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elease of phosphate from soil minerals by hydrogen sulphid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PERBER JI 《Nature》1958,181(4613):934
  相似文献   

2.
滑桃木的丛枝菌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碱解离-酸性品红染色法对10株盆栽滑桃木的根样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0个根样中均有丛枝菌根真菌侵染,且侵染比率较高,平均侵染率75%以上,达到深度侵染.用湿筛-沉淀法对盆栽植物根际土壤分别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平均每100g土中有孢子270个,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和球囊霉属(Glomus)为优势属,其中,刺状无梗囊霉(Acaulospora spinosa)、细凹无梗囊霉(Acaulospora scrobiculata)和单孢球囊霉(Glomus monosporum)是常见种.  相似文献   

3.
4.
Mechanism of intestinal absorption in ma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 McColl  J A Nissim 《Nature》1965,207(5000):949-951
  相似文献   

5.
土壤藻类转化利用难溶性磷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难溶性磷做为土壤藻类沙角衣藻的唯一磷源,采用对硝基苯酚磷酸钠法和α-磷酸萘酯活性染色法,分别研究了土壤藻类对难溶性磷源转化利用时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及碱性磷酸酶表达情况,发现了沙角衣藻在对难溶性磷源转化利用时其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发生了变化,并进一步用聚丙烯酰胺电泳检测,发现有新的碱性磷酸酶同功酶被诱导.这揭示沙角衣藻在利用难溶性磷源时,细胞内的代谢发生了变化,有利于促进对环境中的难溶性磷源的溶解和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量有机酸作用下土壤矿物钾释放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分子量有机酸作用下含钾矿物和土壤钾的释放是酸性水解和络合溶解双重作用的表面化学反应过程.草酸具有较强的酸性水解和络合能力,活化钾的能力最强,能够有效地活化土壤矿物钾.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乙酸和乳酸亦可有效地促进自云母和钾长石的分解,但受土壤物质组成和土壤颗粒表面作用的影响,活化土壤矿物钾的能力比较低.  相似文献   

7.
皂角苷对土壤中重金属铬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皂角苷对人工铬污染土壤进行振荡提取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浓度、p H、振荡时间、土水比、提取次数条件下皂角苷对土壤中铬的去除效果,并采用连续分级的方法研究皂角苷处理前后土壤中铬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增加皂角苷浓度有利于提高铬的去除率,在皂角苷浓度为50 g/L时,铬去除率达到37.63%,而去离子水对铬的去除率不到10%;皂角苷溶液p H=1.5时铬去除率最大,且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振荡初期铬去除率迅速增加,随着振荡时间延长,去除率增速逐渐减缓,振荡4 h和24 h的去除率分别为24.38%和30.35%;降低土水比和增加提取次数,铬去除率增加。皂角苷振荡提取土壤中的铬,能有效降低土壤中铬的毒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酸提取态铬和可还原态铬均减少50%以上。  相似文献   

8.
应用磷酸铵镁化学沉淀方法降低生活垃圾渗滤液氨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pH值在10时,氨氮去除率最佳,可达到98.3%。适宜的反应时间为15 min,氨氮去除率达87.0%。沉淀剂配比以1∶1∶1,1∶1∶1.2和1.2∶1∶1为宜,氨氮去除率大于98.0%。基于正交试验确定经济合理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15 min,pH=10,n(Mg)∶n(N)∶n(P)=1∶1∶1。此条件下,进水TP 2.7 mg/L,出水TP15.0 mg/L,C∶N∶P接近100∶5∶1,合理添加了磷元素,符合后续生化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10.
建立了石墨消解仪结合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土壤样品中铜、锌、镍、铬、锰5种元素的方法。经过对消解体系、样品消解量前处理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最适合土壤消解的前处理步骤。各元素的检出限如下:Cu 0.62mg/kg,Cr 0.48mg/kg,Zn 0.45mg/kg,Ni 0.53mg/kg,Mn 0.50mg/kg,回收率为96.5%~105%,精密度为0.8%~2.0%。  相似文献   

