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祁连山冰川的近期变化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潮海 《科学通报》1988,33(8):620-620
自七十年代中期祁连山冰雪利用研究队测量了若干冰川末端的变化以来,祁连山冰川的变化趋势如何?仍然是人们所关注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于1984—1985年对祁连山东、中、西段的水管河4号冰川、“七一”冰川和老虎沟12号冰川再次进行了重复固定标志测量和  相似文献   

2.
施雅风 《科学通报》1959,4(3):73-73
对河西走廊与柴达木盆地等干旱的逕流消失区来说,祁连山是比較潮湿的逕流形成区,从祁連山流出的河川水源,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依賴高山冰川与积雪融水补給,大河河源都与冰川溝通。因此,充分利用高山冰川资源,人工調节祁连山冰雪融化的时間与速度,在改造河西与柴达木干旱面貌上,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园柏年轮与我国近千年气候变化和冰川进退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王玉玺 《科学通报》1982,27(21):1316-1316
冰川附近与高寒山地林带上限的单棵树木年轮能反映冰川进退和气候的变化。因此,我们将1976—1978年在祁连山林带上下限采集的四棵园柏(Sabina przewalskii Kom.)的年轮资料(其中最长的935年是我国目前所采集到的最长的年轮)作了全面分析,研究了我国近  相似文献   

4.
近50年来祁连山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宁练  贺建桥  蒲健辰  蒋熹  井哲帆 《科学通报》2010,55(32):3107-3115
基于祁连山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观测资料, 建立了该冰川平衡线高度与暖季气温(9, 7和8月份的平均气温)和1~3月份降水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模型, 并揭示出暖季气温是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的主导气候因素. 对该冰川平衡线高度的气候敏感性研究表明, 如果暖季气温升高(降低)1℃, 那么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将上升(下降)约172 m; 如果1~3月份降水量增加(减少)10%, 那么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将下降(上升)约62 m. 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在1958~2008年时期呈上升总趋势, 并在2006年达到最高值(海拔5131 m), 接近该冰川的顶部. 近50年来该冰川平衡线高度上升了约230 m. 如果未来气候维持2001~2008年时期的平均气候状况, 那么七一冰川还将继续退缩约2.08 km, 才能达到其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5.
贡嘎奇观     
冰川世界 贡嘎山是青藏高原东部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有现代冰川74条。由于贡嘎山地区气候潮湿,降水十分丰富,在雪线的高度上,一年降水可达2000-3000毫米,使得在雪线以下仅隔几百米紧接着就是森林。贡嘎山属于海洋性冰川发育区,与其他青藏高原内部的高山有着明显的不同。像昆仑山、唐古拉山、藏北高原以及祁连山等气候干旱的地方,属于大陆性冰川发育区,雪线以下全是荒凉、裸露的山坡,根本看不到森林。而在贡  相似文献   

6.
在俗有“万宝山”之称的祁连山北麓,著名的丝绸古道河西走廊中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先已开发的有“七一”冰川探险旅游区,有人迹罕至的香巴拉原始森林休闲度假旅游区,有气象万千的黄城草原风光旅游区,有驼铃  相似文献   

7.
一 从甘肃省嘉峪关市启程一路西南行,穿过浩瀚戈壁和荒原后,就进入了祁连山的褶皱山峦地带.再经过约2 h崎岖山路的颠簸之后,我们来到了"七一冰川"山下的一片开阔地.这里是"七一冰川"的登山起点,海拔3 700 m.  相似文献   

