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城市生命线地震震害相互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电力、煤气、交通、给排水、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系统 ,虽然各成系统并各自独立运行 ,但由于生命线之间存在互用性、相互制约性与互相替代性、近距离共存性等特性 ,地震灾害发生后 ,不同的生命线之间产生多种形式的震害影响。对中国唐山地震、美国北岭地震和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等严重地震灾害城市生命线震害的研究表明 ,生命线之间震害的主要影响形式是构造影响、机能影响、恢复障碍影响和诱发次生灾害等。依据多次严重地震灾害生命线震害的事实 ,绘制了生命线震害相互影响图。以该图为基础 ,提出了一种生命线对其它生命线的影响度概念 ,给出了各生命线影响度的计算式。比较研究了生命线影响度序与震后恢复时序的相关性。分析了以影响度序为基础确定生命线震后恢复时序的依据以及影响震后恢复时序的主要因素。实践表明 ,生命线震后影响度序与震后恢复时序有很高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汶川Ms8.0地震及其余震的原因进行简要回顾后,根据主震之后至6月2日。时192次Ms4.0以上的余震的统计结果进行时空变化及影响度分析,分别从震型、震源深度、空间位置一震级及影响度、频次一时序和震级一发震时间段四个方面以图表的形式分析阐释余震的发震规律和影响程度。通过本文分析研究,进一步揭示汶川地震整个过程的活动规律,对其后余震的影响进行剖析,进而为在目前全球地质活动活跃期背景下,对中国西部地震灾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亥姆霍兹积分公式为基础的边界元法表明,封闭区域内某一点的声压可以看作是以边界面上各单元为声源发出的声波在这一点的叠加,而每一个单元对该点的声压的贡献程度可以用该单元的影响度表示.通过影响度分析,可以确定影响区域内噪声的主要单元,从而为有效降低噪声提供依据.在介绍边界单元影响度概念的基础上,对影响度的特点和根据影响度控制噪声的策略进行了讨论,认为,为有效降低目标点附近的噪声,应优先控制影响度较大单元的声辐射,并举例说明根据单元影响度降低噪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山地城市交通系统抗震水平,针对山地城市交通网络的特性,探讨地震灾害下山地城市交通系统的各影响因素组成,建立了系统中各影响因素间的接口关系;运用系统工程中系统结构分析方法,计算震害条件下山地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结构的布尔矩阵,进而揭示系统中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状态及各要素的结构层次关系,构建地震灾害下山地城市交通系统结构模型.通过采用DEMATEL方法,分析各影响因素相互之间关联强弱,确立了各因素的综合影响程度(影响度,原因度)及其在系统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心度),为提升山地城市交通系统抗震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遗传算法在城市生命线系统震后恢复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遗传算法研究了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震后恢复顺序,和随机搜索法,较平均恢复时间缩短20%左右。采用单体遗传算法探讨了震后抢修队分配的优化,可以明显地缩短平均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6.
以恢复效率和平均恢复时间为优化的评价指标,用最大梯度法、Horn法比较研究了城市生命线树形干线网络震后恢复过程的优化及其效果。结果表明,用Horn法优化的恢复效率高;最小树和近似最优树的优化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王承军 《科技资讯》2013,(5):170-170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桥梁工程的重要性便越来越凸显出来,尤其是在地震灾害的情况下,桥梁工程的正常运行事关救援、抢险、恢复城市生活及生产的大事。但是,由于众多影响因素的存在,公路桥梁往往在地震灾害中遭受重创,其也给震后工作的及时开展造成了不少麻烦。所以,加强公路桥梁震害预测,提高现代城市综合抗震救灾能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筑物震害是最主要的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震害的有效预测是地震灾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提出影响建筑物震害损失的7个主要因子,以汶川地震中40栋建筑物为样本,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输出结果与实际震害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利用遗传算法研究了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震后恢复顺序,和随机搜索法,较平均恢复时间缩短20%左右.采用单体遗传算法探讨了震后抢修队分配的优化,可以明显地缩短平均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0.
