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CEO读什么     
自打《科技智囊》喊出自己是“一部解析企业赢利模式的CEO读本”这句口号之后,就有不少人向我们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置疑——CEO们读书吗?即便读书又读什么书呀?企业到底有没有赢利的模式?即便有又如何解析呢?诸如此类。这些问题显然言易而行难,遑论还有更为危险的问题,也许CEO根本不读书,也许企业赢利模式根本无法解析。  相似文献   

2.
吊在云端的困惑: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常听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于是,你和很多人一样,想“动笔”阅读一番,做一回像模像样的读书人。可困惑就在于:动笔写什么呢?在哪里动笔呢?书读了不少,可笔依然没动,读书动笔成了如同吊在云端上的困惑。支实用招:  相似文献   

3.
《青年科学》2003,(2):32-32
“千古读书方法之善,当首推孔子。”(近代著名学者胡朴安语)特别是他的“四个结合”读书法,更为人们推崇备至。  相似文献   

4.
读书三戒     
《青年科学》2010,(12):32-33
读书之主要目的,是为了增知拓识、闻道明理,以不断提高素养。清代诗人袁牧说得好“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食者生痰瘤。”我以为,人们若要真正把书读好,须做到如下“三戒”。  相似文献   

5.
读书三心     
《青年科学》2010,(9):33-33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几乎伴随人们一生的活动。至于如何读书,善读书者虽然都各有自己的方法,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这就是善读书者都是有心人,他们不仅有雄心,而且有慧心、有恒心,此可谓读书“三心”也。  相似文献   

6.
“善问者能过高山,不善问者迷于平原”。交谈中不善提问,常使交谈失败,如有人问邻居:“你是什么地方人?”、“你工资多少?”、“你女儿有男朋友吗?”……连珠炮似的发问,问得人难以招架,惹人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语文教学问题成了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 ,报刊上纷纷登载有关文章 ,把语文教学令人堪忧的现状凸现在世人面前。事实也正是如此 ,中小学生语文能力水平不甚理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下降呢 ?笔者认为 ,根本原因就是“读少了”。大家知道 ,言语活动的本质是理解。阅读是理解 ,表达也是理解 (即以理解为前提 )。西方阐释学理论告诉我们 ,言语理解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个前理解就是经验 ,即言语经验和言语背景经验 ,而这些经验主要是从大量阅读中积累起来的 ,所以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方式就是多读书。多读书仅仅…  相似文献   

8.
天道酬勤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 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但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他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作文素材本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聪明,但是他却成了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都钦佩的人。温馨提示: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之所以有非凡的记忆力,这与他勤奋读书是分不开的。他的读书秘诀综合起来有三个字:即“博”、“记”、“读”。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叶圣陶先生对此曾有过一段极为精辟的论述:“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为什么要强调“自能”?因为“惟其自得,最为可靠,可以终身受用不尽.”当今世界瞬息万变,面对跨世纪的教育对象,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学生有个高分,不管学生的能力如何,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逐渐克服了阅读教学中那种“满堂问”、“满堂灌”、“抱得太死,嚼得太细”、“填鸭式”、“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等等弊端,注重培养学生自读会读的能力,探索出“主要让学生自己阅读钻研”、“教师为学生学服务”、“把学习知识的方法、技能、技巧教给学生”的教学新途径.具体地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动物也幽默     
诚实的小老虎一只小老虎慢慢地走了过来,红着脸问小松鼠说,“请问,我可以吃你吗?”小松鼠觉得这个问法蛮好玩的,说:“你是第一次吃动物吗?”小老虎便不好意思了,说:“是的。妈妈不在家了。”“那你以前吃什么呢?”小松鼠又好奇地问道。“……”“什么?说大声点,我听不到。”“吃奶!”说完,小老虎的脸更红了。老鼠吹牛三只老鼠在一起吹牛。甲说:“我每天的夜宵都是吃,几包老鼠药。”乙说:“我每天早上都在老鼠夹子上锻炼身体。”丙叹了口气道:“你们就在这”儿吹吧,我得赶回去了,我床上还:有只猫在等我回去陪它睡觉呢。”小懒人家的狗有个家…  相似文献   

