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江门市区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变化规律,提高对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可预测性和可靠性。方法:采用法国产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正常人群1385例中男784例;女658例,分别作前臂、股骨上端及腰椎正位测量。骨质疏松者重点检测股骨上段和腰椎正位。结果:男、女前臂峰值骨量分别为(0 539±0 107)、(0 438±0 090)g/cm2,均处于20~29岁年龄组;股骨上端的峰值骨量分别为(0 933±0 129)、(0 981±0 119)g/cm2,腰椎峰值骨量分别为(1 007±0 097)、(0 956±0 072)g/cm2,两组峰值骨量均处于30~39岁年龄组。男性60~69岁年龄组腰椎正位骨量为(0 969±0 122)g/cm2,骨密度的变化较特殊,其余各组骨密度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结论:江门市区正常人群20岁以前男、女各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部位骨密度(BMD)值持续增长;20~39岁男、女各部位骨量均达到峰值,40~49岁仍保持接近峰值的骨量,随后随年龄的增加BMD逐渐下降。女性由于受绝经的影响50岁以后BMD丢失更快,男性组在60~69岁由于普遍存在骨质增生、韧带及软组织钙化,腰椎BMD又有轻度回升后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去势治疗对前列腺癌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方法49例完成骨密度测定的前列腺癌患者分两组。拟去势组21例,在开始去势治疗前即已完成骨密度测定。去势组28例,均为去势治疗1年以上患者。所有患者骨密度测定均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法),骨密度测定部位为腰椎(L2-4)、股骨颈。结果拟去势组62%、去势组82%均存在不同程度的BMD水平下降。拟去势组中,腰椎(L2-4)Z评分为-0.9±0.7,股骨颈Z评分为-0.6±0.5;而去势组中,腰椎(L2-4)Z评分为-1.8±1.1,股骨颈Z评分为-1.6±1.0。可见,与拟去势组相比,去势组患者BMD水平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椎BMD比较t=3.33,P〈0.01)。股骨颈BMD比较t=4.17,P〈0.01)。结论去势治疗与前列腺癌患者BMD水平下降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用 QCT方法研究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材料与方法 :对 40 2例 2 0~ 70岁正常人腰椎松质骨行 QCT测量 ,并采用不同诊断方法及诊断标准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健康人 BMD峰值以下 2 .0 s的骨量值本组男性为 1 1 8.5 5 mg/ ml,女性为 1 1 0 .86mg/ ml。结论 :鉴于目前尚没有统一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采用健康人 BMD峰值以下 2 .0 s的骨量值作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较为适合于一般病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中亚临临甲状腺机能减退症与骨密度关系。方法选择32例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临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作为观察组,36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腰椎1、2、3、4椎体和左侧股骨颈等部位的骨密度(BMD)。结果两组间在年龄、性别、BMI、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FT3、FT4均无明显差异,观察组中TC、TG、LDL-C、HOMA-IR、TSH高于对照组,而HDL-C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左侧股骨颈BM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腰椎1、2、3、4椎体BMD无明显差异。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临甲减者存在股骨颈的骨密度降低,胰岛素抵抗明显,同时存在血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淫羊藿黄酮(EF)对去卵巢小鼠血清雌二醇(E2)、子宫内膜及骨密度(BMD)的影响.选取36只4月龄的C57雌性小鼠分3组: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切除双侧卵巢后给予安慰剂)、观察组(切除双侧卵巢后给予EF).于术后4周抽血测雌激素含量,处死后经定量CT测第一腰椎BMD,并切除子宫制备病理切片测量子宫内膜厚度.指标显示:观察组BMD较对照组轻度下降,而模型组BMD较对照组显著下降;模型组及观察组血清E2浓度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子宫内膜厚度两组均较对照组低,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EF可对小鼠卵巢切除后引起的骨质疏松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但不改变血清E2浓度,不作用于子宫内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族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骨密度情况,为蒙古族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OSTEOCORE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了583名20岁以上的蒙古族人群的腰椎骨密度.