震后公路实际通行能力理论模型是震后公路实际通行能力快速评估技术的重要基础。对震后公路实际通行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震后公路实际通行能力理论模型;利用生命线地震工程和交通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分析了震后公路实际通行能力对于震后应急救援决策工作的重要性,介绍了震后公路交通易损性,定义了震后公路的震害度及平均震害指数临界区间,研究了震后公路的实际通行能力影响因素,推导出震后公路的通行概率,定义了地震对于公路实际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进而建立了震后公路实际通行能力的理论模型。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生命线工程系统减灾研究趋势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生命线工程系统减灾研究的内容、特点和现状,指出了目前研究方面的缺陷,如缺少实用的分析方法、研究内容不全面或不深入等问题.从科研和实际工程系统两方面出发,归纳出生命线工程系统防灾减灾研究的发展趋势.即生命线工程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多学科的相互靠近和融合,建立生命线工程系统的场地危险性评估方法、重大生命线工程破坏机理的分析方法、工程系统的设防标准、性态设计与优化分析方法、地震预警与应急和恢复策略、地震功能失效分析方法、地震灾害损失估计与控制方法,研制防震减灾智能决策信息系统,开发符合实际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特征、可以在线运行或实时监测的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模拟软件等,从而为直接指导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规划、建设,防灾减灾,控制与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研究地震导致渗漏的供水管网的水力特性,考虑节点流量随节点水压的动态变化,构建地震导致渗漏的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基于EPANET计算管网节点实际流量和水压,评价供水管网水力特性.案例分析表明,构建的模型和提出的水力计算方法是可行的,为城市供水管网抗震防灾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自身特点而成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明确公园不同类型绿地在灾时可承担的避震减灾功能,分析城市公园绿地避震减灾的空间布局方法,以提高城市公园绿地的灾时避难有效性。【方法】以单个公园为研究对象,从绿地布局形式、公园内部功能分区、园路道路交通系统、园林景观要素等4个方面着手分析了公园绿地单体及各构成要素在灾时的功能特点,明确公园绿地在灾时可承担的避震减灾功能。【结果】城市公园绿地在设计和布局中,要依托城市绿地系统特点,基于城市公园绿地内部空间、设施等要素的平时特征,从体系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模式入手,得出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几种类型公园绿地在灾害发生时的空间规模、功能特征及景观形态等方面的防灾可行性。【结论】分析并明确公园绿地在灾时可承担的避震减灾功能,可对城市公园绿地的避震减灾方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4.
1303年9月25日的洪洞地震,是我国有史记载的第一次8级地震.本文把地震作为灾害的一个种类统筹考虑,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1281年至1326年45年间山西全省的灾害资料,进行了灾害时序分析.认为此期为一个多灾时段,其顺序为灾害频发—信号震—平静—灾害频发—主震—余震—地震与其他灾害并存——其他灾害为主.分析了地震的空间与分布规律和地震的震源迁移等问题.研究发现,地震绝大部分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发期,其他灾害多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高发期,其他灾害频发可作为地震发生的环境背景;1303年地震有一个完整的序列.分析认为,近些年来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发期,山西干害与其他灾害较为严重频繁,若参照1303年地震活动背景,是否预示着山西台背斜未来将有一个活跃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5.
现代城市防震减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人口集中,是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减少城市地震灾害损失时于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分析了地震时现代城市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从地震预测、城市防灾规划、建筑物抗震设计以及人民群众的防灾教育等方面探讨了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唐山市土地开发强度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的破坏程度不仅取决于地震能量(受控于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同时也受岩溶塌陷,采空区塌陷等其他灾害的影响,故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评价灾害危险性。以Maplnfo为平台,使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与土地开发强度评价结果相结合。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计算了唐山市各居住小区的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结合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确定了从防灾角度考虑的土地开发强度评价指标。应用Maplnfo自带二次开发语言MapBasic及Visual Basic进行二次开发,详细阐述了二次开发的步骤和过程。依据系统评价结果,对唐山市的城市规划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地震工程研究的一些新进展进行了评述,指出在北岭地震和阪神地震后地震工程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特征是更着重于多学科交叉,在各种组织之间进行合作研究以及在减轻城市地震灾害中应用高技术的研究.在最近10年,强地震动研究,特别是强震观测有了新的成果;结构控制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特别是隔震技术的工程应用有了新的发展;土工抗震、生命线工程抗震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试验设备的扩充和网络化成为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