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意义的科技馆(也有称科学中心的,以下简称科技馆)常设展览的形式设计,除需满足通用的工业技术标准,还应满足科技馆的特殊要求。笔者非工业设计和美术专业人士,只想从科技馆的功能和特点角度阐述一些观点,与同行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陈小娟 《科技资讯》2013,(2):193-193
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科技教育对青少年必不可少。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的主要阵地,其主要功能是普及科学知识,在科技馆开展展览教育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科技馆展览教育与青少年科技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科技馆展览教育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发挥科技馆展览教育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作用的策略,旨在说明科技馆展览教育与青少年科技教育密不可分,以期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俞学慧 《科技资讯》2012,(1):242-242
当前,全国各地科技馆建设正进入新一轮高潮。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明确,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各地(市)都要建有科技馆,各县市都要建有科技活动中心。浙江省科技馆作为目前浙江省内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场馆,在新馆的展览设计中走出了一条浙江特色的建馆之路。本文以浙江省科技馆为例,对展览设计的思路与实践进行了剖析,提出地方科技馆在展览设计中值得重视与探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黄体茂 《科技馆》2003,(4):12-15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稳步实施,我国科技馆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之也产生一些关于科技馆建设的认识问题。常设展览规划设计中是否按主题考虑,展区是按学科划分还是按主题命名,成了目前我国科技馆界议论的又一话题。有人说按学科是旧的方法,是传统科技馆的特点;而按主题则是新的方法,是现代科技馆的标志。笔想就此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5.
色彩是现代科技馆展览展示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色彩是人类第一视觉语言,视觉艺术意义先于形象,不仅能够起到突出功能、丰富造型的作用,还能够充分营造出不同主题环境的氛围。本文以色彩语言功能、色彩运用、色彩关系在科技馆中的应用为切入点,进行色彩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瑶 《科技馆》2006,(3):6-10
临时展览顾名思义即是临时性展出的展览,亦称短期专题展览,它是科技馆展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展出周期短、选题灵活、题材更新快、时效性强等特点,是常设展览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补充。由于临时展览的经费投入较少,多以图版展示为主,展览规模也比较小,所以相对于科技馆常设展览来说,它的吸引力较弱。因此,如何成功举办临时展览,或者说临时展览的成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这里所谓成功,是指展览受到广大公众的热切关注,具有一定的轰动效应,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对此,笔者认为临时展览的成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7.
国家文化建设和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为科技馆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科技馆参与文化建设将有助于实现其创新发展。以广东科学中心为例,结合其"岭南科技纵横展览"的策划和设计,提出科技馆可以通过创新科普教育理念、鼓励科普展览设计创新、将地域文化中的科技内容转化为科普展教资源等途径参与国家文化建设和广东文化强省建设,这是当前科技馆体系实现创新发展的前瞻性思路和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8.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现代设计满足了人类求新、求变、求异的心理,依靠的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设计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同时又需要艺术来表达情感。设计的重要课题是一个将形式与功能结合的问题,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之中,强调技术与艺术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9.
金皓 《科技咨询导报》2014,(13):245-246
众所周知,展览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是广大群众了解历史遗存和研究成果的主要窗口,也是衡量博物馆发展质量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过去的博物馆,以藏品为工作中心,以藏品研究为工作重点,已经不适合当前新形势、新发展的要求。博物馆这个古老殿堂只有紧跟时代脚步,积极充实完善自身职能,精准自身发展定位,才能真正起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新时期下,现代博物馆要努力探索展示艺术和表现手法的新思路,合理运用高新技术和材料,努力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服务社会、赢得市场的目的,这是现代博物馆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探讨了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现代博物馆展览设计的本质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现代博物馆展览设计的注意事项,供业内同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周薇 《科技资讯》2013,(1):207-207
科技馆是社会文化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肩负着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改进并且提升科技馆科普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我国科技馆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科技馆的科普教育与现阶段其他教育相比,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从现阶段我国科技馆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表现形式出发,从增加对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科普理念、科普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展览模式和教育模式的角度岁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工作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中小型科技馆展览教育功能发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普展览教育是科技馆赖以生存的基础。该文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型科技馆的现状,就如何更好发挥中小型科技馆的展览教育功能,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由广东科学馆、汕头市科学技术局、汕头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汕头科技馆、汕头市科学教育联盟承办的"人类文明的源与流"科普展览于1月18日至3月18日在汕头科技馆举行。该展览展期二个月,展览期间将流动进校园巡回展出。展览免费对公众开放。本次展览由171幅卷轴挂式图片与20个展柜及近60件珍贵文物组成,整套展览内容为中英文对照版,图文并茂,翔实丰富,分为《人类走出动物世界》、《人类先有"术"而后有"学"》、《近代科学诞生》、《步入现代社会》四个  相似文献   

13.
科技馆信息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馆信息化是近年来科技馆界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在科技馆的科普展览、展品研制和日常管理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一些国外科技馆还建设了局域网和网上科技馆,这些技术的集成就构成了科技馆的管理信息系统(MIS)。 1.科技馆MIS的发展 科技馆MIS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数据统计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数据进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科技馆建设进入新的高潮,怎样才能建好新科技馆?如何才能保证现代意义科技馆常设展览和展品的基本水平和质量?笔者想结合中国科技馆的建设实践,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王睿 《海峡科学》2012,(3):97-98
科技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是大势所趋,免费开放对科技馆事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一新形势是科技馆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该文从免费开放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入手,通过对人员、经费、展览、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黄亚萍 《广东科技》2012,(21):9-10,3
中国的科学中心(科技馆)作为重要的非正规教育机构,作为科普教育事业的重要阵地之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创新和发展仍然是每一位建设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结合广东科学中心建设的案例,对科学中心(科技馆)建设从何谓创新、从何创新、怎样创新等方面抽丝剥茧地进行阐述,揭示了展览建设创新原理和程序,深入分析了科技馆走自主创新与全面开放相结合建设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任超 《科技馆》2007,(4):23-26
现代科技馆在展览形式上越来越倾向于鼓励观众亲身体验参与,倡导体验科学。满怀求知欲和好奇心的观众到科技馆就是想通过动手操作,与展品互动来体验科学,进而在互动中学习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即使科技馆的每件展品外观设计得都很美很有艺术性,如果展品存在故障、不能实现互动,就会让观众对科技馆产生不好的印象。观众在科技馆参观中造成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科技馆展品的完好率不高。  相似文献   

18.
贾亚千 《科技馆》2001,(1):19-20
1999年春节,中共中央政策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视察中国科技馆时指出:考核科技馆,不是考核创收了多少钱,而是考核一年接待了多少观众,常设展览是科技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主战场和最主要方式,但常设展览不是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的全部,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杨让科技馆办得趣味,多样,精彩,除办好常设展览的同时,还要十分重视开展各种科普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9.
朱建民 《科技馆》2004,(4):23-24
临时科普展览是科技馆的主要任务之一。各地科技馆都十分注重临时展览,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临时展览是科技馆常设科普展览的延伸和补充,通过举办各类的临时展览,使公众接受新的科技文化信息,从而达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临时展览是科技馆重要的展览教育活动之一,笔通过回顾浙江省科技馆14年来举办的临时展览,分析该馆临时展览的实践与探索活动,引发对临时展览的一些思考:如何解决临时展览的展荒问题?如何进一步搞好临时展览?它的意义和前景又如何?本就此类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