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NiAl金属间化合物快速凝固薄带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单辊快速凝固法研究了NiAl金属间化合物薄带形成机理.结果发现,在本实验条件下NiAl金属间化合物快速凝固薄带,其微观组织为倾斜的柱状晶或倾斜柱状晶与等轴晶的组合,其薄带形成主要受动量边界层控制.在动量边界层作用下,柱状晶呈现迎流生长;等轴晶则是成分过冷的产物.本文首次论证了NiAl金属间化合物薄带的形成机理,澄清了以往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热流分析为基础,估算了Ni原子分数分别为53%和72%的NiAl金属间化合物快速凝固过程中的速率,研究了合金比热,熔化潜热及结晶温度间隔等对冷却速率的影响。结果发现,NiAl金属间化合物快速凝固过程中的冷却速率为2.56×10^4-8.02×10^5K/s之间。快速凝固开始后的冷却速率将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和熔化潜热及结晶温度间隔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NiAl金属间化合物由化学成分偏离化学计量成分所造成的缺陷强化,并与其他B2型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NiAl化合物的缺陷强化不能单纯用传统的稀薄合金固溶强化理论来解释.对B2型结构稳定的二元系合金来说,化学成分偏离量越少,产生的缺陷强度越大.说明NiAl化合物中由于化学成分偏离化学计量成分所造成的缺陷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在一定的原子尺寸范围内形成了短程或长程有序的规则排列.这可能是比溶质原子均匀排列时产生附加强化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用余瑞璜的“经验电子理论”的方法有结合能公式,计算了金属间化合物Ni3Al和NiAl的晶体中原子的杂化态电子结构及其结合能,并对 两种材料的脆性问题从电子 层次上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NiAl(Co)金属间化合物纳米晶块体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获得NiAl(Co)纳米晶粉末,经过热压,成功地制备出NiAl(Co)块体纳米晶材料·其晶粒尺寸约在300~480nm,致密度可达到91%以上,室温压缩屈服强度达到1250~1400MPa,是铸态NiAl合金的31~35倍,室温塑性良好,有大约13%的压缩塑性·其中Ni50Al40Co10纳米晶块体材料压缩率可达30%,而无裂纹产生;Ni50Al45Co5,在980℃高温压缩至195%无裂纹产生,变形均匀·还发现含γ′相的NiAl(Co)的双相纳米晶块体材料压缩性能优于单相NiAl(Co)纳米晶块体材料  相似文献   

6.
研究微量稀土对Ni原子分数分别为66%和69%的NiAl金属间化合物铸态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0.2-0.8)%1的稀土使Al-66%Ni中Ni3Al针状相析出量增多,尺寸加大,孪晶马氏体减少;使Al-69%Ni晶界凝固出化学成分接近理想配比的蠕虫状Ni3Al,且随稀土含量增多,Ni3Al量也增多,分析了第二相的析出规律。  相似文献   

7.
采用第一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计算了NiAl超胞合金化的几何与力学性质结构,应用几个力学参数表征和评判了合金化元素对NiAl金属间化合物延/脆性及其硬度的影响.结果发现:Cr,Mn,Fe,Co和Cu合金化均可提高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硬度,其增加次序为:Mn>Co>Fe>Cr>Cu,但合金化元素含量过高(6.25at%),却使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延展性降低,其降低次序与硬度增加的次序相反.  相似文献   

8.
9.
金属间化合物NiAl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在NiAl金属间化合物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成果有:NiAl合金超塑性及其机理研究;NiAl合金韧脆转变及其机理;纳米晶NiAl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内生颗粒增强NiAl基复合材料及强韧化机制;合金元素的作用以及JJ-3合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温有序金属间化合物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铝化物为基的有序金属间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抗高温氧化和热腐蚀的性能,作为高温下工作的结构材料是很有吸收力的。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脆性断裂和低的断裂抗力限制了它们作为有实用价值的工程材料。系统地研究了有序间化合物合金的脆性断裂行为,并弄清了脆性断裂的内在和外在的一些控制因素。第一原理计算和原子结构模拟的新近研究结果能进一步帮助了解金属间化合物的原子结合键性质、位错组态和合金元素的作用。对基本问题的更好了  相似文献   

