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供磷水平番红花植株中磷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32P示踪研究了不同磷水平番红花植株中磷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磷水平的番红花植株吸收磷的总量与相应所施磷量基本上呈倍数关系,低于Hangland营养液磷水平处理的植株处于磷饥饿状态;地上部磷含量与地下部磷含量的比值也随磷水平的降低而下降;随磷水平的下降,植株地上、地下部干质量降低,单株生物量减少,最终影响番红花球茎的生长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硝酸还原酶(NR)是植物体内硝态氮还原过程的重要诱导酶,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植株对氮素的利用程度和种子质量。本文论述了1984—1986年对冬小麦植株不同部位器官硝酸还原酶话性(NRA)变化规律的研究以及不同追肥量、追肥期对植株体内叶片、叶鞘、茎秆、穗部等器官和产量的影响,为冬小麦的高产栽培和合理施肥寻找理论依据。通过对NRA的研究,在育种工作中也有助于加强对品种的早期鉴别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磷素与氮代谢的关系长期来受到学者们的注意,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由于氮代谢的过程比较复杂,植物种类不同,或同一种植物发育的不同阶段其氮代谢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不一样,因此所得的结果往往不尽相同.Jones和等发现缺磷的小麦植株蛋白质含量降低,非蛋白氮增高.Thompson等指出芜菁缺磷时植株积累非蛋白氮,但蛋白质的含量并没有减少.罗宗雅等人的试验结果证明缺磷的小麦全氮、蛋白氮、非蛋白氮和硝态氮含量都降低,但酰胺的浓度升高.晚近Kapoor等人以大豆为材料,用三种磷水平进行盆栽试验,结果发现在苗期蛋白质和非蛋白氮的含量都随着磷素供应水平的降低而减少.可见磷与氮代谢的关系尚未得到统一的认识,丞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对南板蓝不同时期各器官及整株养分的质量分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南板蓝植株及各器官养分的质量分数都表现为N>K>P;南板蓝不同器官氮、磷、钾三养分的质量分数表现为叶>茎>根;不同时期南板蓝氮、磷、钾素的质量分数都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氮素的质量分数以7~8月最高,磷素的质量分数以6~7月最高,钾素的质量分数在8月较高.初步将南板蓝的营养生长期划分为种植-成活期、幼苗期、生长旺盛期及收获期4个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2个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小偃22号和小偃6号)对花后不同营养器官干物质的累积与转运、收获指数及籽粒灌浆过程中茎、叶、颖壳、籽粒的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茎、叶干物质的积累量,从开花期到成熟期一直呈下降的趋势;穗干物质的积累量,在开花期和灌浆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升高的趋势;灌浆期到成熟期无明显趋势。开花期,不同干物质转运量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为"茎叶穗";冬小麦不同器官转移的干物质对子粒的贡献叶片最大,其次是茎,穗部最小;施氮处理下,收获指数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在籽粒灌浆过程中,全氮含量在茎、叶、籽粒中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颖壳中的全氮含量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冬小麦不同器官全氮含量为茎颖壳叶籽粒,施氮量在150 kg/hm2处理下,冬小麦各器官全氮含量保持较高水平。试验中选用的2个基因型冬小麦品种,小偃22号干物质的积累量、收获指数显著高于小偃6号;施氮处理下,小偃22号不同器官的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转运率和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都显著高于小偃6号。小偃22号具有较高的氮素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6.
研究以云麻7号和巴马火麻为试验材料,利用水培法研究不同供磷(PO43-)水平(0.02、0.10、0.50、8.00 mmol/L和16.00 mmol/L)对工业大麻植株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供磷水平下,云麻7号的最适磷浓度是0.50 mmol/L,巴马火麻的最适磷浓度为8.00 mmol/L,两个大麻品种的磷耐受程度差异较大.磷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会造成磷胁迫,导致大麻植株生长受限甚至死亡.与最适磷浓度相比,磷水平增高或降低,大麻的株高、茎粗和鲜重均明显降低.同时,磷水平过高或过低,大麻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而根冠比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则随磷浓度升高而降低.以上研究结果为探明磷对大麻植株生长的影响以及磷高效工业大麻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用多效唑对冬小麦浸种和各时期不同浓度的叶面喷施证明,在冬小麦上拔节期前4—5天,喷施多效唑196ppm为最合适。并从群体器官结构水平揭示了多效唑的作用,表现在能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厚度;稳定后期叶面积;改善产量因素结构。增产率小区试验(对照倒伏情况下)30.75%,大区试验为10.7—11.9%。  相似文献   

