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内隐攻击性为人类面对攻击性行为时可能出现的但又不为人类意识控制的反应性倾向。近些年来学者们已证实了人类攻击性行为受内隐性因素的影响。回顾和论述国内外对内隐攻击性概念、内隐攻击性的研究方法及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被试差异和特定群体的差异等相关研究,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对于深化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提升内隐自尊是否可以减少社会排斥诱发的攻击性,为攻击性干预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拒绝范式进行社会排斥操作并设置社会排斥组与控制组,使用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作为内隐自尊干预方式并设置干预组与控制组,测量被试的搭档评价作为攻击性指标.结果表明: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可有效提升内隐自尊;在内隐自尊提升条件下,社会排斥组与控制组攻击性无显著差异;在内隐自尊控制条件下,社会排斥组攻击性显著高于控制组.说明内隐自尊的提升显著的降低社会排斥诱发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研究暴力游戏、益智游戏和亲社会游戏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并分析该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结果表明:亲社会游戏能够抑制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暴力游戏和益智游戏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游戏类型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与性别无关.实验结果部分支持一般学习模型.  相似文献   

4.
从内隐社会认知视角探讨摔跤运动员对摔跤竞赛中红色队服效应的认知态度.36名摔跤运动员与38名普通大学生参与该研究,采用传统内隐认知测量方法 IAT测验,概念维度材料为图片材料(两名摔跤运动员比赛情景),属性维度为文字材料(攻击性词汇与非攻击性词汇).结果表明,普通大学生与摔跤运动员对着红色队服图片+攻击性词汇的平均反应时显著低于着红色队服运动员+非攻击性词汇;在相容任务联结上,普通大学生平均反应时显著低于摔跤运动员;在不相容任务联结上,普通大学生与摔跤运动员不存在差异.无论是普通大学生,还是专业运动员均存在认为红色更具攻击性的内隐认知态度.  相似文献   

5.
以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为实验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和普通学生为对照组,采用再认测验与偏好测验匹配使用的实验研究方法和投射测验法,通过两个实验从不同角度对不同竞技水平运动员的攻击行为特点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所有被试在外显社会认知上具有相同的再认能力,且都具有较强的内隐攻击性;实验组与对照组内控水平不存在差异,外控水平也不存在差异,而两组的内控水平都显著高于外控水平.  相似文献   

6.
内隐社会认知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当前内隐社会认知主要从内隐自尊、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和内隐自我等方面展开。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得益于间接测量法的发展和完善,当前主要采用启动效应、内隐联想测验、情绪性西蒙任务等方法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7.
探讨意识水平对自我信息认知的影响。采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范式,测量被试对自我信息的内隐态度。自我意识水平对自我信息的认知具有影响。高自我意识水平的被试,对自我美化信息的内隐态度显著好于丑化信息;低意识水平被试对他人的丑化和美化信息的内隐态度差异不显著,而高意识水平被试对他人的丑化信息更敏感;高水平自我意识被试对自我美化信息的内隐态度显著好于对他人的美化信息,而低水平自我意识对此两类信息的态度差异不显著。提示高自我意识水平被试的自我信息加工能力强于低自我意识水平的被试。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学前儿童在职业、日常活动、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4个领域中的性别观念,采用内隐和外显两种研究方法测量104名学前儿童的性别观念,并探究其性别和年龄差异.结果发现,学前儿童对职业、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对日常行为没有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女孩在一些行为上表现得更为刻板,且年龄越大越刻板化.由此可见,学前儿童对行为领域中的性别观念已刻板化.  相似文献   

9.
个体攻击的发生发展机制一直是攻击的心理学研究中重要的基础问题,但以往研究较多关注个体的外显攻击.对内隐攻击的研究相对较为匮乏.本研究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考察大学生的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的发生特点,包括攻击的性别差异及类型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的关系.以19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任务分离范式中的偏好测验测评被试的内隐攻击,采用自我报告的攻击问卷测评被试的外显攻击.1)在外显攻击上,男性身体攻击显著高于女性,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个体言语攻击显著高于身体攻击、关系攻击,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之间差异不显著.2)在内隐攻击任务上,相对于攻击词,被试更加偏好中性词.3)内隐攻击的性别差异与类型差异均不显著.4)大学生的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之间不存在显著关联.结论: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存在性别差异与类型差异,两类攻击间无显著相关,支持内隐一外显结构分离论.  相似文献   

