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介绍了废水BOD5与COD的比值法、微生物的呼吸耗氧过程法和废水底物去除效果法用于处理我国轻工业有机废水的可行性研究;阐述了生物处理法的三种主要方法--好氧生物处理法、厌氧生物处理法、光合细菌生物处理的作用机理;综述了近年来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法等在我国轻工业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实例与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废水BOD5与COD的比值法、微生物的呼吸耗氧过程法和废水底物去除效果法用于处理我国轻工业有机废水的可行性研究 ;阐述了生物处理法的三种主要方法———好氧生物处理法、厌氧生物处理法、光合细菌生物处理的作用机理 ;综述了近年来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法等在我国轻工业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实例与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浅析废水生物处理的两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城市缺水问题尤为突出。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污水成分亦愈来愈复杂。某些难降解的有机物质和有毒物质,需要运用微生物的方法进行处理。废水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废水中呈溶解态或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作用,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一种处理方法。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常采用的方法有厌氧生物处理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氧化塘法。本文主要对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处理废水,在降解污染物的同时能够产生电能,是一种新型废水处理工艺,具有良好的研究开发价值.作者介绍了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处理废水反应装置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概述了电极材料、微生物种类、电池内阻等因素对处理废水与产电性能的影响;总结了该工艺在化工、制药、食品加工、畜牧养殖、垃圾场渗滤液等有机废水和含氮废水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分析电生物耦合技术的特点、结构形式和应用情况,综述电生物耦合技术在电极材料、影响因素、处理重金属废水、硝酸盐废水、含磷废水、染料废水、硝基苯废水和有毒难处理有机废水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应进一步研究电场对微生物的群体刺激效应,采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微观上揭示电生物耦合机理,指出电生物耦合技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应加大研究力度,迅速使之工程化。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针对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对模拟焦化废水的处理情况进行研究.通过从焦化厂缺氧池活性污泥中筛选出具有良好反硝化性能的反硝化菌群作为生物阴极,构建MFC处理模拟焦化废水,以电压、功率密度、COD和废水中代表性有机污染物苯酚、吡啶、喹啉与吲哚等为考察指标.结果表明,生物阴极MFC运行稳定,具有良好的产电性能,输出电压可达495mV,功率密度最高达29.23mW·m-2,COD去除率为70%;苯酚、吡啶、喹啉与吲哚等焦化废水中代表性有机污染物均有所去除,苯酚的去除率达到61%,吡啶、喹啉与吲哚等去除率也达到30%左右,反硝化菌生物阴极MFC对模拟焦化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有机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的来源和鉴别方法,评价了分析SMP分子量分布的层析渗透色谱法和超滤膜法的优缺点,介绍了SMP的金属螯合性、毒性及形成过程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有机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SMP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利用复合菌剂处理有机废水既可提高有机物的降解效率,又可获得生物有机肥料。研究明确了光合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混合培养过程中的最适生长条件,包括生长基质中最大化学需氧量(COD)不高于10 000mg.L-1以及其它条件,如光照强度、pH值、菌种接种量、菌种的混合比例等。经过混合菌剂处理后,有机废水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而有害微生物受到抑制。COD、总氮(TN)、总碳(TC)和铵态氮(NH3-N)的降解率分别达到87.1%、70.5%、53.9%和90.8%。这些结果显示,3种菌混合处理可有效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同时获得高浓度的有益菌群。  相似文献   

9.
糖蜜酒精废水含有大量难降解有机色素,对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利用专用微生物(细菌、真菌等)对废水进行生物脱色,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在糖蜜酒精废水生物脱色的研究现状,重点是新的脱色菌种的发现和脱色机理的阐述,最后对未来糖蜜酒精废水脱色的研究发展做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0.
BAC-SBR反应器处理ABS凝聚干燥工段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活性炭序批式反应器(BAC-SBR)处理ABS凝聚干燥工段废水,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等技术检测分析废水处理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变化,并重点研究分析了该废水中的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在BAC-SBR反应器中的降解过程。研究结果表明BAC-SBR反应器处理该废水的过程主要包括活性炭吸附、活性炭的生物再生及生物再生完成3个阶段;经过180 min的处理,废水的COD和TOC去除率均能达到85%以上;并且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检测分析可知该反应器能够高效地降解转化废水中的芳香类及有机腈类有毒有害污染物。  相似文献   

