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GIS技术的呼伦贝尔地区雷电监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雷电出现频率极高的呼伦贝尔市地区,依托该地区的雷电探测网和气象内部信息网,基于高分辨率的空间地理信息,利用GIS技术,建立雷电监测及应用平台.实时监测、跟踪雷电活动,生成融合空间地理信息的闪电监测指导产品,服务于公众及相关行业.同时,可应用该系统平台,结合运用常规、非常规气象资料,对雷电特征及雷暴天气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利用汕尾市气象观测月报表资料,统计1959~2000年汕尾市雷暴,分析出汕尾市的雷暴气候特征:雷暴区域性明显,雷暴日季节、月分布均为单峰型。雷暴多发期,对应雷电灾害多发时段。本文提出防雷减灾安全防护措施,达到对雷电灾害的防范。  相似文献   

3.
昌都30年雷暴变化的气候特征及雷电灾害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昌都站1971~2000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昌都雷暴的年、季、月、日、初日、终日的气候变化,以及雷暴持续期、持续时间、移动方向和强雷暴日数。结果表明:昌都雷暴集中出现在5~9月,尤以7月份雷暴日数最多;一天之中雷暴主要出现在午后至傍晚(13~20时);每次雷暴持续时间多在30分钟以内;30年昌都雷暴日数(-3.90d/10a)、雷暴持续期(-6.83d/10a)和强雷暴日数(-2.43d/10a)均呈减少趋势;雷暴初日略有推迟(3.24d/10a),终日有所提前(3.59d/10a)。并从防雷减灾的角度重点针对农牧区提出对雷电灾害的预防。  相似文献   

4.
雷电防护一直是各国关注的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人类社会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后,雷电灾害与以往相比,主要体现在与高新技术关系密切的领域,如航天航空、国防、计算机、电子工业等,因而防雷工程已从防直击雷、感应雷进入防雷电电磁脉冲,雷电灾害的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大。本文对雷电的破坏形式和防护技术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对雷电防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面雷电定位系统的观测资料,结合天气背景及地理特征,对2004~2006年期间发生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邵阳市、株洲市等3市(州)的10起冰雹灾害天气进行综合分析,并详细分析3次典型过程的地闪特征,结果表明:冰雹天气都伴有地闪发生,地闪平均持续时间为2h左右,每10min的地闪峰值在1~19次之间,正地闪比例不高,与北方冰雹天气的高正地闪频数特征存在明显不同,持续过程中都会出现地闪频数峰值或次峰值,其平均雷电强度和平均雷电陡度均高于一般雷暴天气.  相似文献   

6.
该文利用福建省气象局提供的1961年~2010年雷暴日观测数据,对福建省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近50年来,福建省雷暴活动的3个典型空间分布类型为全省一致型、南北差异型和东西差异型,其中全省一致型是最主要的模态,解释了总方差的62.32%,反映了福建省雷电活动呈现出全省多发(少发)的同步变化特征,体现全省雷暴活动经历了由强到弱的变化;南北差异型说明北部雷暴活动经历了由强到弱的变化,而福建南部雷暴活动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变化;东西差异型说明福建东部沿海地区雷暴活动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变化;东西差异型说明福建东部沿海地区雷暴活动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变化,而福建西部、南部地区雷暴活动经历了由强到弱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卢敏 《科技资讯》2012,(24):221-221
利用石林风景区的雷击和闪电气候资料,对石林风景区可能存在的雷电安全隐患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雷电风险评估,指出石林风景区的雷暴较为频繁,雷击分布相对集中。结合石林风景区实际情况,提出了通过建立石林风景区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和综合雷电灾害防护体系等技术路线,为景区雷电灾害的防御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静静  郑鸽 《科技咨询导报》2011,(19):143-143,145
雷电是近年来大气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中国气象局已把雷电的预警监测和技术服务列为了公共气象范畴。本文综合、系统地分析了2010年文成县监测数据和雷电灾害情况,为文成县雷暴预测、预警、雷电防护、雷电灾害评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公布的10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该文根据2006-2014年青岛市气象部门收集雷电灾害情况,对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以及和受损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青岛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雷灾特点,提出雷电灾害防御对策,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一次雷电灾害事件,根据现场勘查、走访、测量,利用当地气象台站实测资料、雷达探测资料、闪电监测资料确定了灾害点的雷电活动情况,通过对雷电灾害产生的热效应、机械效应、雷电反击和电磁感应的分析,确定本次灾害是一次雷电灾害.产生的原因是该建筑物没有雷电防护装置,当建筑物附近发生地闪时,电阻压降在树木与屋面边沿之间的电压差产生了雷电反击;雷电磁场在建筑物内部导线回路的开路最大感应电位击穿了开关面板和电子设备的主板,使电子设备受损.并据此提出雷电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利用石河子气象局1954~2015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对该地区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石河子是少雷区,年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月雷暴日数在7月达到最高值,占全年雷暴日数的35.2%,石河子4月开始有雷暴天气,10月后雷暴结束。雷暴日的日变化中,高值出现在14~17时,以10分钟内雷暴发生频数最高,1956年来石河子雷暴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W方位雷暴出现的概率最高。雷暴多发期,对应雷电灾害多发时段,针对石河子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提出防雷减灾安全防护措施,以防范雷电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潮州市40年的雷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得出潮州市雷暴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潮州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66.5天,属于强雷暴区,雷暴主要出现在4~9月份.根据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做好雷电防护工作,为雷电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雷击灾害中人身伤亡规律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雷暴活动十分频繁,是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自然灾害之一,研究中国气象局雷电防护管理办公室1999年至2002年《全国雷电灾害典型实例汇编》中雷电灾害导致人身伤亡案例发现,雷电灾害致使人身伤亡的惨况在全国每个省份、每一年几乎均有发生,南方地区雷灾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山东省2008年1-6月份的雷电监测资料进行统计,从雷电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以及雷电的正负闪比分析等方面对山东省上半年雷电特性进行了分析,上半年雷电分布在时间上主要集中5月和6月,空间上主要分布在鲁中和鲁西南,而且以负闪为主。  相似文献   

