定的捻度范围内,竹浆纤维环锭纱和紧密纱的芯吸平衡高度随纱线捻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纳米纤维的可织性,自制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包覆成纱装置以及空心锭包缠纱装置,在纳米纤维包覆纱基础上再包缠一层纱线或长丝形成包缠纱,以便将纳米纤维应用于传统织造工艺.根据纱线包缠效果可以分为过包缠、包缠良好和露芯等3个现象,同时引入包缠系数以解释相关现象.研究发现,采用合适的包缠工艺,芯纱表面的纳米纤维包覆结构被完整覆...  相似文献   

7.
为了模拟真实感较强的三维纱线,从纱线的本质分析入手,探讨柔性纱线模拟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影响纱线外观模拟的主要因素有纤维的长度和细度、纱线的细度、捻度和蓬松度等.选用Matlab模拟工具和纤维级模拟方法实现不同长度和细度纤维构成纱线的三维外观模拟,为不同材质三维纱线模拟探索一种方法.论述了基于Matlab的三维纱线模型的建立方法,并通过不同细度纤维构成纱线对比效果图和三维映射后三维纱的模拟图,验证了该法可以模拟出真实感较强的三维纱线,指出线性模拟和三维映射2种方法的主要用途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溶性纤维为原料,在DREF—Ⅲ型尘笼纺纱机上对苎麻纱进行表面处理,再经后整理,使纱线获得良好的上浆效果,其毛羽明显减少,长毛羽基本伏贴。同时纱线的耐磨性、断裂强度均提高。  相似文献   

9.
从50年代末美国 Du Pont 公司提出利用缠绕方法纺纱到现在,喷气纺纱在设备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于这种纺纱方法的加捻与成纱机理的研究却是非常少的。本文提出了喷气纺纱过程中假捻区捻度形成的一种机理,可以用来解释单、双喷嘴情况下的捻度分布情况。通过对村田(孪生双喷嘴)及 Du Pont(单喷嘴)纺纱原理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包缠纤维的形成机理。分析表明,由于村田原理喷嘴的安排使第1喷嘴与前罗拉钳口之间纱线的自转与气圈回转的方向相反,推后了边缘纤维被纱线夹持的位置,使较多的边缘纤维有可能在纱线中成为有效的包缠纤维。进而阐述了喷气纱的特点:毛羽的单向性、包缠纤维及纱芯捻度的不均匀性、单、双喷嘴成纱条件和成纱质量的区别,主要纺纱参数对纱线强力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0.
转杯纺复合纱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过改装的转杯纺纱机上,通过调整涤纶长丝的超喂率生产不同结构和性能的转杯纺复合纱。长丝超喂率对复合纱的外观、结构和性能均有较显著的影响。当长丝张力随长丝超喂率减小而增加时,长丝从复合纱表面逐渐趋向于分布在纱线内层。复合纱的拉伸性质、条干、毛羽等性能与长丝超喂率有密切联系。与纯棉转杯纱相比,复合纱的外观和性能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双组分纤维混纺纱强伸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从双组分纤维纯纺纱的拉伸性能和断裂过程出发,对双组分纤维的混纺纱的断裂特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双组分纤维混纺纱的伸长率与各组分纤维本身的拉伸性能,混纺比之间的理论关系式,并用几种双组分纤维及其混纺纱的实验拉伸结果与所推出的理论关系式做了验证对比,证明所建立的理论关系式是可靠的。该式对于预测混纺纱的拉伸性能,从而正确选择混纺纤维及其混纺比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国产设备上纺制不同比例的芳砜纶/芳纶1313混纺纱,成纱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混纺比例对混纺纱条干有一定影响,随着芳砜纶纤维含量的增加,芳砜纶/芳纶1313混纺纱的条干得到改善,这种改善主要归因于2种纤维摩擦性能差异导致的附加不匀减小,由于混纺比改变造成的纤维数量变化和纤维直径不匀变化对纱条随机不匀的影响不明显;芳砜纶/...  相似文献   