10.
李银萍  庞庆军 《科技信息》2010,(33):28-28,10
本研究采用轨迹追踪的实验范式,对湖南农大东方学院的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内隐学习能力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被试的运动技能内隐学习能力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不同运动经历的被试在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能力上有显著性的差异,经常锻炼的大学生运动技能内隐学习能力优于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自发社会比较对恋人内隐自尊的影响,以及相关任务性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在研究1中,要求66名恋人首先填写恋爱关系满意度调查问卷和完成自发社会比较回忆书写任务,然后进行内隐自尊IAT的测量;研究2以127名恋人为被试,启动相关性自发社会比较任务,探讨相关性任务在自发社会比较对内隐自尊影响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研究1被试在完成自发社会比较任务操纵后,上行比较组恋人内隐自尊得分显著高于下行比较组,且仅男性在上行比较组被试内隐得分显著高于下行比较组;研究2发现任务相关性的主效应不显著,任务相关性不影响自发社会比较中被试内隐自尊水平。结论:自发社会比较影响恋人内隐自尊水平,上行比较损伤男性内隐自尊;相关性任务对自发社会比较对恋人内隐自尊中不起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及其与社会支持系统的关系。方法:运用自尊量表、内隐联想测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对筛选出来的网络成瘾和对照组的非成瘾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网络成瘾和非成瘾大学生都存在显著的内隐自尊效应,二者在外显自尊上存在显著差异,内隐自尊不存在显著差异;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存在低相关;外显自尊与现实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的相关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内隐自尊与网络社会支持中友伴支持的相关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主观支持对外显自尊有一定预测作用,友伴支持对内隐自尊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两个实验对初、高中生内隐学习的年龄差异进行了考察.实验一采用单维度内隐序列反应时任务,发现初、高中生在简单内隐序列学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二采用双维度内隐序列反应时任务,发现高中生可以进行较复杂的内隐序列学习,而初中生则不能.这种内隐学习的年龄差异可能源于不同的工作记忆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常莉  于珊珊  李宏 《科技信息》2012,(35):I0193-I0194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网络或是其他媒体中各种暴力信息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出现在媒体中的暴力信息会提高青少年的内隐攻击性,增多其攻击行为。因此,有效地对媒体中的暴力信息进行过滤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的验证及其对就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对职业的评价是否也存在偏见.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内隐职业刻板印象,对某些职业评价高,对某些职业评价低;结合社会实践,大学生的内隐职业刻板印象具体反映在就业观陈旧、就业地区选择欠科学等现象,并提出了加强择业价值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评价自己等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一些研究者把内隐社会认知引入到学科心理认知研究中,提出了内隐学科心理认知。基于以上背景,作者尝试使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60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内隐英语认知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内隐英语态度和内隐英语自我认同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石漠化地区中小学生环境意识,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石漠化地区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学生的环境意识的内隐态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石漠化地区中小学生存在明显的内隐环境意识;IAT所测得内隐环境意识不存在年级、性别性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利用文献法整合国外有关攻击性的理论与研究,旨在探讨人类攻击性的本质,为今后国内攻击性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讨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分离的前因后果驱动机制,本文对社会支持,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分离,心理健康三者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采用实验法对12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评价性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差值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互为部分中介效应。2.社会支持是情感性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差值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结论: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社会支持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是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20.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身上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其发生与发展机制长期对幼儿教师和家长造成困扰,现为学前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学界围绕幼儿攻击性行为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在内涵、分类、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和干预策略等方面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理论研究的深度、跨度不够,应用研究缺乏创新性和借鉴性等问题。梳理相关学术成果,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提出了突出重点、多元视角、拓宽领域、跨越学科、优化方法和深入追踪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