8.
宁夏灌区不同种植年限及方式温室土壤磷素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宁夏灌区温室的分布状况,采集了不同种植年限和不同种植方式温室表层(0~20 cm)和剖面(0~120 cm)土壤,分析了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温室表层土壤全磷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曲线增加,但在连作条件下6 a以后呈下降趋势;表层以下层次全磷含量与大田土壤基本一致;轮作土壤全磷含量高于连作土壤,所有温室土壤全磷含量明显高于大田土壤.土壤表层速效磷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也呈增加趋势,种植9 a时出现高峰值,之后逐渐下降;表层以下层次速效磷含量与大田土壤基本一致,但温室土壤整个剖面的速效磷含量明显高于大田土壤;连作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轮作土壤.相关分析表明,不论轮作还是连作,温室土壤表层磷素含量及其累积量明显高于下层,表层出现磷素富集现象,在今后确定施磷量时应重点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9.
《贵州科学》2021,39(4)
百香果作为贵州省主要的12大扶贫产业之一,目前已种植15.68万亩,但是其需肥规律及特性尚不明确。本研究以特色藤本产学研基地"平塘1号"百香果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施肥梯度,即不施肥(CK)、50 g、100 g、150 g、200 g,采用盆栽试验,于生长期、结果期、越冬期分别采集土壤-植株根、茎、叶,测定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下,百香果土壤-植株C含量在不同生育时期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N、P含量则差异显著,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植株N、P含量呈增长趋势,施肥量为200 g时植株长势最好;在植株不同器官中,C、N含量表现为植株叶片茎根土壤,P含量在植株茎中表现最高,植株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在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植株N、P含量表现出生长期结果期越冬期;无论是哪一个施肥处理,百香果植株在生长期和越冬期的N∶P小于14,受N肥限制,在结果期低施肥处理下,N∶P大于16,受P肥限制。每株施用200 g复合肥,土壤-植株不同器官养分含量最高,效果最佳;在不同生育时期,百香果需肥量及种类有所不同,在生长期和越冬期应满足N肥的需要,在结果期提高P肥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闽楠苗木的适宜施磷量,测定了8个水平施磷(0、7.5、15、22.5、30、40、60、90 mg/株)处理下闽楠苗木的生长特性和叶片养分状况。结果表明:(1)随着磷素供应水平的升高,闽楠苗高和总生物量均呈先升高后稳定的趋势,而地径呈增长—稳定—降低的趋势,拐点磷素供应量为22.5 mg/株;(2)随着磷素供应量的增加,闽楠苗木叶片氮和磷含量呈升高趋势,而钾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当供磷量大于22.5 mg/株时,生物量未发生显著变化,说明此时植株对氮磷钾为奢侈消耗;(3)闽楠苗木叶片氮磷钾的临界含量分别为16.04、1.36和21.93 g/kg,最适含量范围分别为16.04~27.45、1.36~3.01和21.93~36.40 g/kg。综合分析认为,对闽楠苗木的最适施磷量为22.5~30.0 mg/株。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坡度、不同降雨强度下径流小区的径流、泥沙与磷肥输出特征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降雨强度下,径流中磷素质量浓度随时间递减,而泥沙中磷素质量浓度随时间递增,且雨强越大,磷素质量浓度越大;在不同的坡度下,径流中磷素质量浓度随着坡度增大而增大,在20°与25°之间存在转折点,泥沙中磷素质量浓度随坡度增大而增加的规律十分明显,这与径流中磷素随时间变化情况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12.
坡度与雨强对磷和稀土元素径流输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列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试验,观察了不同坡度(5°、10°、15°、20°、25°)和不同降雨强度(43mm/h、83mm/h、115mm/h)组合条件下,3种外源稀土元素Nd、Ce、La和磷素随土槽坡面径流输出的特征.结果表明,92%以上的外源稀土元素和磷素都是以径流颗粒物形式输出,且3种外源稀土元素与磷素随径流输出的总量均呈极显著的相关性;在不同雨强下,外源稀土元素和磷素随径流流失总量与坡度呈二次抛物线型关系,即随坡度增大而增大,但土槽坡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存在转折点,临界坡度的变化范围为22—26°.  相似文献   