8.
施雅风 《科学通报》1958,3(18):574-574
中国科学院在中共甘肃省委的大力支持下,今年6月中组织了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大规模开展了祁连山现代冰川的考察。考察的目的在于了解现代冰川的分布、类型、储藏量,以及现代冰川对各河流的具体补给关系,以便选择适当地区,开展人工融化冰雪的实验,寻找经济有效的方法,扩大水源,改变河西和柴达木盆地的干旱面貌,适应这个地区工农业急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艾松涛  王泽民  谭智  鄂栋臣  闫明 《科学通报》2013,(15):1430-1437
Pedersenbreen冰川是位于北极新奥尔松小镇(Ny-lesund)附近的一条多温山谷冰川,该冰川从2004年开始被列为中国长期监测的两条冰川之一.利用2009年中国考察队员在Pedersenbreen冰川表面采集的GPS/GPR数据,结合挪威极地研究所出版的Svalbard地区A7(Kongsfiorden)片区地形图等高线重建了该冰川不同年份的冰川面积、体积等参数,分析了该冰川1936~1990~2009年的变化.分析发现,Pedersenbreen冰川从20世纪初小冰期结束以后,经历了一个明显的退缩,冰舌退缩了0.6km以上,体积减少了近13%,且在最近20年,出现加速消融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Pedersenbreen冰川的消融主要集中在冰川下游的冰舌位置,而在该冰川的上游,出现了积累,这一趋势与Svalbard地区同类型冰川表现一致,但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近几年积累区面积已经大为减小.  相似文献   

10.
利用树木年轮资料恢复祁连山地区近700年来气候变化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祁连山位于我国西北部,气候较为干旱,海拔3200m以上出现林带,海拔4000m以上存在有永久性冰雪覆盖.自70年代起,在祁连山发现有树龄较长的老树,有的近千年,且与气候要素有较好关系,是我国利用树木年轮研究气候变化规律极有潜力的地区之一.同时,应该指出的是,早期在祁连山的树木年轮工作,由于样本量不足,达不到“复本”的基本要求,也因为量测与定年的误差,所建成的年表远不符国际树木年轮数据库(ITRDB)的规定.本文则按照树木年轮气候学的基本原理与概念,采用最新的分析程序,在该地区进行取样、建立年表,并通过研究年轮指数和温度降水的关系,重建了一条祁连山地区过去湿润指数变化序列,进而探讨该地区过去气候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冰川的数量和分布据最近统计,我国冰川总面积为58,530平方公里,约占全球冰川覆盖面积(16,277,500平方公里)的0.35%,相当于亚洲中部山岳冰川面积的二分之一,比苏联冰川面积小9700平方公里。我国冰川规模不一,分布也很不均勻。冰川面积超过10,000平方公里的山脉有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  相似文献   

12.
朱崗崑 《科学通报》1959,4(3):76-76
去年6月初,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为了有效地解决西北地区的水源不足問題,曾提出要研究人工促进冰雪消融、人工降冰和消雹,以及抑制水库蒸发和合理計算灌溉定额等科学問題。这一倡议迅即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就在过去短短半年的时期內,这几項都以河西地区为重点先后积极展开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关于祁连山人工降水试验以及考查祁連山现代冰川的分布、类型和储量,已有较詳細的报导,本文着重敍述我们在祁连山进行融冰化雪试驗若干初步經驗、体会和其中的一些问題。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冰川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赖祖铭 《科学通报》1988,33(16):1250-1250
冰川分类对冰川研究具有指导意义。1964年,施雅风、谢自楚首次把我国境内的冰川分为大陆型和海洋型两大类,其中大陆型又分极大陆型和亚大陆型。1986年,李吉均等在《西藏冰川》一书中将西藏冰川区分为海洋性和大陆性两大类,并提出18项区分标志。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14.
利用树木年轮资料恢复祁连山地区近700年来气候变化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张志华 《科学通报》1997,42(8):849-851
<正>祁连山位于我国西北部,气候较为干旱,海拔3200m以上出现林带,海拔4000m以上存在有永久性冰雪覆盖.自70年代起,在祁连山发现有树龄较长的老树,有的近千年,且与气候要素有较好关系,是我国利用树木年轮研究气候变化规律极有潜力的地区之一.同时,应该指出的是,早期在祁连山的树木年轮工作,由于样本量不足,达不到“复本”的基本要求,也因为量测与定年的误差,所建成的年表远不符国际树木年轮数据库(ITRDB)的规定.本文则按照树木年轮气候学的基本原理与概念,采用最新的分析程序,在该地区进行取样、建立年表,并通过研究年轮指数和温度降水的关系,重建了一条祁连山地区过去湿润指数变化序列,进而探讨该地区过去气候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黄茂桓 《科学通报》1990,35(15):1125-1125
现代意义上的冰川物理学到了本世纪八十年代才在我国出现。这时,天山冰川观测站恢复工作并走向现代化,加强了对外交流,一批出国学习学者回国开展自己的研究,冰川物理学在国内发展才具备物质和人才条件,在冰雪热力学、冰川动力学和冰的再结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16.
林青 《科学之友》2010,(4):38-41
冰川,是高海拔深山冰雪运动的沉积产物,它奇特而瑰丽,又因远离人世而格外神秘。冰川又是高原河流的水源地,它养育了太多的陆地河流,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宝贵天物。我国是冰川富有国,有多达5万多条冰川,冰川拥有量居世界第一位,研究水平也在世界前列。至目前,我国科学家们先后登临和考察过的冰川已达150多条。我国科学家发现最早的冰川是"七一冰川",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祁连深山里。它的瑰丽迷人不仅吸引着科学家、探险家和高山旅游者,而且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事。  相似文献   