13.
Broadly considered, spuming variables influences the properties of yarns. However there is scant information on the influence on the fire retardancy (FR) properties. The present work aims to establish the influence of the spinning method, twist, and fibre distribution in a blended yarn, on the FR properties of the yarn.  相似文献   

14.
用微波对4种不同细度的毛涤粘混纺纱线进行定捻,研究微波快速定捻毛涤粘混纺纱线的可行性及其定捻工艺.分析影响毛涤粘混纺纱线微波定捻效果的因素,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微波定捻工艺:微波功率1000W ,作用时间3min ,回潮率控制在9.2%左右.实验表明,经微波定捻后的纱线较传统蒸纱定捻后的纱线断裂强度有所提高,断裂伸长率有所增加,纱线的强力不匀率有所下降,纱线的定捻率有所提高,能满足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5.
织造前后浆纱物理机械性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织造前后浆纱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有助于分析浆纱各种物理机械性能指标对浆纱可织性的影响及探讨经纱的断裂机理。测试了在织机上沿其横向分段获取的织造前浆纱试样和织造后浆纱试样的物理机械性能。分析表明,从织物中获取的“布纱”不能正确反映织造后浆纱的物理机械性能的衰减程度,应选用从前梭口荻取的“织纱”作为织造后的浆纱试样;织纱断裂强力降低率和断裂伸长率降低率为10%左右,耐磨次数降低率小于40%;浆纱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率服从正态分布,而耐磨次数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6.
纤维分布和混纺比对毛涤混纺纱毛型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裁面分析了不同混纺比的毛涤混纺纱的毛型感,探讨了毛/涤混纺比与汉密尔顿指数、表面纤维混纺百分率及毛纤维有效覆盖率的关系,分析了不同混纺比的毛/涤混纺纱截面五等份圆环中的实际混纺比和填充紧密度。指出表层纤维混纺百分率是反映纱线毛型感的较为直观、方便、准确的指标,同时提出能保持毛涤混纺纱毛型感的较为合理的混纺比。  相似文献   

17.
针对汉麻/棉混纺纱毛羽多、弹性差、耐磨性低的特点,对27.9tex55/45汉麻/棉混纺纱进行了浆纱处理.选用主浆料为变性淀粉/聚乙烯醇(PVA)的混合浆料及变性淀粉/马铃薯淀粉的淀粉浆料,利用正交分析法,讨论浆纱的工艺条件对混纺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汉麻/棉混纺纱线上浆可不用PVA浆料,而采用以变性淀粉/马铃薯淀粉+丙烯酸的浆料配方也可满足织造要求;一定范围内增加含固率和PVA有利于浆纱各项性能指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由于牵伸装置的局限性,一般长纤维和短纤维纺纱是分别在不同设备上进行的。苎麻/棉混纺纱也都是以苎麻短纤维(落麻或切段麻)和棉纤维按短纤维纺纱系统混纺而成的。由于原料性能的限制,其成纱质量较低,尤其是条干不匀、麻粒等方面较差,难以满足高档织物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长、短纤维在长纤维纺纱设备上进行各种方案的纺纱试验,证明了只要合理调整牵伸装置等工艺条件,长短纤维在同一设备上纺纱是可行的。并对纺出的长麻/棉混纺纱的性能作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纺纱原料性能的改善,长麻/棉混纺纱的质量较短麻/棉混纺纱的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这对开拓麻/棉混纺纱生产和市场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Sirofil纱线的起毛问题一直是困扰毛纺行业的一大难题,特别是混入PET短纤后问题更加突出。Sirofil纱线起毛后,纤维之间发生缠结起球,使织造时开口不清,不仅影响织造效率,且易形成毛粒,布满布面,不易脱落。这里分析了Sirofil纱线的起毛问题,尤其是纱线中混入PET短纤后的情况,认为PET短纤的物理性能会影响到Sirofil纱线结构,并以此为依据,保持工艺参数不变,改变纱线中PET短纤含量,试纺Sirofil纱,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比较PET短纤对Sirofil纱线抗起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选择PET短纤维可以降低毛涤Sirofil纱线的起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