13.
甘蔗是需氮量较大的重要糖料作物,为了探讨固氮菌对不同甘蔗品种生长过程中的硝态氮、氮、磷和钾含量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固氮菌DX120(A)、固氮菌296(B)和固氮螺菌(C)处理桶栽甘蔗品种ROC22和B8。主要结果表明:不同固氮菌及组合处理后2个甘蔗品种叶片的硝态氮含量在8—11月总体上高于对照却低于肥料处理;接种固氮菌提高了2个甘蔗品种叶片中氮素的含量,且A和AB处理对ROC22的效果较好,A、C和AC处理对B8氮素含量的影响效果较好;磷元素含量在生长期不断提高,固氮菌处理有利于2个甘蔗品种磷素含量的积累;单个及多个组合固氮菌处理对2个甘蔗品种叶片钾元素的含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利用正交试验等方法,分析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Swingle)C.Jeffrey]组培苗不同生育期的植株氮、磷、钾三元素营养动态变化,总结不同栽培管理阶段的施肥技术与方法及其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罗汉果组培苗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氮、磷、钾三元素含量及比例有所不同,但均以钾素量最大,氮素为次,磷素所占比例甚少;基肥对于罗汉果组培苗早期生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选用猪粪等有机农家肥并掌握合理的用量,可增强植株长势;幼苗期追肥以偏重钾素的配方对植株生长的较为有利,花果期施用适量的有机农家肥和复合肥对于增加植株的结果数量、提高大中果比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物不同基因型的磷素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介绍了近年来植物磷素营养研究的发展趋势,强调了开发不同基因型作物品种耐低磷机理研究的重要性;综述了作物不同基因型低磷胁迫的根系形态构造的差异、根系分泌物及pH值的变化;低磷胁迫对水分利用效率、碳水化合物同化作用的影响、对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系统活性的影响、对叶片特征的影响、酸性磷酸酶(APA)活性与耐低磷胁迫的关系;磷素利用效率的基因位点(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冬小麦不同蘖位和粒位籽粒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京冬8和京冬11为材料,选取有2个分蘖成穗的植株,测定各单茎基本生物学性状,强、弱势粒蛋白含量及其组成,淀粉含量及其组成。结果表明,主茎穗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贡献明显高于分蘖穗。小麦植株不同部位籽粒粒重、蛋白质和淀粉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随蘖位增大,单穗粒重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但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强势粒的千粒重和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弱势粒,但弱势粒的淀粉含量高于强势粒。强势粒的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高于弱势粒;清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较少,粒位间差异不明显。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低分蘖位(主茎)、强势粒对品质的影响明显高于高分蘖、弱势粒。  相似文献   

17.
磷是小麦生长过程中重要的大量元素之一,对小麦籽粒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为探讨磷素对小麦胚乳淀粉粒积累及其对淀粉品质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新疆主栽的中强筋冬小麦品种新冬20号和新冬23号为参试材料,研究不同施磷水平(P0:P2O50 kg/hm2;LP:P2O5105 kg/hm2;HP:P2O5210 kg/hm2)对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粒形态、粒径分布、淀粉降解酶活性以及淀粉持水力、膨胀势、溶解度和破损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磷水平下2个参试品种的淀粉粒均为明显的双向分布,淀粉粒的基本形态特征未改变,但对2个小麦品种A-和B-型淀粉粒的发育进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磷和低磷处理下2个小麦品种籽粒α-淀粉酶活性在灌浆后期(花后28-35 d)最高,且变幅较大。高磷处理下新冬20号小麦淀粉的持水力、膨胀势和溶解度均显著高于对照;高磷和低磷处理可显著增加新冬23号小麦淀粉的持水力。不同施磷量对小麦淀粉品质的影响与参试品种的遗传特性有关,从淀粉粒形态和品质特性变化的角度,相对于新冬23号,新冬20号小麦对磷素更敏感。  相似文献   

18.
磷素是小麦生长过程中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本文研究试验选用新疆主栽的冬小麦品种新冬20号和新冬23号为参试材料,设置3个磷素供应水平(以P2O5计),分别为0 kg/hm2(P0)、105 kg/hm2(CP)、210 kg/hm2(HP),研究不同磷素供应对灌浆期小麦旗叶和穗部叶绿素及核酸含量的影响以及与粒重的关系.结...  相似文献   

19.
大豆磷效率与形态生理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有关低磷红壤上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基因型磷效率特性的研究鲜见报到。作者选用低磷红壤耕地上生长适应性不同的19个广东大豆地方种质,采用低磷红壤盆栽方法,对大豆基因型磷效率特性及其与植株形态生理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低磷水平下,较之磷效率特性较差的大豆基因型,磷效率特性较好的大豆基因型表现出体内磷素的相对积累和体内磷素转化为干生物量的效率的相对减弱;不同的植  相似文献   

20.
丘陵区紫色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磷的吸附解吸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磷素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限制营养元素,农地磷肥过量施入造成的磷流失导致水污染问题引起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本研究主要针对紫色土集中分布的四川盆地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农业非点源污染显著等特点,采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坡耕地)下的典型酸性、中性及石灰性紫色土,开展磷素等温吸附解吸热力学实验,并结合Langmuir模型研究了不同类型紫色土对磷素的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丘陵区紫色土林地土壤磷素最大吸附量(Qm)及磷吸附缓冲容量(MBC)高于同类型紫色土农地土壤;林地土壤生物有效磷含量低于农地;农地磷素释放风险高于林地.相较中性及石灰性紫色土,酸性紫色土磷素最大吸附量、吸附缓冲容量低,但磷素解吸能力较高,表明酸性紫色土磷素释放风险较大.多重相关分析表明,尽管不同类型紫色土pH、有机质、土壤质地等因素对磷素吸附解吸并无单一的显著影响,从而无法针对所有3种土壤找出其影响磷素吸附解吸的共性因素,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pH、土壤质地及土壤总磷含量对磷素吸附解吸特性仍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