结果:男性腰椎骨密度峰值年龄在20~29岁,女性腰椎骨密度峰值年龄在30~39岁:性别间比较,50岁以前男女性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以后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女性骨密度明显低于男性(P<0.01).结论:50岁以前男女骨密度差异不明显,50岁后女性骨密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Tru9 I基因多态性与北京地区部分汉族男性骨密度(BMD)的关系.筛选长期居住北京地区无血缘关系的健康20~80岁汉族男性230人,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检测研究对象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Tru9 I基因型,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检测随机抽取的106例受试者腰椎和髋部的BMD.研究对象中VDR基因Tru9 I的3种基因型TT、Tt、tt的频率分别为66.9%、30.5%、2.6%,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在各年龄组不同部位Tt与tt基因型BMD值之和大多偏高于TT基因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20岁组的L2-4部位Tt与tt基因型BMD值之和明显高于TT型(P=0.058).校正年龄、体质量、身高和体质量指数对BMD的影响后,在各年龄组男性中Tru9 I不同基因型组间与腰椎、股骨近端部位的BMD值未见明显差异(P>0.05).因此VDR Tru9 I基因位点多态性分型对男性BMD的关系尚不明确,其基因型的检测对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尚待展开更大样本的调查.  相似文献   

8.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与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患病情况与其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防治骨质疏松的策略.采用了与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相关的健康生活方式情况调查表,并应用美国Norland Excell plus 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EXA)对某干休所离退休的老年男性150名(年龄76.2±8.7岁)进行问卷调查和测定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BMD)值.结果可见: 1)髋部BMD测定有骨质疏松者为90名(占60.0%).60~80岁各组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分别为42.5%, 63.9%与71.1%,70及80岁组的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较60岁增多(P<0.05;P<0.01).2)男性在60岁以后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BMD)测量值逐渐下降,80岁组的股骨颈及Wards三角的BMD下降最明显(P<0.01).3)从骨量丢失的部位及程度来看,以股骨Wards三角部最为明显,其次是股骨颈,股骨粗隆部相对较轻.4)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P<0.05).骨质疏松发生与卧床成正相关(P<0.05);与适量运动、喝牛奶、服用钙剂成负相关(P<0.05).吸烟、饮酒、喝浓茶及日照等因素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未见明显相关.总之,男性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并不低于女性,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可阻止骨质疏松症的发展和预防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X线评价腰部创伤后腰椎稳定性。方法 :对 12 8例腰部创伤患者摄腰椎正侧位片 ,应用Denisi等人创伤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原理方法进行 X线分析 ,对腰椎稳定性作出评价。结果 :腰部创伤后引起椎体及附件骨折 2 0例 ,其中胸 1 1 2例 ,胸 1 2 4例 ,腰 1 2例 ,腰 2~ 5 8例 ,腰椎横突骨折 2例 ,其他附件骨折 2例。腰椎椎体移位 ,全部发生在腰 3~ 5 。腰椎不稳定 8例均有椎体压缩性骨折改变。结论 :腰部创伤除引起椎体及附件骨折外 ,也可致腰椎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独应用维生素K2(VK2)、地舒单抗(Denosumab)与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绝经后PMOP患者分为VK2组、Denosumab组及联合组,每组20例,分别予以VK2、Denosumab及两种药物联合行抗PMOP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6、9、12个月分别监测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BMD)、骨钙素(BGP)、I型胶原C-末端肽(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腰椎及股骨颈BMD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CTX和TRACP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VK2组各时间点BGP较治疗前升高(P<0.05),Denosumab组和联合组各时间点BGP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相同时间点联合组腰椎及股骨颈BMD高于VK2组和Denosumab组(P<0.05),联合组CTX和TRACP高于VK2组和Denosumab组(P<0.05),联合组BGP高于Denosumab组...  相似文献   

11.