12.
袁岳 《科技智囊》2003,(9):108-108
企业家、经理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到底读什么书对自己更有帮助呢?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推荐排行榜”,把我们发现的好书,结合企业界现时关注的话题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出推荐读书排名。本排名没有书的优劣之分,仅代表编辑部的推荐意见。同时,我们也欢迎各出版社和读者朋友积极推荐你们认为值得一读的好书,推荐书目时请告诉我们书名、出版社、作者及推荐的理由。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而这些能力,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读、写实践来形成。老师的“讲”是必要的。但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又能“讲”多少?故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上,也就是要逐步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但可叹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多半仍处于读是读,写是写状况,而作文教学又难以摆脱“学生写,教师改”的旧套。学生作文勉为其难,教师改作呕心沥血,却看不到多少效果。教师也明知“多读多写”才是提高语  相似文献   

14.
如何才能提高写作水平,普遍观点认为:应该多读多写。为此,自古及今,有不少写作名人就注意到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杜甫认为他的“下笔如有神”,是得益于他“诗书破万卷”。宋代苏轼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元代程端礼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现代文学巨匠茅盾也说过“读了再写,写了再读”。确实,多读书对写作有多方面的好处:首先,读好书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能借鉴各种表达技巧方法,到作文时,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第三,能拓宽眼界,增长知识。这些都是写作所必须具备的,正因为读书对写作有这样许多好处,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也强调要求学生多读,使学生以读书之“劳”换取写作之“逸”。写作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很多教师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指导学生作文时,也强调多写,甚至每周有规定的写作篇数。老师们对读写训练如此重视,然而结果如何呢?绝大多数学生即使到了大学阶段,仍然把作文视为畏途。我在高校长期从事写作教学,发现学生的写作问题不少,虽然很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能完成规定字数的作文,但大多是平庸之作,而且应付式的居多,作文中的错别字比比皆是,有的文中句子中还留有空格,把不认识的字让老师给补上,更...  相似文献   

15.
黑客     
今年9月2日,100多名中国黑客应天极网之邀聚会京郊,参加为期三天的网络安全会议,会议就“网络安全和‘黑客’入侵”、“黑客”文化、系统漏洞等问题进行了研讨。“黑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正引起各方面的关注。究竟如何定义“黑客”?“黑客”的存在意味着什么?黑客有哪些入侵方法?我们防止黑客有绝招吗?请读此文。  相似文献   

16.
【案例内容】二年级下册第19课《最大的“书”》师: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相似文献   

17.
“三味书屋”原来取名于古语:“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意思是说读四书五经之类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经典史记如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则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也就是说,读书既是生活所必需,又极有味。鲁迅先生的私塾老师寿镜吾的子孙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能力是读、写能力的基础;而读又是写的基础。读书是吸收过程,作文是表达过程;只有吸收得多,才能表达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目前,在中、小学中,有不少学生不会读书。读文章,抓不住要点,读一本书,抓不住要领,读报纸,抓不住要闻。有时,我们在阅读课上看到学生读书时很紧张,很吃  相似文献   

19.
<正> 大中专学生课余读书问题,是个老话题,但现今仍有再议论一番的必要,从目前大中专学生课余读书的实际情况看,他们在为何读,如何读和读什么书等方面都存在误区,需要正确引导,以使读书活动更加健康地开展。 据调查,大多数大中专学生读书目的明确,计划性强,读书效果好。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读书目的不明确,只是把书当作一种调味品,打发自己无聊难耐的时光。具体有如下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权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人权外交”也成了一个颇为时髦的字眼。什么是“人权外交”?它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美国和某些西方国家所奉行的以“人权问题”作为其对外关系基石的一项外交政策;二是特指美国自卡特总统任职以来所推行的将“人权原则”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灵魂”的外交政策。本文主要是讲后者。形成过程“人权外交”这一名词,是美国前副国务卿戴维·D·纽瑟姆在1966年出版的《人权外交》一书中提出来的,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则是卡特政府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