11.
NiAl 金属间化合物快速凝固冷却速率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热流分析为基础,估算了Ni原子分数分别为53%和72%的NiAl金属间化合物快速凝固过程中的冷却速率,研究了合金比热、熔化潜热及结晶温度间隔等对冷却速率的影响.结果发现,NiAl金属间化合物快速凝固过程中的冷却速率在2.56×104~8.02×105K/s之间.快速凝固开始后的冷却速率将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和熔化潜热及结晶温度间隔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2.
An attempt was made to numerically compute the temperature profile within the melt spinning of sheath-core bicomponent fibers by deriving a set of simultaneous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he effects of acceleration, gravity, and air friction on the kinetics of the polymer were included and the upper-convected Maxwell model as the constitutive equation was adopted in this model. The sheath-core bicomponent fibers were partitioned into a serial of circular cross section and it is assumed that each circular cross section has a temperature gradient while conducting the equation of energy balance.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 melt spinning of sheath-core bicomponent fibers.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化纤熔融纺丝冷却吹风装置及丝束冷却过程中冷却风流场仿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针对吹风装置冷却风不均匀、不稳定、提高丝束质量、降低装置能耗等问题所采取的相关对策与措施.对吹风冷却装置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将活性炭粉末与尼龙6颗粒在球磨机中预混合后进行熔融纺丝,活性炭含量为1%,3%,5%,10%,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含量为1%、3%的共混颗粒比较容易纺丝,纤维表面比较光滑;活性炭含量为5%的纤维表面比较粗糙:活性炭含量为10%的共混颗粒不易纺丝,纤维表面很粗糙,同时随着活性炭含量增加,纤维吸附性能逐渐增强,活性炭含量为10%时最大,其苯吸附量为10.55%。  相似文献   

15.
竹节纱的纺纱原理及常用纺纱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竹节纱研究的发展趋势,比较了四种纺纱原理,并重点论述了环锭纺竹节纱和转杯纺竹节纱的方法,和对纺制竹节纱的工艺和质量控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在改进的环锭细纱机上绣制涤/粘包芯纱的生产方法,分析了各(工艺)参数对包芯纱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纺制的包芯纱各项性能指标所做的测试和评价,发现涤/粘包芯纱相对强度、相对耐磨强度分别较纯粘纱提高了50%和200%,纱线的条干也更为均匀。为了进一步了解该纱的实际应用效果,作者在意大利进口针织机上试织了纹胸产品并对其进行了强力测试,结果表明由包芯纱形成的纹胸其强力完全满足了服用要求,而染色效果又保留了纯粘胶的色彩鲜艳的优点,最后作者进一步预测了该种纱线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弹性纤维熔纺动力学模型及模拟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弹性纤维熔融纺丝的动力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模拟探讨了其纺丝动力学过程。通过分别采用Newton体和Maxwell体本构方程,采用分段积分法,讨论了弹性纤维熔纺动力学与常规熔纺动力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微量B对NiAl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微量B对NiAl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利用非自耗电弧炉熔炼了四种不同B含量(0.005,0.02,0.05,0.15,质量分数,%)的NiAl-B合金.NiAl-B合金的铸态组织均由单相NiAl组成,且随着B含量的增加,晶粒横向尺寸由约200μm减小到约50μm.B改善了NiAl合金的室温压缩塑性,四种合金的室温压缩塑性均达到6%左右.合金的硬度和压缩屈服强度随着B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其中,压缩屈服强度由纯二元NiAl的249 MPa升高到B含量为0.15%时的491MPa.合金强度和硬度的升高起因于B的固溶强化和晶粒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