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骨密度变化及与血清IL-6浓度关系。选择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6例,男性6例,女性30例,年龄12~18岁,Cobb角34°~109°,且均为胸弯者;36名同年龄段正常青少年为对照,男性7例,女性29例,年龄13~18岁。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分别对其腰椎(L2-L4)和股骨近端(股骨颈、大转子、Ward’s 三角)的骨密度进行测量,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6水平。结果显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腰椎(L2-L4)和股骨所测的3个部位的骨密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清IL-6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05),且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腰椎和股骨所测的3个部位的骨密度变化与血清IL-6浓度呈明显负相关(P<0.001),而正常对照组腰椎及股骨所测的3个部位的骨密度变化与血清IL-6浓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存在着骨密度的降低,且细胞因子IL-6过量分泌,此可能是引起特发性脊柱侧凸低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两种主要抗癫痫药(ADEs)卡马西平(CBZ)及丙戊酸钠(VPA)对甲状旁腺功能及骨密度(BMD)的影响,旨在为预防药物引起的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骨质疏松提供参考.方法:观察了60例年龄在18~40岁间确诊的癫痫患者.30例单独服用丙戊酸钠,30例单独服用卡马西平,时间≥6个月.5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每组男女各半.3组均测定其血清甲状旁腺激素(iPTH)、降钙素(CT)、血清钙(Ca2 )、血清磷(P3 )、碱性磷酸酶(ALP);分别进行骨密度的测定.结果:卡马西平组血清Ca2 、P3 的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低,丙戊酸组血清Ca2 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高.在这两组中血清PTH、CT、ALP的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高.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低.结论:卡马西平和丙戊酸均可引起血PTH、CT的异常增高和骨密度的降低,最终导致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3.
对289名健康人的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的腰椎间隙,椎体和腰长进行观测,结果腰椎间隙男女性自上而不逐渐增大,其中3.4.5椎间隙较大,3.5相似,以第4椎间隙最大,而男性均大于女性L_4中与L_3中,L_5中与 L_4中(P>0.05)L_5前与L_4前(P<0.05)以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1椎体高度男女性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男性均大于女性(P<0.01)男女性L_1-L_3后高大于前高,L_4至L_5前高大于后高(P<0.01);腰长,男性平均212.00(±11.99)毫米,女性196.70(±14.73)毫米,男女之比P<0.01。另外,文中还对各平均值的95%正常值范围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帕米磷酸二钠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3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凯思立D、罗盖全和仙灵骨葆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静滴帕米磷酸二钠和口服凯思立D、罗盖全、仙灵骨葆胶囊治疗,分别治疗6个月。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VAS疼痛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6个月进行腰椎L1-4骨密度(BMD)检测。结果治疗1个月和3个月,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降低,且治疗组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两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但两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两组腰椎L1-4骨密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帕米磷酸二钠可有效缓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疼痛,并且能提高患者的骨密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判别腰椎间盘早期退变的可行性.方法:青年志愿者40例(均无腰痛和腰椎部畸形、外伤、手术病史),行腰1(L1)~骶1(S1)椎间盘DWI和DTI扫描,生成表观弥散系数( ADC)和部分各项异性(FA)伪彩图.在腰1/2(L1/2)~腰5/骶1(L5/S1)的各个椎间盘髓核内放置5点感兴趣区( ROI),测量ADC值和FA值.分析并比较腰椎间盘髓核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部分各项异性(FA)值差异.结果:ADC值和FA值在同一椎间盘内的不同区域或不同椎间盘平面内的对应区域存在差异(P<0.05);椎间盘平均ADC值与解剖部位相关,腰4/5(L4/5)和L5/S1椎间盘ADC值明显增高(P<0.05);FA值在不同椎间盘平面内的对应区域,随解剖部位位置的降低有升高的趋势,L5/S1椎间盘FA值升高最明显(P<0.05).结论:ADC值和FA值能体现椎间盘水分子弥散能力的变化,量化反映椎间盘退变早期髓核的生化状态.DWI和DTI技术可以对腰椎间盘早期退变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并有助于理解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与正常人群中绿色觉基因外显子 5常见多态在正常色视人群中的分布 ,收集了 10 8例正常色视男性的白细胞基因组DNA [其中视网膜色素变性 (RP)男性 6 1名、非RP正常色视男性 4 7名 ],PCR扩增每例绿色觉基因外显子 5 ,异源双链_SSCP分析PCR产物。用已知序列的绿色觉基因产物作标准 ,确定待检个体绿色觉基因外显子 5的组成。结果表明 ,就基因频率而言 (g p之比 ) ,RP患者为 2 9,而非RP正常色视者为 4 0 ;就基因型频率而言 (g gp p之比 ) ,RP患者为 5 4 1 3 1,非RP正常色视者为 5 3 0 4 1。在RP患者与非RP患者这两种正常色视的人群中 ,绿色觉基因外显子 5常见多态存在着偏差分布  相似文献   

17.
