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肇始于唐,鼎盛于宋,尤其是南宋时期最为繁盛。究其原因一是书院的存在和发展得到朝廷的认可与扶助;二是书院是相对独立自主的教育机构,在教学活动、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方面相对于官学形成了书院独有特色。书院成功的办学经验对我国当前民办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场所。浙江古代书院始于唐 ,兴于宋 ,沿至清末 ,历时千年 ,遍及全省。书院在组织管理形式、教育教学制度和方法等方面 ,与官立的太学、郡县学相比有许多显著的特点 ,对浙江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曾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周霞 《科技信息》2007,(17):143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是相对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研究和教育机构。书院对唐以来的中国教育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私学、教育学术研究和藏书。  相似文献   

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既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又是学术研究的胜地.在教学特色上注重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文章根据书院的教学特点提出了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授课、管理等教育模式,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书院成为华夏文明中最为光辉灿烂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哲学和教育学的发展方面为中国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人才培养机构,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高于一般私学,在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中国古代人才培养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纵观历代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授课、管理等教育模式,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书院成为华夏文明中最为光辉灿烂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哲学和教育学的发展方面为中国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书院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对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岭南书院兴盛于明,在晚清达到高潮,它极有助于古代岭南地区文化的普及和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磊 《新余高专学报》2008,13(2):126-128
参照我国古代书院的教育方式,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种培养方式:培养兴趣、阅读原典、学与思结合、使阅读过程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等。  相似文献   

10.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属于私人讲学性质的书院,历经千年而不衰。书院形成了完备的教育教学思想,在书院教育史以及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北宋二程理学的开创之地,对二程的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其后理学教育思想一直是它的中心教育内容。嵩阳书院在嵩山脚下,是整个嵩山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李材作为明朝末年充满悲剧色彩的地方官员,既为明王朝屡立军功,又崇尚学术,创立"止修学说",是广东四大书院之一端溪书院的创始人。李材三次落难都与他兴学有关,其悲剧人生,反映出明朝末年恶劣的政治和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12.
我国书院萌发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改制于清末。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江西书院不仅有幸同其始终,而且几度独领风骚,对江西教育昌盛、文化发展、学术繁荣、民智启迪、社会教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凝聚赣文化精神起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泰山石敢当习俗的流变及时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泰山石敢当是石敢当的传承与发展。泰山石敢当习俗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带有民族性的民俗事象;它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流变的主要时空线索与功能变化有以下四个阶段:即早期的石敢当习俗(上古——汉朝)、石敢当习俗的发展阶段(汉——唐)、石敢当习俗的变异阶段(五代——明末)、泰山石敢当习俗的兴盛阶段(明未清初——民国时期)。泰山石敢当习俗经过长期的流变,至今在中华民族精神层面上尚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古代教育机制的沿革及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教育的兴起 ,无论是官学或是私学 ,也无论是在书院或是乡塾 ,学制的确立和机构的设置 ,教学和教育理论的完备 ,都独具特色 ,因其内蕴的中华民族文化理念而成为世界上的绝无仅有。学校教育的形成 ,书院教育的演化 ,学塾教育的发展 ,完善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有体系。  相似文献   

15.
清代经学主要以考据学为特征,戴震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专家。戴震治诗主要通过博考百家,识断精审,从而取得同位同声通义、假借等开创性的音韵成就,启发引导了后人的研究。戴震的学术追求成为一代学术思潮,同时他的治学方式也影响了清代学术走向。  相似文献   

16.
“得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有四个意思,分别是:领会旨趣;犹得志;及第;称心,满意。但这四个意思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且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只保留了“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的意思。“得意”连用较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最初并不是一个能够独立运用的词,而是一个词组。直到明代,“得意”才演变成一个能够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人际关系理论经过了从产生到形成、发展的演变过程。虽然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就已开始萌芽,但其真正系统化、规范化却体现在春秋战国以后发展起来的封建礼教伦理思想中。从中国古代德育人际环境思想的历史看,一方面,随着封建制度发展到没落,关于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思想也逐渐僵化;另一方面,从春秋战国到唐宋明清,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却越来越忽视环境的育人功能,忽视环境对人德行的作用,不仅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整个社会的倒退。  相似文献   

18.
利玛窦传教团在明末从肇庆来到韶州传教,由于不同宗教信仰的矛盾和明朝地方政府的腐败等原因,导致了韶州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这一系列斗争规模和影响并不大,但它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组成部分和一个先声。  相似文献   

19.
李凤娟 《长春大学学报》2014,(12):1754-1756
古代书院在教授生徒儒家经典的教育中,十分注重挖掘其道德教化的育人功能,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书院的办学宗旨、教学内容与方法、书院环境的育人功能以及讲会制度这几方面充分体现了书院的道德教化功能,本文从这几方面来剖析古代书院的道德教化途径,对于当前我国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