11.
三种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生物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处理重金属废水中微生物絮凝法、生物吸附法和植物修复法的机理、研究现状、特点及研究方向,认为利用这些生物方法处理重金属废水,具有原材料来源丰富、效率高、成本低、二次污染少等优点.但是,这些方法目前仍处于实验模拟研究阶段,其实用化和工业化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固定化的发展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通过对固定化技术方法的介绍以及不同载体选择的对比,分析评价了固定化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应用研究进展.认为固定化微生物是一种比一般生物处理法更为高效的方法,并讨论了它在含毒重金属离子废水、有机废水、酚类废水、芳香烃类废水、含磷含氮废水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固定化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但在从实验室阶段走向废水处理的实际应用阶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试图设计一种处理有机废水效率高、运行成本低、并可产业化的"气体式内循环好氧反应器"。其原理是利用好氧处理时供给的空气,对有机废水进行"气提,"在反应器中产生强烈的循环,使好氧微生物与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充分接触,达到提高氧的利用率、减少水力停留时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物理化学法处理含铜废水及铜二次资源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采用无机吸附剂、有机吸附剂、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吸附剂以及生物吸附剂等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含铜废水及铜二次资源化的研究应用情况.物理化学法处理含铜废水的主要机理为表面能吸附、离子交换、螯合、膜分离、渗透等.物理化学法处理含铜废水具有处理方法简便、吸附剂可重复使用、无二次污染以及铜可回收利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南宁市西乡塘区7家淀粉生产企业通过利用厌氧+好氧生化方法处理废水,利用水浴+碱液脱硫除尘设施处理废气,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产生沼气再循环利用,废渣压滤干化处理生产饲料和环保炭可用材料等节能减排新措施,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6.
钻井废水来源于油气田勘探开发作业过程,含有种类繁多的有机类钻井液添加剂和石油类污染物。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好氧生化处理钻井废水,通过刚定微生物生化呼吸速率曲线考察废水的可生化性,研究了微生物营养、微生物浓度、活性污泥的驯化对可生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钻井废水具有可生化性,钻井废水中的污染物质时驯化后的活性污泥是易降解的。  相似文献   

17.
废水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主要产生于基质降解和微生物的内源呼吸过程,它的存在是影响生物处理出水水质和有机物去除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简单阐述了SMP的概念,探讨了废水生物处理出水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形产生机理与特性。  相似文献   

18.
有机物生物降解动力学极限浓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物生物降解动力学极限浓度(Sm in)是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能够达到的最低浓度,在废水生物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生物降解极限浓度的影响因素,分别探讨了基质浓度、微生物培养方式、第二基质以及污泥驯化等对生物降解极限浓度的影响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基质浓度越低,Sm in越小;连续培养的微生物其Sm in比间歇培养的低,连续方式更适合于降解微量化学物质的微生物的培养;第二碳源对极限浓度的影响与污泥驯化与否有关,驯化污泥加入第二碳源后降解速率下降,而未驯化污泥则相反。这为废水生物高度净化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卢翠文 《科技信息》2010,(7):369-369
活性污泥法是在人工充氧条件下,对废水和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培养,形成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等。适合应用活性污泥法的废水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有机物易于微生物分解、适宜的温度、适宜的pH值、合理的营养盐、有毒和抑制性物质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20.
有机废水中毒物浓度超过极限允许浓度时,微生物的活性就会受到限制,在进行生物处理前对毒物采用适当的预处理方法是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