情绪易感性对信息加工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情绪易感性人群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对信息加工速度的影响,实验在67名大学生中挑选出了16名符合要求的被试,分成情绪易感和不易感两组.实验采用2(情绪易感性:易感、不易感)×2(情绪效价:正性、负性)×2(任务难度:简单、复杂)3个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用视频材料诱情绪,用短时记忆扫描及心理旋转任务测量信息加工速度....  相似文献   

18.
刘红  李志明 《科技信息》2014,(3):270+296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结合阿仑膦酸钠联合治疗老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挑选绝经期骨质疏松症患者60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定患者髋部、L1~L4椎体骨密度值。经过1年治疗及随访观察,比较治疗前后骨密度值、疼痛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1年后腰椎及髋部BMD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结论:阿司匹林结合阿仑膦酸钠联合治疗老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症在本研究中有疗效。  相似文献   

19.
苦楝树春季物候期特征及其与农业界限温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广西 12个市县气象站对苦楝物候观测资料 (其中 2 4°N以北 4个点 ,2 4°N和以南 8个点 ,资料年限14年~ 19年 ) ,发现 ,各站苦楝春季平均芽开放期 (y芽开放 )、展叶平均始期 (y展叶始 )、开花平均始期 (y开花始 )与当地经度、纬度、冬季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 (r芽开放 =0 .85 * * ,r展叶始 =0 .86 * * ,r开花始 =0 .99* * * )。在广西 2 4°N及以南地区 ,用各站逐年 1月平均气温 (X1 1 )、≥ 10℃始日 (X1 2 )和头年≥ 15℃终日 (X1 3 )建立的苦楝物候期预测模型 :y1 芽开放 =87.995 - 0 .2 6 3X1 1 + 0 .16 3X1 2 - 0 .12 3X1 3(r =0 .5 5 * * * ,n =130 ) ;y1 展叶始 =74.95 3 - 0 .35 8X1 1+ 0 .2 15 X1 2 + 0 .111X1 3 (r =0 .70 * * *,n =130 ) ;y1 开花始 =46 .0 6 3 - 0 .2 6 7X1 1 + 0 .2 5 0 X1 2 + 0 .0 6 5 X1 3(r =0 .71* * * ,n =130 )。在广西 2 4°N以北地区 ,用各站逐年≥ 5℃初日 (X2 1 )、1月平均气温 (X2 2 )和头年≥ 10℃终日 (X2 3)建立的苦楝物候期预测模型 :y2芽开放 =87.2 0 4+ 0 .12 3X2 1 - 0 .2 16 X2 2 - 0 .0 5 X2 3(r=0 .5 0 * * ,n =6 9) ;y2展叶始 =80 .5 72 + 0 .12 6 X2 1 - 0 .334X2 2 - 0 .142 X2 3(r =0 .6 4* * *,n =6 9) ;y2开花始 =89.  相似文献   

20.
自评健康与客观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自评健康与客观健康两种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 2 0 2名患者与 2 4 3名健康者两组人群进行对比研究 ,采用自填问卷的形式调查自评健康状况 ,对部分答卷者进行随机访谈 结果 :自评健康状况与客观健康状况呈显著相关 (P <0 0 1) 结论 :自评健康与客观健康状况既有联系 ,又有分别 ,是两个不同的健康概念 自评健康状况是一项有特殊意义的健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