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工作面概况 1271(3)工作面位于西一采区突出危险区域,13—1煤层,综合机械化采煤,两巷支护方式为锚索网。标高-745-660m,东西走向长度1350m.南北倾向长度160m。工作面内煤层倾角平均为4°,原始煤层瓦斯含量为8.5m^3/t.煤层总厚3.0~4.5m,平均煤厚3.6m。  相似文献   

2.
青东煤矿814工作面为该矿81采区首采面,该面位于采区中部.东、西均为81采区边界,下部为采区大巷与工广煤柱相邻。工作面标高-484—569m,走向长平均218m,倾斜长平均89m:煤层均厚2.7m,赋存不稳定,局部煤岩层起伏变化较大;煤层倾角平均18°,局部高达27°,煤岩层倾向为30°-40°;工作面揭露I、Ⅱ两处不可采区,煤厚为0.2—0.7m。  相似文献   

3.
张勇 《安徽科技》2012,(8):41-42
一、引言涡北煤矿8104工作面为近距离煤层合并开采,双倾斜大倾角。煤层平均倾角30°,平均仰采角度30°;“三软”特厚,82煤平均厚2.92m,f=0.2;81煤平均厚3.98m,f=0.3,煤层松软;两层煤之间夹矸平均厚1.4m,岩性为泥岩;直接顶平均厚度1.89m,泥质页岩;工作面老顶平均厚度31.18m.岩性为硅、铁质胶结砂岩。  相似文献   

4.
周翔  张志桓  范振东 《甘肃科技》2009,25(16):55-56,49
华亭矿区东峡煤矿大倾角坚硬易燃特厚煤层群综放开采工业性试验,研究了大倾角(37°)坚硬易燃特厚煤层群围岩活动和矿山压力规律,提出了煤层群多区段“区域(大范围)岩层控制理论”,有效解决了大倾角综放工作面“支架-围岩”系统失稳难题,对解决我国大倾角煤层开采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文俊 《甘肃科技》2011,27(12):61-63
通过对倾角45°左右,厚度12.5-23m煤层条件下采用走向长壁综放开采支护系统稳定性的理论分析,提出了临界倾倒角的概念并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通过实践总结出了在动态、静态情况下防止急-倾斜厚煤层走向长壁综放工作面支护系统失稳的开采技术及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6.
一、地质概况 淮北矿业集团桃园煤矿主采煤层为10煤,厚2.8~4.0m,平均3.6m,煤层倾角22-40°,平均28°,煤层褶曲、断层十分发育,顶板破碎,巷道压力大。  相似文献   

7.
急倾斜特厚煤层(倾角大于45°)水平分段综放开采与缓倾斜煤层综放开采后的悬空顶板在赋存状态和受力环境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导致2种情况下顶板失稳垮落后所形成的顶板结构区别较大。以乌鲁木齐矿区急倾斜特厚煤层顶板结构演化规律为研究目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现场监测等综合方法,揭示急倾斜特厚煤层非对称平顶型拱结构随煤岩层赋存角度变化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急倾斜特厚煤层顶板垮落后能够形成平顶型拱结构,并且随煤层倾角增大,非对称平顶型拱结构的拱高、高跨比和半拱跨度比均减小,拱顶位置向地表浅部方向移动,顶板垮落范围和垮落岩体的体积减小,支架承受载荷降低。  相似文献   

8.
季东海 《科技信息》2010,(23):378-378
1煤矿简要概述 铜陵县东山煤矿走向长3400m,走向东西,倾向南北,开采下限-130m水平,单斜构造,煤、岩层倾角48°-60°。矿区内赋存A、B、C三层煤(B煤层不可采),采用集中巷开采。  相似文献   

9.
一、工作面概况 Ⅱ1023综采工作面位于矿井西部Ⅱ102采区东冀二阶段,工作面标高为-630—668m,走向长约410m,倾斜宽约150m,煤层厚度0.4—3.4m,平均为2.86m,局部有伪顶,煤层倾角4°~17°,平均9°。回采方向上机巷整体为上坡,坡度4.9°,起伏变化小;风巷整体为上坡,坡度3.6°,起伏变化较机巷略大。  相似文献   

10.
赵魁伟 《科技信息》2010,(27):395-395
鹤煤集团(公司)五矿位于鹤壁矿区中部,58年建井,60年投产设计能力为45万吨/年,2007年核实生产能力为35万吨/年。井田煤系地层走向在30°~150°之间。开采二迭系山西组二1煤层,煤厚平均8.0m,煤层倾角一般为8°-30°,煤层结构简单,属稳定特厚煤层。煤层伪顶为黑色泥岩及深灰色砂质泥岩,直接顶为深灰色砂质泥岩。该矿自建矿以来,本井田内先后发生18次突水,突水量大于60m3/h的有10次,其中O2灰岩一次(邻近小煤矿井田边界断层),C3L8灰岩层8次,二1煤顶板砂岩1次。O2灰岩最大突水量13507m3/h,C3L8灰岩最大突水量1210 m3/h,二1煤层顶板砂岩最大突水量80 m3/h。由此可见O2、C3L2、C3L8、S10含水层是构成本区开采二1煤层的主要充水水源。  相似文献   

