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别介绍了公元2~4世纪和公元4~6世纪东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代表服饰,以及相应的文化历史背景.对比东西方服饰的款式、面料、色彩、以及功能性,分析了东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结果表明东西方服饰发展开始分离的萌芽期是在公元2~6世纪;东方服饰等级制度要比西方早1000余年.认为功能性是这一时期服装的特点,也是服装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林进  杨光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1):47-48,51
1840年到1919年这段时间的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政治意义。这个时期,西方文化开始冲击中国,由于语言、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定,大批留日学者和翻译家开始翻译日语译本的西方作品。这些爱国学者们通过这种方法把西方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技术传入中国,为我国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当时有名的根据日译本翻译的西方作品的详细资料的调查,进一步分析了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界定了日语译本的西方书籍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制度是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实行的一种制度。研究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以及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神话是一定时期内人类社会形态的反应,是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社会意识以及人类的精神形态。因此,不同地域、种族和国家在不同的时期所创造出的神话是存在差异同时也存在相同点的。研究中西方神话的异同,能够考究中西方古代文明的异同。该文提出中西方神话的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是社会存在的意识反应,都反应了当时人类对神话般生活的向往,在中西方神话中人类的出现方式也较为相似。而在不同点中,西方神话更加系统、更具有规模,中西方神话中众神的由来不同、众神的形象不同,同时西方众神也更加人性化。  相似文献   

5.
张涛  卓雷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4):162-163
艺术设计是一门融合了多重元素的综合学科,并存在着明显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作者通过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解析,讨论在东西方艺术设计中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及其特点。西方的物质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艺术设计的特点是由各自文化所约定的,东方艺术家含蓄的特征,西方艺术家直接的表现,都各自产生了艺术设计中不同的美。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就政治、经济、外交方面论述了《资政新篇》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方面,洪仁主张学习并采用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革新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经济方面,他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外交方面,他主张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保持正当的通商关系,坚持独立自主、平等往来、自由贸易的对外方策。《资政新篇》体现了洪仁企图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拯救中国的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李丹 《科技信息》2008,(34):234-234
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筑艺术也就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纪念碑,而中西方古代的建筑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从中折射出中西方人审美情趣、审美心理的差异。本文将对中西方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加以比较,从而试分析出中西方人审美心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西方思想史乃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形而上学导致了存在的遗忘和物的消失。在对西方形而上学对物的规定展开批判的基础上,海德格尔剥离了西方思想对物的形形色色的遮蔽。从早期的此在、中期的艺术作品到晚期的语言的倾听,构成了海德格尔通达物性自身的、不断切近的思想道路。对海德格尔来说,走向事情自身,就是走向存在自身,也即走向物性自身。只有倾听语言,让物作为物,才能通达物性自身,进而实现诗意的居住。  相似文献   

9.
从西方文化实体的宇宙观出发,对西方艺术的美学问题进行了探计,通过对古希腊、中世纪欧洲、近代欧洲文化和艺术发展的历史线索的研究,进一步论述了“典型”问题是贯穿于西方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过程的基本问题;也是西方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10.
黄颖 《科技信息》2009,(28):43-44
自弗洛伊德创立第一个科学形态的人格理论以来,西方人格心理学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百年来,西方人格心理学学派林立,理论如云。本文从人格理论的内容着手,力求探讨西方人格理论,并对西方人格理论进行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商赋人权论”使西方“人权”理论抛弃了古典模式,西方“人权”理论不断变换理论形态,经历了胡克、马里旦、罗尔斯、西方历史学派、“第四代人权”论、亨廷顿等各种“人权”理论阶段,但其最基本形态仍然是“天赋人权”理论的精华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12.
张红革 《中国西部科技》2009,8(35):85-85,82
文章通过从中西方文化产生的背景、中西方音乐形态、中西方音乐风格的比较和哲学的角度,分析和概括了中西方音乐特色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读者圆桌     
《世界博览》2009,(19):3-3
自来水、通讯、电力这种网络化的公共服务商品一直被国内垄断集团宣传为“理所应当被垄断”的领域,贵刊《拆解水电垄断》专题让我看到了我们和西方的差距,西方人将这些领域进行民营化改造,虽然目前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但是由此产生的竞争因素以及日后通过政策调整,最终可以获得高效、竞争的公共眼务体系。这一体系不但使西方公众获得更加优质的生活条件,也为西方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增加了其国际竞争力。反观我们的公共服务系统却在成为中国民众和企业越来越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14.
从文献分析出发,采用历史考证的方法,系统论述了清末味经、崇实书院的创办历程及其在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中的历史作用。研究表明,两书院在课程设置上,在陕西以至西北最早开设了天文、数学、测量、格致、地理、外语以及机械、农林、矿务、军事等西方新学,并刻印了不少时务新书和西方科技著作;书院还兴办实业,推广技术。这些科技教育和科技出版活动在引进和传播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近代科学知识和有志于革新变法的人才,这种改良书院的教学体制也为陕西建立新型科技教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是一种事实性存在。造成中西方教育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西方对教育概念的原初性定义的差异。事实上,中西方对教育概念的原初性定义的差异,己在思想上勾勒出了各自教育发展的“蓝图”,并在教育实践中生成了中国和西方国家教育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土、异域文化因异同而有交流,因交流而有价值评判;其层次和水平,取决于主体的视角与观念。主体的视角转移与观念更新,往往预示着一种崭新的文化观的诞生。郭嵩焘是中国最早派驻西方的外交使节和具有官方色彩的文化使者,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先行者。使西期间,郭广泛地接触了西方社会,认真追索了西方富强的文化原因。对西方哲学、经济学以及政治、法律、新闻等方面作了较为理性的分析和评价,并表现出了一种谨慎认同和接受的倾向。郭的西方文化观已跳出了传统的基于本土立场的“中体西用”论,而进到了站在西方立场评价西方文化的“平情立信”的高度。这一观念更新无疑得益于文化交流中的视角转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科技在一千多年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近代却停滞不前,而西方科技却在近代迅速掘起,发生了近代科学革命。中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这种逆向运动,是发人深思的,这是中西方近代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必然结果。考察中西方近代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我们可以知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开放的思想观念,民主进步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这种思考所给予我们的启示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政治的巨大变革使得大量外来词汇进入了汉语语言,其中包括不少西方字母词汇。它们已经成为汉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西方字母词汇的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西方字母词汇不符合汉语方块字的特点,这种变异方式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心理原因和认识方面的原因,但化是相互渗透的。因此西方字母词汇也成为汉语所吸收。  相似文献   

19.
《圣经》与西方文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关系,但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种种原因,我国在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方面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忽略《圣经》视野,致使在西方文学理解上出现了诸多误读。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可从《圣经》知识、《圣经》象征、《圣经》观念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08,(17):64-64
张艺谋向全世界贡献了一台美轮美奂、壮观无比的奥运会开幕式,西方媒体好评如潮,本人也五体投地。不过在佩服的同时,心里总有些嘀咕:开幕式里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如击缶、画卷、竹简、活字汉字之类,西方人能理解吗?同然,经过张艺谋极具匠心的包装,它们获得了强烈的视觉效果,然而,那些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西方老外,在享受这场视觉盛宴时,对其中的文化内涵能否理解,恐怕还是个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