11.
马凯  马培华 《科技资讯》2009,(33):53-53
农用磷酸一铵(MAP)和普钙(SSP)生产工业磷酸一铵的方法,具有规模小,操作灵活的特点。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制得92%以上纯度的磷酸一铵产品,磷的回收率在60%左右,剩余的含磷约20%的废渣可作为磷肥使用。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沉积物对磷酸盐吸附的等温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恒温摇床振荡吸附法研究了长江口水域几个污水排放口附近悬浮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等温模型。结果表明,L angm u ir吸附等温模型适用于描述细颗粒含量较高的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细颗粒含量低的沉积物对磷酸盐的等温吸附数据则符合指数形式,理论分析表明,这是由于水相磷酸盐浓度较高时,HPO42-与海水中的C a2 离子生成C aHPO4沉淀引起沉积物的表观吸附量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13.
14.
用盐酸浸取含15.84% P2O5的浏阳贫磷矿制取粗磷酸,以三聚氰胺为磷酸沉淀剂从中分离磷酸,研究单因素实验条件下反应温度、搅拌时间、反应物摩尔比以及三聚氰胺加料方式对磷酸沉淀率的影响,并考察沉淀物中夹带的盐分氯化钙的洗涤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25~30 ℃、三聚氰胺与磷酸摩尔比为2-1、三聚氰胺分成两份进行两步沉淀、各搅拌60 min为三聚氰胺沉淀磷酸的最佳条件,在此条件下磷酸沉淀率大于99%;在磷酸三聚氰胺沉淀中夹带的氯化钙在固液质量比1-5、温度40 ℃和搅拌60 min下用水反复洗涤3次后可被完全去除;再将净化后的磷酸三聚氰胺与氨水反应,制得了符合GB 10205-2001标准的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产品.该工艺路线可行,反应条件温和,中间媒质三聚氰胺可循环使用,以氯化钙副产品替代了磷石膏的产出,减缓了硫资源的消耗,避免了硫酸根对三聚氰胺沉淀的影响,适合于贫磷矿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5.
分析天然沉积结构性土常规一维压缩试验结果,以及不同超载比、不同超载时间和不同卸载时间下的超载预压一维压缩试验结果,探讨超载预压作用下天然沉积结构性软土的压缩变形机理.结果表明:由于天然沉积过程形成的土结构性,使得原状土压缩曲线位于重塑土上方,同一应力水平下两者存在孔隙比差值,造成当外加应力大于天然沉积土结构屈服压力时将产生大孔隙骨架的坍塌,土颗粒的蠕动变形剧烈,因此仅当超载预压的有效超载比能使土体卸载后的应力-应变状态点位于重塑土压缩曲线下方时,才能有效降低土体的蠕变变形速率;若超载预压引起的超静孔压尚未消散结束就进行卸荷,卸荷之后将仍存在较大的变形速率,从而加大建筑物使用期的地基沉降.  相似文献   

16.
化学沉淀法从氨氮废水中回收磷酸铵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拟氨氮废水中进行磷酸铵镁(MAP)沉淀实验,研究回收MAP的适宜条件. 结果表明:在pH值8.0~11.0之间时生成的沉淀主要成分为MAP;当pH值为10.0,离子配比n(NH 4):n(Mg2 ):n(PO3-4)控制在1:1.4:1时得到的晶体纯度较高,沉淀量可达3.14 g·L-1,此时氨氮去除率为91.5%. 分析表明回收MAP可以大幅度降低化学沉淀法的成本,有利于该方法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搅拌反应器研究了V_2O_5在热钾碱液中的催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当V_2O_5浓度≤0.15M时,CO_2在热钾碱液中的吸收机理为拟一级反应;V_2O_5为均相催化剂。对几种催化剂与CO_2发生拟一级平行反应的情况提出了计算吸收速率的简便近似方法。在50℃、0.1013 MPa时,采用滞流射流装置求出了催化热钾碱液吸收CO_2的拟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_1、CO_2的物理溶解度C及CO_2的液相扩散系数D_A。  相似文献   

19.
采用聚丙烯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分别用去离子水、单乙醇胺(MEA)及N-甲基二乙醇胺(MDEA)水溶液作为吸收剂,对模拟烟气中的CO2分离进行了试验研究.考察了气体流速、入口气体中CO2体积分数、吸收剂流速、吸收剂浓度以及吸收剂种类等因素对CO2脱除率和总传质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3种吸收剂分离CO2的效率由大到小依次为MEA、MDEA、去离子水;CO2的脱除率和传质通量随吸收剂浓度、流速的提高均增加;CO2的脱除率随气体流速和CO2在入口气体中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减小,而传质速率却随之增加.系统长时间运行后发现存在膜孔润湿现象,进而影响膜的传质性能.因此,吸收剂浓度须在传质和长时间运行性能之间进行权衡.  相似文献   

20.
建立以全自动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Pb和Cd含量的方法。使用全自动消解仪消解土壤后制备待测溶液,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Pb和Cd的含量。实验表明,本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0,Pb、Cd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该方法检测土壤国家标准物质GBW07447、 GBW07450、 GBW07452,所得结果与标准值相吻合。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批量土壤样品中Pb和Cd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