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社会法制化的进程离不开对程序的完善,但是我们又是一个有着重实体、轻程序理念的国家。在我们对司法程序进行完善的过程中不应当忽略对诉讼监督工作程序的完善,而对诉讼监督工作的程序进行考核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程序性评价的理念对监督工作进行梳理和完善,可以推进检察机关诉讼监督工作模式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和新形势对检察机关诉讼监督工作的新要求与新挑战。  相似文献   

2.
诉讼监督是法律监督的重要方面。诉讼监督在法律监督的概念框架之下,还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诉讼监督作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主要方式,检察机关的检察权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也有相互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3.
民事检察监督制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主要以分权、防止司法专断、维护社会公益、实施法律监督与保障司法公正为价值目标。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在诉讼法理和制度构造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其改革的路径应当是:增加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提起诉讼或参与诉讼;增加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案件的检察监督;加强检察机关对法院审判程序的监督;严格限制检察机关对审判结果的监督。  相似文献   

4.
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执行实施法律监督,有法理、法律和政策方面的依据。检察机关应对法院行政诉讼执行工作和行政机关履行法院生效行政裁判进行监督,对行政公益诉讼和涉及公共利益的行政案件行使申请执行权。研究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执行的监督,有利于监督法院行政诉讼执行工作的依法开展,有利于确保法院生效行政裁判的执行,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5.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以诉讼当事人身份参与民事公益诉讼,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救济,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考虑到目前的法律授权不够具体,加之检察机关现有资源的有限性,检察机关在参与民事诉讼过程中应有明确的角色定位,以辅为主,制权补权,合理运用各种方式,履行在民事公益诉讼中的法律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6.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通过证据标准的统一和庭审实质化来加强审判机关在诉讼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为检察机关的抗诉监督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又因检察机关对审判监督只具有程序启动权,审判机关维稳需求等各种因素导致实践中存在抗诉难问题。检察机关的抗诉权和审判机关的审判独立之间存在矛盾的关系,但"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更强调法院的独立审判权。通过构筑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二元博弈模型,可以发现检察机关因抗诉管理成本过高已与审判机关产生妥协式的"配合"。本文通过建立庭审程序监督体系、完善抗诉权分置和博弈策略的选择,建立与"以审判为中心"相配套的审判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7.
诉讼调解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语境下,已经成为一种司法政策导向,调解结案更多地成为民事司法的目的而不是纠纷解决的方式。诉讼调解中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双重软化凸显了检察机关进行诉讼调解检察监督的必要性。诉讼调解检察监督并不违背合法、自愿调解原则,并不干涉法院的独立审判。规范诉讼调解检察监督的提起范围和提起方式则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必须认真审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目前检察机关仍以诉讼监督为主,对行政执法存在监督缺位,不能及时、有效的制约权力滥用。本文通过分析行政检察监督权的应然权能以及合理定位,以行政强制措施为切入点研究行政检察监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突破检察监督权能的传统窠臼,并尝试构建和重组检察备案、检察建议、检察纠正及行政公诉制度,实现相互有机耦合的"制度群"效应,以应对新形势下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按照法律规定有权代表国家和公众利益向法院提起诉讼。其作为法定监督机构,应该具有代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运用公力救济的方式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资格。从基础理论的角度对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可行性予以论证可以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检察机关积极参与公益诉讼具有现实必要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探讨研究,提出了建构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的设想和建议,以期尽快建立检察机关参与公益诉讼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检察机关保护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修改后《刑诉法》涉及多处公诉制度改革,在扩大公诉环节法律监督职能的同时,给公诉工作赋予更严格的标准和证明责任。基层检察机关出庭支持公诉案件明显增多,公诉任务量加大。在强调司法程序正义的同时,公诉工作要从诉讼及时性原则出发,用好刑诉法赋予的程序、措施和手段,着力提高司法效率。  相似文献   

12.
李春  刘晓  胡坡 《科技信息》2009,(9):13-15
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目的是为了解决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背景下所遇到的国有资产流失、垄断损害、环境污染等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由于法律不健全、推行受限制、理论有争议,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的实践一直不畅。但随着我国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理论上的三大突破,实践中的三种探索,国外经验的积累借鉴,检察机关进一步开展公益诉讼的迷思正在消除。在开展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需要准确把握参与的原则、范围和程序。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可以作为诉讼主体参与附带民事诉讼。检察机关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具备前提条件、一定情形下的程序条件和实质条件,其在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诉讼地位是财产遭受损失的国家或集体的诉讼代表人。从立法的原意和诉讼原理来看,检察机关在附带民事诉讼方面应当享有处分权。  相似文献   

14.
姜忠仁 《奇闻怪事》2009,(7):107-108
民行检察监督的内容不全面,范围过窄;未给基层检察院赋予抗诉权,造成"矛盾上缴";民事抗诉案件环节多,审查期限长,监督手段单一,监督权没有保障,实际操作举步维艰.对诉讼过程中的某些环节监督不力,直接影响了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实现,影响了民行工作顺利开展.建议尽快完善尚未完善和健全的有关监督内容及应有的保障性规定;通过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检察院参与诉讼权,明确同级人民检察院有抗诉权;赋予监督的多种方式,明确检察建议的法律地位等等,从立法上完善抗诉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15年人大授权最高检就公益诉讼试点活动的展开,当前公益诉讼制度的实践探索正稳中有序地进行,但对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研究却步履维艰。本文围绕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当事人适格及其角色地位问题展开探讨。首先从民事诉讼法当事人理论入手,通过对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的区分作不同分析,论证检察机关当事人适格的理论基础。其次以检察权的权力性质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对检察权性质的判断,从而界定当前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的角色地位。  相似文献   

16.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法理基础主要有法律监督权理论、诉权理论和公诉权理论;检察机关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其掌握着丰富的诉讼资源决定了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具备现实的条件和基础,既可以弥补公益维护机制漏洞,又可以提高行政公益诉讼效益,还有助于全面实现行政诉讼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我国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虽然抽象地规定了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但我国的法律传统决定了在公益诉讼起诉承担上必然带有强烈的权力化色彩。地方保护主义决定了法定行政主管机关在近期内无法有效地开展诉讼,检察机关作为今后民事公益诉讼的主要承担者,需要司法解释进一步授权才能全面开展诉讼。检察机关的起诉权要在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得到民事诉讼法乃至宪法的确认,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应当遵循谦抑原则和起诉法定主义。  相似文献   

18.
公益诉讼,在宪法领域来理解是一种广大民众参与通过司法监督的方式保护公共利益的一种制度形式。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有利于保护公共利益,体现了民主,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在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在宪政领域仍存在一定制度基础之不足,而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中包括对诉权内容的丰富、公共利益概念的明确、检察机关法律地位的明确以及司法权独立性的保障等。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的不起诉制度由于缺乏程序上的必要限制,导致不起诉的决定的公正性受到民众的质疑,其也不符合诉讼民主、科学的发展要求。世界各国的法律中都建立了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来确保不起诉活动的正常进行。我国应当建立不起诉听证制度,来加强对检察机关不起诉活动的监督,确保诉讼的公正与公平。  相似文献   

20.
行政判决的执行问题已成为制约行政诉讼制度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产生这一问题的因素固然是诸多方面的,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现有的诉讼体制下,行政判决执行应引入检察机关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