17.
黄茂桓 《科学通报》1981,26(8):494-494
巴托拉冰川位于喀喇昆仑山系西北部,洪扎喀喇昆仑山北侧,长59.2公里,面积285平方公里,为一巨大的纵向山谷冰川。中巴两国合作修建的喀喇昆仑公路115—119公里处的洪扎河右岸在该冰川末端下方通过。为查明巴托拉冰川变化特征,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估计其排水道变迁的可能性,中国冰川工作者于1974—1975年对这条冰川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1978年再度考察了这条冰川的下部。本文为两次冰川末端运动学研究总结的概要。  相似文献   

18.
林志 《科学之友》2006,(12):27-29
冰川,是高海拔深山冰雪运动的沉积产物,它奇特而瑰丽,又因远离人世而格外神秘。冰川又是高原河流的水源地,它养育了太多的陆地河流,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宝贵在物。我国是冰川富有国,有多达5万多条冰川,冰川拥有量居世界第一位,研究水平也处于世界前列,目前,我国科学家先生登临和考察过的冰川已达150多条。[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昆仑山型石冰川的发现及石冰川的最新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之久 《科学通报》1984,29(13):810-810
“石冰川”(Rock glacier)一词1910年由Capps在美国地质图说明中正式提出。它是水缘区一种舌状或叶状堆积体,通常由块石砂砾组成。源头部分比较低洼,舌部外形上凸。很象是一条小冰川故名。它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山区。石冰川的类型和成因是比较复杂的,至今也还有没有查清的问题和不同看法。已知有多种类型不同的石冰川分布在世界各地,但在我国东昆仑山(35°40′N,94°E)所见之石冰川却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Bomaradzki(1951)  相似文献   

20.
喜马拉雅山中段抗物热冰川的面积和冰储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凌龙  田立德  蒲健辰  王朋岭 《科学通报》2010,55(18):1766-1774
结合实测差分GPS数据、冰川雷达测厚数据与地形图以及遥感数据, 对比研究了喜马拉雅山中段希夏邦马地区抗物热冰川1974年与现在的空间范围, 估算了近30多年来该冰川的变化, 特别是冰川的体积变化. 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冰川处于大幅度的物质亏损状态, 冰川面积减少了34.2%, 体积减少了48.2%, 平均厚度减薄了7.5 m. 这一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体积的减小远比人们预想的要严重得多. 通过对位于希夏邦马地区两个气象站气象资料的分析, 发现该地区自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气温升高显著. 气候转暖所导致的大幅度冰川退缩, 将对水文与生态环境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