11.
一、地质概况 1.煤层赋存条件 淮南矿业集团新庄孜煤矿66213工作面位于矿区六水平六采区,风巷工程标高-662m,顺槽工程标高-730m.其中,C13煤层为结构简单的厚煤层,平均煤厚为6.5m,顶区回采后,底区剩余煤厚4.5m,煤层局部靠底部含一层厚0.1~0.6m的夹矸,局部块段有夹矸插入体及底鼓变薄带,煤层倾角平均25°,煤种为1/3JM,密度为1.37t/m3.  相似文献   

12.
桃园矿三采区1036工作面位于南三采区北翼,上为1034工作面采空区,工作面(巷道)标高为-405~475m。煤层厚度较稳定.平均煤厚3.3m,煤层倾角变化不大,平均220。煤层直接顶为泥岩,厚度约为6.56m。老顶为细砂岩,厚度约为8.5m。煤层直接底为泥岩,厚度约为5.27m。  相似文献   

13.
一、工作面概况 4251B8工作面上限标高-487.5 m,下限标高-536.5m,走向长170 m,倾斜长60~133 m、平均93 m,煤层倾角24°,煤层总厚3.3~4.5 m、平均4.0 m,赋存稳定.  相似文献   

14.
一、工作面概况 4251B8工作面上限标高-487.5 m,下限标高-536.5m,走向长170 m,倾斜长60~133 m、平均93 m,煤层倾角24°,煤层总厚3.3~4.5 m、平均4.0 m,赋存稳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龙宫煤矿井田开拓方式的探讨,得出结论:本井田1、2号煤层赋存稳定,煤层倾角在3°~6°之间,对井田开拓无影响,但对井田开采有一定影响;本井田1、2号煤层均存在采空区,主要在井田北部工业场地附近存在采空区,对井田开拓开采有影响;全井田1、2号煤层以+747m一个水平开采,将井田划分为2个采区开采,矿井先期开采位于开拓巷道南侧附近的一采区。  相似文献   

16.
王修启 《安徽科技》2014,(12):43-44
W3214综采工作面位于钱营孜煤矿西一采区,该采区倾向长2560m左右,煤层倾角8°-125°,大部分在11°左右。采区内煤层赋存稳定,该工作面2013年10月开始回采,2014年5月开始收作。  相似文献   

17.
吕兆民 《科技资讯》2005,(22):40-40
龙湖分公司31001工作面倾斜长105m,煤层倾角33m,煤层厚度平均为7m,工作面采用2.2m“π”型钢梁,单体液压支柱二梁五柱支护顶板,一次采全高,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距离采线100m时,上顺槽由三石门向二石门掘进30m时停掘。根据石门煤厚资料,上二石门煤厚2米,下一石门煤厚0.7米,上j倾槽改由上二石门向三石门掘进,由于受断层影响,煤层由2米迅速变成0.8米,掘至25米时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8.
针对平煤集团十三矿煤层倾角变化大,回采巷道支护困难等问题,通过岩石力学参数测试分别模拟煤层埋深300m、500m、800m和倾角0°、25°、30°情况下区段工作面侧向压力分布规律和区段煤柱受力情况,并对12020区段运输平巷(下巷)实体煤侧的应力及围岩变形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随煤层倾角增大下区段运输巷与上区段回风巷两侧应力承非对称分布,采场顶板应力分布也是高度不均匀、不对称的,侧向水平应力峰值随煤层倾角增大而增大,且工作面后方增加幅大于工作面前方;峰值位置随煤层倾角增大而逐渐靠近煤壁。煤层倾角加大时,应力明显偏向下区段运输巷,使得下区段运输巷顶部出现明显应力集中,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这种差异有扩大的趋势。数值分析结果和现场抽采参数分析结果基本吻合,对区段煤柱优化和巷道安全支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了现场测试法,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研究了倾斜方向岩层运动与围岩应力分布及用离散元法模拟围岩运动特征等方法,得到了以下结论(1)煤层倾角导致岩层运动与破坏以及围岩应力分布差异很大;(2)采空区充填程度不同,沿工作面倾斜方向,下部充填较密实,而上部则处于空置状态,由于顶板支撑条件不同,从而导致顶板挠曲差异很大,经常出现上部断裂而下部完好的状态;(3)倾斜煤层开采导致的岩层运动比缓倾斜煤层强烈.要求工作面支护既有足够的强度,更要确保其稳定性.图5,参5.  相似文献   

20.
李鉴 《前沿科学》2011,5(1):17-22
根据地球、土星的平轨道根素和土星轴的指向,提出了一种计算土星盘面与地球观测者视线夹角的几何方法。计算表明土星的下一个秋分日为2025年5月22日,在2025年3月23日,地球将穿越土星盘面(土星侧对地球,盘面倾角为0°)。2017年10月16日(±1日),土星盘的倾角达到最大,数值为26.99°。15年后的2032年5月11日(±1日),土星盘的另一侧达到最大倾角,数值为-26.96°。土星轨道面相对于黄道面的倾角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不超过±0.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