15.
“20060717”低纬高原强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雷电定位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等监测资料和MICAPS 1°×1°客观分析场,对发生在云南省低纬高原2006年7月17日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辐合区和高低层之间风向切变为此次强雷暴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同时台风减弱形成的低压辐合区外围的高能高湿、强烈热力不稳定和中低层上升运动为雷暴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闪电定位网共监测到33 125闪电回击,闪电高密度出现在滇中,在0.1°E×0.1°N面积上24 h最大达594次,闪电最高峰出现在16:00~17:00之间;此次强烈雷暴过程是由多普勒天气雷达上探测到3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先后自东向西或自东北向西南影响云南省造成的,回波强度在40~55 dBz之间,风辐合、逆风区、垂直风切变、大的径向速度维持等中尺度特征有利于对流回波的发展,引起强雷暴天气和雷电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ADTD雷电监测定位系统的应用是气象部门进行雷电监测、预警预报的基础;为提高防雷技术服务,增强社会防御雷电灾害的能力,真正实现防雷减灾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介绍了ADTD雷电监测定位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并对不同版本的图形显示客户端作了对比说明。  相似文献   

17.
为降低山区高速公路雷电灾害的风险,以怀化高速洪江服务区为试点,选取周边2007-2016年的闪电数据,结合区内环境和天气系统,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服务区的雷电特征、雷电风险等级等.洪江服务区属多雷或强雷地带,雷电风险逐年递增,雷电的密度呈东多西少、强度呈西强东弱的趋势,特别是偏东和东北方位约200 m(服务区加油站附近)以远是大片的高雷区.西风带与东风波天气系统会对服务区雷电产生不同的影响.建议考虑服务区环境和雷电风险等级,按标准对防雷设施进行检测整改,加强偏东和东北方位的防雷设施建设,开展雷电灾害防护宣传等以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10年7~8月湖北省超高压线路雷击故障资料,研究与灾害天气相伴的雷暴天气过程环流背景及物理量场特征,结果表明:1)冷锋雷暴,导致超高压线路故障,占53.8%,地面暖区中的中小尺度辐合系统即中低压、辐合区、辐合线造成雷暴天气,导致超高压故障,占46.2%.2)雷击发生前,物理量(大气温湿类、层结稳定度类、动力类、热力动力综合类、能量指数类、特殊高度厚度)具有明显特征,对雷电等强对流天气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3)根据物理量特征提炼的致灾雷电预报指标,经过2015年7月试用检验,结果表明,这些指标对致灾雷电等强对流天气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如果CAPE>1000 J.kg-1、SI≤-1℃并且天气形势有利于灾害天气发生时,可能出现导致雷击跳闸事故的强雷电,需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9.
杜强  段和平 《江西科学》2024,(1):177-181+212
为了研究雷暴回波短带在强降水和雷暴大风事件中的特征,使用地面气象要素、闪电信息、MICAPS天气图、雷达拼图等资料,对2023年5月17日江西中北部出现的雷暴回波短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雷暴回波短带发生在200 hPa“出流区”、500 hPa槽前西南气流低涡发展、850 hPa低涡切变线西南气流大气环流中,地面低气压和辐合线发展,为午后雷暴回波短带的形成提供了触发机制。2)雷暴回波短带在雷暴发展初期,通常呈现出不是很强的回波和较弱的闪电活动;在低涡回波团后侧地面辐合线附近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回波强度快速增强发展,闪电开始增多。3)雷暴回波短带特征包括回波强度较强(50~55 dBZ)、回波顶较高(10~12 km左右)、回波带较短(相比冷锋回波带和飑线回波带),影响区域较小,持续时间较短和短带上回波单体强度分布不均匀等。4)强降水的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在20~25 kg/m2附近,而一般降水的VIL都在10 kg/m2以下。因此,在雷暴天气监测和预报中需要综合多种资料分析,以更好地预测强降水和雷暴大风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雷击风险评估指的是评估由间接雷或者是直击雷而造成的建构筑物损害的风险。以确定损害次数的上限为基础,为建筑物决定更为经济合理防护措施。在《雷电防护》(GB/T21714-2008)第二部分风险管理中,雷暴日数等气象要素是其中的关键性因子,而随着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雷电监测已经由单纯的人工观测发展为人工和闪电定位仪综合观测,大大提升了雷电监测效率。该文系统阐述了雷暴日数、地闪密度、雷电流幅值和雷暴路径等因子如何应用于灾害分析及其在雷击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